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武术动作术语与谚语

武术动作术语和谚语是武术教学中常用的专业用语,掌握和使用好武术动作术语和谚语,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规范的武术术语和形象、生动、有趣的武术谚语都是武术知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武术术语和谚语,这也是武术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一、武术动作术语

武术动作术语(简称武术术语)是指描述武术动作的名称、要领、要求、特点的专门性用语。掌握好武术术语,不仅能简化文字说明,而且有助于正确领会动作含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地使用动作术语,可以简化武术教学,对学生记忆武术动作具有良好的帮助。自学者掌握适当的武术术语对于在学习中节省学习时间、简化学习的程序,尤其是对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是极为重要的。

武术术语包括一般性术语和专门性术语两部分。

(一)一般性术语

一般性术语是指人们在了解和接触武术时,首先应知道的与武术相关的一般性用语。

(1)描述身体部位的术语,如头、手、脚、肩、肘、腕、髋、膝、踝等。

(2)描述方位的术语,如前、后、左、右、上、下、前下方、前上方和正前方等。

(3)描述动作关系的术语,如依次、同时、经、至、变、成等。

(4)描述步法的术语,如上步、进步、退步、移步、叉步、疾步、击步、跳步、纵步等。

(5)描述身体运动方式的术语,如拧转、折叠、翻转、起伏、闪展等。

(6)描述呼吸方法的术语,如吸气、呼气、提气、托气、聚气、沉气等。

(二)专门性术语

专门性术语是指武术运动中,常用的解释武术技术和动作的专用术语。比如,手形中的拳、掌、勾,手法中的冲、贯、抄拳,腿法中的蹬、弹、踹、扫腿等,以及步形、步法、平衡、跳跃、跌扑滚翻等武术动作和各种武术器械方法的专门用语。具体内容在后面章节中有专门介绍,此处不再重复。

二、武术谚语

谚语是一种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和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语句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武术谚语,是历代习武者对自身习武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武术各个拳种风格特点的鲜明概括和提炼。武术谚语的语言简练,朗朗上口,极具传统性和通俗性,构成了传统武术教学的主要辅助教学方法和内容,极富有教育意义。正是由于这些武术谚语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影响着中国武术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所比喻的内容在表现形式上生动、形象,充满感染力,极大地方便了武术的学习,对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武术谚语的特点

1.深刻的哲理

武术谚语是大众谚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谚语无论雅俗,一般采用比喻的方法,或是用浅显易懂的语句来表达一种深刻的道理,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容易记忆,比如“一寸长,一寸强”“滴水穿石,日进有功”等既形象、生动又富有一定的哲理。

2.丰富的实践经验

武术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发展起来的。武术谚语是历代习武者对习武经验的总结概括,大量的习武经验都直接来源于武术实践过程之中,并被长期的实践所验证,因此武术谚语言简意赅,极具有说服力。

3.确定的道德标准

武术谚语来源于也生存于民间,武术谚语和民间的一般性谚语常在一起使用,因而也树立了与社会相一致的道德规范,更加丰富了武术活动中谚语使用的范围和效果,如“未曾习艺先习德,未曾学武先学礼”。广为流传的谚语其实也在教育和培养习武者一种高尚的德行品质。

4.温婉的教育性

武术谚语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既可以引起学生习练武术的兴趣,又可以在武术实践过程中发挥有效的教育作用,比如“这山望着那山高,终究学艺不会高”,对于习武过程中常见的缺点和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批评和规谏。习武者常用谚语来鞭策和讽刺武术界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指导自己的习武实践,如在初学武术基本功的时候,教师运用“习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来说明武术基本功在习练武术中的重要性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二)部分常用武术谚语

[文以评心,武以观德] 文章是行文者内心世界的表述,用武是习武者道德精神的展示。因此,通过文章内容的善恶,可以评定行文者的用心良莠,通过用武的目的和效果,可以看出习武者道德的尊卑。

[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 “礼”指恭谨待人、尊敬师长等克己敬人的规范。“德”指武德,即尚武崇德的精神。民间武术传承中,戒收失礼缺德之徒。教学之初,首教礼德,然后再传技艺。

[严师出高徒,重道得真谛] 严师才能使学生严守武德,恭谨处世,师严才能使学生在严格的教学训练中学得中规中矩,使得技理并精。重道才能尊敬师长,严守武德规范;重道方能不畏苦累,执著追求,悟出个中真谛。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武术运动的锻炼包括学与练两步。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武术动作,掌握锻炼方法。学生学会和掌握了,就算领进了门。练是掌握武术技术动作、获得武术功用的根本手段。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锻炼,才能将教师传授的技艺变成自己的功夫,并且在坚持不懈的修习过程中,体验技法,领悟拳理,步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也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锻炼,才能获得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功效。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指练武功要能吃苦、坚持不懈。只有在最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磨炼并持之以恒,武艺方能达到较高水平。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武术运动要求“内练”与“外练”统一,外形与内气协调一致。既锻炼肌肉、骨骼、皮肤等体表组织,又锻炼内部气息,收到内外兼修的锻炼效果。

