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互联网+时代行业转型革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别误会,这不是互联网+的全部

和前身团购一样,O2O也延续了特别容易被人们误会的光荣传统。

在运营者心中,这个误读往往会形成一个心理魔障——如何通过互联网,将消费者贪小便宜的心理发挥到极致。于是乎,各种红包、各种补贴纷至沓来,进而演化成从2014年春节发扬至今的红包大战。而对于公众舆论来说,对O2O的误会往往是这样的:一提到O2O,就自动用互联网+这个概念进行替换。本地生活化服务,较之其他的行业,更加接近大众消费者,也因此,在很多人看来,能够在网络上获得的本地生活化服务,就是互联网+。也因此,当互联网+理念掀起风暴之时,恰逢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风口,大量创业者或带着误会,或想着捞快钱,或觉得足够接近,而选择了O2O的创业方向,结果……

解毒:某种程度上,这样理解也并无大错,只是搞反了方向,应该这么理解,立足本地生活化服务的O2O,是互联网+最具有接近性这一群众基础的初级形态,但它并非互联网+的全部,只是冰山一角。

互联网其实还可以加电影、加戏剧、加工业、加农业,或许,它就是万物互联,只是还需要知道具体怎么做。

然后呢,自2015年9月开始在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的O2O死亡名单,每隔几天就会有一两个公司加入进来。如果说前两年是O2O创业的爆发期,那么2015年特别是下半年开始则是O2O由盛而衰的败局期。仅仅洗车这个细分领域,云洗车、嘀嗒洗车、车8、小雨洗车、我爱洗车等公司相继关闭洗车业务。而到了2016年,这本死亡笔记,正在更快速地增长页码之中……

很多人就因为前述“O2O=互联网+”的惰性思维,而对互联网+的未来产生了疑惑,认为互联网+和O2O都进入了下半场。即使很清晰地能分辨出两者定义不同的人,也同样在疑惑,作为互联网+的第一个初级形态,O2O所遭遇到的大崩盘,是否预示着互联网+前路难行呢?

真的如此悲催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们不妨先盘点一下O2O先烈们的“事迹”,看看他们为什么会失败。

在进入这一话题之前,还是先科普两个名词——高频与低频。

高频或低频,其实就是交易频率高或低的生意而已,比如第一章里讲过的那个故事,镇关西的肉店,里面猪肉、牛肉之类常吃的肉食,自然属于高频,那么兔子肉这种可能就算低频一点了。如果是什么特别山珍海味的,比如熊掌、鱼翅,店子要是开在普通人聚集的地方,那就更低频了。

而O2O创业者们,在大量的、现成的本地生活化服务已经在千团大战后,聚合在了个位数团购平台上之后,比如租房、培训、开房,就开始想挖掘特色,来进行边缘化突围了。挖掘的角度不可谓不刁钻,各种微创新的步子迈得不可谓不大,甚至大有积累微创新成颠覆式创新的意味。

不可否认,在这一轮O2O试错中,确实涌现出了金点子,有大量在特点上符合上一章我们给出的颠覆式创新定义的新模式,可手握颠覆式创新,却依然可能失败。

先看一些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