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舌诊临床图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舌诊和脉诊是中医的特色诊法,早已经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事情了。从中医专业医生的角度来说,舌诊和脉诊有很深的学问,它不仅昭示着传统中医药学的独特理论、有效的临床经验模式,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科学内涵,体现了每一位中医医生的专业水平与素养,也检验着中医辨证思维指导下理法方药的准确与否。尤其在当今科学昌明的大时代背景下,医学科学已经进入到微观分子的后基因组时代,传统与现代前所未有地交融,中医学这一传统医学模式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传统和现代是相对而言的,有时候看起来它们仿佛很对立,但更多时候它们是一对无法分割的兄弟:昨天的现代已成为今天的传统,今天的现代也可能会成为明天的传统。无论未来医学会发展成何种模式,当代传统医学的发展模式一定是传承与创新兼顾。尤其当我们还不能够确定我们的创新是否真有效的时候,传承则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需要借助传统中行之有效的那部分内容“解决今天的问题”!所谓的两条腿走路,是发展过程中一种比较有效的办法。今天中医传统诊疗技术正发挥着这样的使命作用。

舌诊和脉诊,并称为中医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积累了大量有效经验,在对疾病的认识、理法方药的指导、疗效的评价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人诟病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观性太强”,“缺乏客观依据”,但其实,舌诊和脉诊都是建立在对人体生理病理客观现象观察的基础之上,是客观信息,只是囿于古代科学发展水平,在没有精确仪器可以使用等情况下,用人的视觉、触觉等感觉来感知、测算疾病信息也不失为一种最佳的诊察方法。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勤勉的先人世风,有着聪慧的先贤圣哲,这些都是传统医学理论和技艺发生发展的必然。尤其在实践中不断地“践行—修正—再践行—再修正”的循环往复中,传统医学的技艺也日臻成熟。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论是望、闻、问、切,还是辨证、理法、方药、针灸、推拿,这些诊疗技术都是与实践紧密结合,尤其重视实践技能。可以这样说,临床疗效是中医药最根本的生命力,而保证疗效的最基本前提就是诊疗实践技能有效实施。

“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诊是中医诊断最重要的方法,位于四诊之首,望诊中面色与舌象备受重视。面色与舌象,诊病中各有侧重,但由于舌象没有肤色的个性化干扰,血脉、肌肉、津液等都直观显现,加之舌上乳头苔垢增减变化等与内环境紧密相连,使得中医“有诸内,形诸外”的司外揣内诊病指导思想更得以有效运用,因此备受历代医家重视。自《黄帝内经》言“舌卷卵缩”,“舌上黄,身热”之后,仲景创“舌胎(苔)”专有名词,之后历代医家对舌诊孜孜以求,直到宋金元时代,首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产生。在其后200年的时间里,这本书长期被医家私藏不宣,珍而不露,以至于到后世公诸于世时,竟连原著作者也不知为谁了。此书直到明代薛己润色加工后,才逐渐得以流传开来。一种传统诊法,一部舌诊专书,何以达到如此神妙的境地?不得不让人称奇。从舌诊专著这一源头性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舌诊的特色。其一,直观简捷。相比较脉诊的“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舌诊以“眼见为实”为出发点,简捷、确切、易行,“所见即所得”,容易被大多数医者和病家所接纳和理解。其二,易学好用。因为有舌象为诊病依据,容易学习和掌握,便于临床应用,“浅而易知,试而辄效”,医家据舌投药,用药条分缕析、提纲挈领。其三,有图有真相。自《敖氏伤寒金镜录》开舌诊专著先河之后,后世有影响的舌诊专著都是图文并茂,而且往往给出治疗方药,使得舌诊方法更近于临床应用。

舌诊作为中医行之有效的一种特色诊断方法,在今天的临床实践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这样说,到目前为止,舌诊依然是证候诊断指向明确、最容易上手、最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之一。学习过程中,有舌象图像作为参考和借鉴,实践过程中,按图索骥,用临床真实舌象作比对和佐证,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乃至关注健康的每个人,都很容易将舌诊方法作为健康和疾病的辨识依据。对于常年临床实践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医师来说,舌诊更是把握病情、准确辨证、病证动态分析、疗效评价的重要参考。笔者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研究工作,在20多年的实践中,越发感受到中医舌诊的实用性。中医诊断精求“四诊合参”,“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如若能够从舌诊入中医其他诸诊,执简驭繁,渐入佳境,也不失为一条有效的中医入门捷径。中医识病治病之法,不外因循四诊八纲、紧扣辨证思维、活用理法方药,在当今病证结合的中医临床大背景下,这一主线仍有无穷活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舌诊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诊法。舌诊基本理论知识并不复杂,在学习和实践中宜以理论模型为基本依据、以图像辨识为基本技能,通过反复训练和实践,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和研究多年,尤其在舌诊方面积累了大量临床舌象图像,以及真实病例资料,其中不乏具有典型诊断特征的舌象。我们依据中医舌诊原理,将这些舌象编辑成册,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中医学习路上的后来者提供一些帮助,也希望为中医爱好者提供一个了解舌诊的窗口,如果能为中医从业医者、师者提供一点有益参考和帮助的话,那更是我们乐于见到的。

本书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舌诊基本原理、方法等基础知识介绍;第二部分是舌诊的内容介绍;第三部分是舌诊在临床典型证候、病证结合诊疗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是舌诊在体质辨识干预中的应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尽可能选择高质量的典型舌象图像,看图说话,图文并茂。在病证诊疗临床应用部分,我们精选了一批临床真实病例,这些病例都来源于我们的临床实践,在舌诊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我们也提供了部分病例的处方用药,以便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舌诊作用。所选病例,按照临床实际情况,兼顾西医疾病诊断、中医疾病诊断、中医证候诊断,部分病例西医诊断不明确,则以中医病证诊断为主。此外,在舌象形成机制阐释上,还引用了部分现代研究的观点,便于读者从形成机制上更好地理解舌象的变化。当然,由于笔者水平和时间有限,本书中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最后,感谢参与编辑本书的费兆馥名老中医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感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肿瘤科主任许玲为本书提供了第三章中部分肿瘤患者的病例。感谢以下研究生参与书稿临床资料整理工作:崔龙涛、张建峰、焦文、荆聪聪、刘海丹、王珏、王瑜、乔丽杰、陈辉、陈清光、吴婷婷、钱杨杨、赵志跃、王宁欣。

谨以此书,献给已故著名中医诊断学家、恩师费兆馥教授!

许家佗

2017年10月

于上海龙华医院“费兆馥名老中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