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互联网+时代行业转型革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维络城,史上最强小广告派发者

案例的主角叫维络城。它的发家史,其实就是一个小广告的成功边缘化创新历史。姑且称之为一个史上最强小广告派发者,至少在互联网+出现之前。

2008年,维络城在上海滩坐拥会员近200万人,1000多台终端机一年吐出2000万张优惠券;2011年,维络城实现收入过亿元。短短几年间,维络城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它让昔日在街头派发优惠劵的低效率方式,变成了消费者自助打印优惠劵的高转换率方式,而这就创造了一个蓝海,一个在派发小广告中的颠覆式创新。

维络城的成功,得益于它的创始人张毅斌的坚持。2006年,当时的张毅斌还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他发现了一个被大众选择性无视的事实:街头派发的各种优惠券,大多变成了花花绿绿的垃圾,而没有成为消费。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了:一个可以打印优惠券的终端机,如同ATM机一般,遍布于各个人群聚集的角落,商家可以在上面发布打折信息、推广品牌,用户可以通过RFID射频识别卡获取优惠券,终端机运营商则主要通过向商家收取广告费来实现盈利。

2006年,这个名叫维络城的终端机在张毅斌颇具拼搏毅力的坚持下终于问世。很快,市场给予了空前的响应。理由很简单,这个机器真的能够带来销量。维络城的出现,让销售形成了短链,让消费者从被动收券变成了主动选券,并且在消费最前端实现精准发券,这使得其终端打印的优惠券回收率达到30%,而街边发放的优惠券的回收率通常只有5%。

这其实就是创新的成功路径。维络城依然是在派发广告单。但同时,又跨界学习了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比如早年极度兴盛的分众传媒遍布楼宇和卖场的视频广告终端(不能打印,却能针对目标人群进行广告),比如在机场的自动值机服务(可以打印登机牌,方便用户,却不是广告)。将其应用于广告派发中,实现对过去广告单派发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派发广告单的机构所带来的人工成本和精准度欠缺)的省略。

如前所述,直线距离变得更短了。

由此,维络城创造了一个十分彻底的蓝海,这个派发小广告的蓝海之所以开创,自然和张毅斌的固执分不开。

张毅斌的固执表现在许多方面,在维络城发展初期,这种固执是一种极具价值的体现。媒体曾经采访过维络城的一个老员工,他表示,“张毅斌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尽管有些点子一时不能落地,但他依然想方设法去执行,最终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维络城起步时,如果不是他执着不懈地研制机器,无数次敲开商家的门,也就不会有这样的创新。”

在蓝海中,固执或许会因为庞大的市场潜力而被充分消解。但在危机中依然固守陈规,则让这座“城”的经营变得难上加难。

造“城”易,守“城”难。虽然维络城的蓝海,一直都没有变成红海。

尽管维络城面对来自分众、钱库、一点优惠等模仿者的市场切分;尽管维络城的终端机一直没有和同行一样升级为触屏,固执地保持着15个商家品牌LOGO的小灯箱老式按钮服务;尽管灯箱租赁价格一直比同行高,且在同行们都对消费者免费发卡的前提下,维洛卡总是在收费,但这一切都不足以影响维络城的扩张。

中国的市场足够庞大,需要派发优惠券的商家足够多,这两个足够,就足以让张毅斌的固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得到最好的消解。

张毅斌并非不敏锐,他是国内最早成功让大数据成为销售转换的高手。张毅斌为维络城设计了两个数据库,分别管理用户信息和用户行为。通过数据统计,维络城能迅速知道最受欢迎的产品和最没销路的产品,甚至连用户消费行为也能通过数据分析一目了然。张毅斌宣称:“一个火锅店得知明天有雪,决定促销,只要前一天晚上告诉我们,第二天优惠信息就会出现在维络城的终端上。”

大数据的成功,让维络城更上一层楼,可问题是,维络城的模式并没有遭遇到传统意义上发展的天花板,却“意外”遇到了另一个奇葩的窘境。

蓝海虽然可以不变成红海,但它却可以蒸发、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