药酒的起源和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药酒”占据了一席之位。现代,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仅仅是解决温饱这么简单,“养生,保健”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话题,中国古老的养生秘诀也被搬上现代舞台。
药酒的起源
“药酒”顾名思义,与酒有关。中国是世界上人工酿酒最早的国家,最早在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很多的陶制酒器。目前所知的最早的药酒酿制方法记载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书中记录了整个药酒酿造的过程、服用方法和主治等内容,是中医药学史上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药酒的起源颇有争议,至今尚未取得一个较为统一的说法。其实药酒在商代就已经存在,《殷墟书契前编》甲骨文中就有记载。
药酒的发展
商代时期,酒是极其重要的祭祀品,人们对酒极为看重。
周代时期,酿酒技术日臻完善,饮酒也越来越普遍,《周礼》记载了酿酒的六要诀: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选择原料要仔细,淘洗的时候一定要清洗干净,发酵的时间要掌握好,酿酒用的水要甘醇;发酵用的容器要精良,酿酒时的火候要适当。在周代已经有较好的医疗制度和医学分科,《周礼》中有“医酒”一词记载,说明药酒在周代已广泛应用。
先秦时期,医学的发展已相当成熟,这一时期的医学代表著作《黄帝内经》,记载了酒在医学上的作用。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描述了醪醴的制作“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即用完好质优的稻米做原料,坚实的稻秆做燃料酿造而成。醪是浊酒,醴是甜酒,“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说明古人对用酒类治病非常重视。
汉代,医学不断发展,药酒已经成为其较为重要的部分,其临床应用的针对性逐渐加强,疗效也得到提高。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医案记载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一书,书中记录了西汉名医淳于意的25个医案,其中以药酒治病的著名医案有2例:一例是济北王患“风蹶胸满”病,服三石药酒痊愈;另一例是难产的菑川王美人,用莨菪酒治愈并产下健康婴儿。其他古医典籍中,以酒煎药或服药的案例更为普遍。
隋唐时期,药酒使用最为广泛。这一时期,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的药酒方最丰富,涉及补益强身,内、外、妇科等方面80多例药酒方,并对药酒的副作用也作了一定解释。此外,《备急千金要方·风毒脚气》有“酒醴”一节,《千金翼方·诸酒》是我国现存医著中最早对药酒的专题综述。
宋元时期,酿酒事业也有所发展。朱翼中撰著《酒经》(又名《北山酒经》),此书由上、中、下三卷组成,分别介绍了论酒、论曲、论酿酒方法等内容,说明当时对制曲原料的处理和操作技术都有了新的进步。由于当时政府对医学事业的重视,药酒的功效也渐渐从临床上升到理论。《太平圣惠方·药酒序》记载:“夫酒者,谷蘖之精,和养神气,性惟骠悍,功甚变通,能宣利胃肠,善导引药势。”这一时期的药酒主要往保健养身方面发展,在药酒方中,出现了较多的延年养身、美容保健方剂。
明清时期,酿酒技术进步更快。宫廷有御用酒,在民间有自酿自饮的酒,如正月的椒柏酒、端午的菖蒲酒、中秋的桂花酒、重阳的菊花酒等,成为人们常酿的传统节令酒,其中有不少是药酒。
民国时期,药酒的发展并不明显。
到了现代,中国古代的酿酒技术和现代科技完美结合,药酒有了崭新的面貌。国内建有不少中药厂,大力发展中药事业。为了加强质量管理,我国把药酒规范列为国家药典的重要内容。由于药酒生产单位与医疗部门进行科研协作,保证了临床疗效的可靠性。
现在,药酒的发展越来越趋于国际化,不仅走出了国门,还赢得了许多国际友人的赞美。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有着悠久历史和中国特色的药酒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下,会为未来的医疗事业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也会为人类的健康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