[平时练,急时用,平时松,急时穷] 人们练武主要是为了自卫。如果平时练得好,紧急时刻招数就用得上。假如平时松松垮垮,没有练出什么真本领,事急时必然手忙脚乱,惊慌失措。

[拳艺在身不在嘴,闲话少说多踢腿] 指耍嘴皮、夸夸其谈的人,功夫是很难学上身的。踢腿是武术中运用得最普遍的基本功练习,勤做踢腿等练习,日久天长,技术水平自然会有长进。说的就是练武最强调实干精神。

[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 指习武者平时坐、立、行、卧日常行动的准则。坐要像大钟置于案,端端正正,不偏不倚,使躯干自然正直,这一点对青少年尤其重要。立要以挺拔如劲松之立于地,不要歪斜扭曲,这对保持人的形体美,促进呼吸、消化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工作有好处。行要像风一样疾速而过,不要拖泥带水,疲疲沓沓,这样对锻炼机体内部器官和人的气质颇有裨益。卧指睡眠的姿势,一般要求以侧卧(向右侧卧更好),腿部微屈为宜。

[教不严,拳必歪,守不专,拳必滥,练不苦,拳必空] 指的是教、守、练与拳技的关系。教者要求不严,学习者的拳架、招式就不会规范。学习者心志不专,其技艺必然驳杂而低劣。练拳不刻苦,身上自然空虚无功夫。

[学拳容易改拳难] 强调初学武术时应力求动作规范,方法正确。始学不严,有错不纠,不求甚解,不明细节,一旦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要消除错误的习惯动作,重建正确的动力定型就特别费劲了。

[不怕千招会,只怕一招熟] 指武术方法不在多,而在精熟。拳不在多而在熟,在广学千招的基础上,应以博而约为原则,精练几招,至熟为主。避免贪多嚼不烂,纵会千招也无用,而一招精绝便可制胜。

[学会三天,练好三年] 谚语中的“三”是概数。“三天”喻时间之短,“三年”喻时间之长。意思是短期内可学会一些招法或套路,但要练好它,只有通过长期钻研,反复练习,才能由会到熟,由熟到悟,逐步达到好的程度。

[拳为武艺之源,棍为百兵之祖] 武术的技术内容可以分为徒手技术和持械技术。“拳为械之本”,拳术是学练器械的基础,可将手持器械的演练视为手臂的延长,因此,练好徒手拳术,再学器械就容易一些。武术器械形状多样,有长的、短的、软的、有刃的、有刺的、带钩的等。学练器械应先学棍,因为棍无刃、无刺、无钩,可长可短,既易制作又易习练。棍练好了,掌握了身械协调的基本规律,再学习其他器械就容易掌握了。

[未习打,先练桩] 指习武练拳,先要练习桩功。桩功是武术基础功法之一。桩功练习可以增强腿部力量和动作的稳定性。为学习套路技术和散打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 形容遛腿即踢腿的重要性。踢腿具有锻炼提高下肢动转幅度和变换灵便的作用,还可作为每次练拳开始时的专项准备活动内容之一。如果光学动作而不遛腿,不仅下肢动转幅度得不到提高,下肢不灵活,而且行拳和攻防格斗时容易拉伤肌肉或站立不稳。因此,即使套路动作学得再多,也不过是个根基不深的冒失鬼。

[只压不遛不中用,只遛不压笨如牛] “压”指压腿、耗腿、搬腿、撕腿等腿部柔功静压法。“遛”指摆腿、踢腿等柔功动转法。“压”能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加大关节活动幅度。“遛”能提高肌肉快速收缩的爆发力和灵活性。只压不遛,腿软而无力,当然不中用;只遛不压,腿重而不活,愚笨如牛。只有两者结合练习,才能获得幅度大、速度快、力量强的腿技。

[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 武术技法非常重视腰的作用,外形动作要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上下相随,左右相顾。内劲蓄发要以腰脊发力,在丹田气的配合下,上经旋腰转脊旋膀转腕行于手指,下经旋胯转踝达于足趾。腰如一身之宰,如果腰不柔和,又不下工夫去练,其武术技艺终究是提高不了的。

[拳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 此谚语强调在徒手搏斗中,双手发挥防护、引诱、掩蔽的作用,以腿发挥攻击对手的功用。由于人的上肢运转灵活,寓意为门,开可诱敌深入,闭可防敌进攻,同时以腿法攻击对方,能发挥出比上肢更大的攻击力。

[出手不见手,拳打人不知] 指攻防格斗时,出手要快而隐蔽。出其不意,使对方躲闪不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打对方才有效果。

[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 说明步法在武术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说明脚步动作和出拳动作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步不稳,上体动作没有稳固的支撑,就会动作发飘,发力不实,手法散乱。如果脚步移动迟缓,则会限制上肢的快速移动,使拳法动作欲速则不达。

[一寸长,一寸强] 又称“长一寸,强一寸”,指无论徒手实战或持器械对抗,双方都以击中对手为目的。此时,如有一方能多争取到一寸之长,则可能先于对方得手,而取得胜利。所以练武是应尽量放大动作幅度,以加强攻击力。所谓“放长击远”就是这个意思。

[远拳近肘贴身靠] 和这条谚语相类似的还有“远则拳打脚踢,近则擒拿摔跌”“远则手足上中下,近则肩肘背膝胯”。它们的含义一致,说明武术运用身体任一部位都可以攻击对方,关键要根据双方距离的远近,随机选用。

[柔过渡,刚落点] 指的是武术发劲方法的一般特点。发劲动作处于过渡、变转过程时,肌肉要相对放松、柔缓。当发劲动作接近目标时,加强肌肉收缩,刚硬沉实地击中目标,体现出刚柔相济的武术劲力。

[顺人之势,借人之力] 指双方较技时要顺势借力。当对方向己方进攻时,己方应顺对方来势,借对方来力而使用技法,即“四两拨千斤”之意。

[眼无神,拳无魂] 在武术运动中要求以眼神表达动作的攻防意味,展示个人内在的精神气质。而动作的攻防含义与对抗意识、练习者的气质禀赋正是武术拳技的内涵所在,恰如人之魂灵。因此在武术动作的演练中应该努力做到“手眼相随,手到眼到”。

[有人若无人,无人似有人] 指在武术练习过程中心目中要有假设的对手,每一招式都要讲究攻防意识,带有敌情观念。但在比武较技时,虽面对强手,也要在战略上藐视对方,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即“练时无敌如有敌,打时有敌若无敌”。

[有力夺正中,无力闪两旁] 指的是比武较技时的策略。“有力”“无力”是相对而言的,泛指力量的大小。与人搏斗时,遇到对方力量不如自己,可直接攻击对方正面,先发制人,速战速决。如果遇到的对手比自己强大,则应闪开对方正中,而绕至对手的两边,攻其侧面或背后,后发制人,击其要害。

[来得高往上挑,来得矮往下斩,不高不矮左右排] 指的是徒手搏斗中防守格挡的基本方法。如果对方进攻招法来得高,可用上挑或上架的动作,将其挡开。如果对方的进攻招数来得低,则用向下截、斩、砍的动作,将其化解。如果对方进攻招法来得不高不低,则可用向左右的格挡动作向内或向外排挡化开。

[你忙我不忙,两手护胸膛,你慌我不慌,两手护中央] “忙”“慌”均指快的意思。双方交手,当对方招法来得很快,自己不要以快对快,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而应在保护自己要害部位的同时,采取以慢制快、以柔克刚的策略,先避其锋芒,再伺机还击。

[蓄力如弓,发力如箭,先蓄后发] 指的是武术发劲力的方法。无论是练武或比武,发招进攻之前,拳、脚都要运足气力,“引而不发”,当发招进击之时,要将蓄势运足的气力如离弦之箭直向对方射去,击打速度要快、准、狠。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猫行”比喻动作轻灵,“抽丝”比喻连绵不断。此谚语的意思是指练习太极拳时,脚步的起落、进退要轻巧灵活;臂、腿用力要微微使劲,像春蚕吐丝一样细长均匀,连绵不断。这是太极拳的技术要领之一。

[刀如猛虎,剑似飞凤] 此谚语喻指单刀和单剑两种截然不同的运动特点。单刀舞练起来忽绕身缠裹,忽远出长击,刀快步疾,威武勇猛。剑则讲究轻灵、潇洒,演练起来忽如蜻蜓点水,忽如彩蝶穿花,红缨青锋变化多端,气势贯穿。故以凤之飞态比喻剑的运动特点。

[单刀看手,双刀看走] “单刀看手”指单手握刀演练和运用刀法时,要注意另一手的配合。配合得好,动作就顺遂协调。如果配合不好,便如缺了一只胳膊,甚至还会影响刀法动作。“双刀看走”指两手各持一刀演练时,要注意刀法的配合。双刀多两手同时动作的舞花和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动作。步伐如果配合得当,刀花则快速有力。

[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 这是指枪和棍具有不同的练习方法和不同的运动风格。枪法注重直扎以发挥枪尖的技击功用。扎枪时枪尖对准目标刺出,其运动轨迹是枪尖与目标之间的连线。用枪时多采用连扎几枪的衔接方法,故说枪扎一条线。棍因无枪头,因此多用抡、劈、扫、舞花等圆线横扫动作,幅度较大,一打就是一片。棍练起来梢把互换、棍法密集、快速勇猛,因此还有“枪如游龙棍如雨”的形容。

[一胆二力三功夫] 指武术交手实战的三大要素,即胆气、力量、技艺。这三者在武术对抗中缺一不可,尤以胆气为先。明戚继光《拳经捷要篇》三十二势:“对敌若无胆向先,空白眼明手便”。次之为力,力大可以降巧。此处的力,泛指身体素质和体能。再次之为技艺,即武术的攻防击打方法,有招方能搏人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