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亟须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和引领
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是好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增长,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政治民主意识增强,对党和国家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可程度显著提高;社会公德意识明显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已成为社会的主流道德价值观。这些都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很多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和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在这样一个“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我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贫困和精神污染现象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还存在
“精神贫困”是指对社会上一些人存在的思想保守、精神空虚、消极厌世以及信仰缺失等现象的一种形象说法。“精神贫困”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副产品,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原有的传统体制被彻底打破,这就使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原来所受的传统共产主义教育产生怀疑,从而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和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动摇。我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同步发展也是造成一些人出现“精神贫困”的原因。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会日益增多。然而,由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造成文化服务设施和文化产品的相对匮乏,满足不了人们多样化的精神需求,造成一部分人内心空虚,精神世界日益匮乏,甚至消极厌世,从而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有学者曾于2002年在其撰写的文章中对社会上存在的“精神贫困”现象进行了批判,并列举了它的种种表现:“有的忽视政治理论学习,思想上缺乏‘主心骨’,不能正确看待形势,消极悲观,随波逐流;有的放弃理想追求,不是奋发有为、锐意创新,而是因循守旧、贪图安逸,满足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忘记了党的宗旨和自身责任,私心杂念作祟,争名于朝,逐利于市,斤斤计较,欲壑难填;有的解除科学武装,不辨是非正误,精神无所寄托,传播封建迷信,听信歪理邪说。更有甚者,丧失尊严,不顾名节,把腐朽当神奇,把痈疽当宝贝,蜕化变质,腐化堕落。”这些不良的现象时至今日无疑还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精神贫困”会给社会带来各种问题,同时也是造成很多个人及家庭悲剧的根源,其危害是可想而知的。
“精神污染”是指社会上的一切消极因素以及落后腐朽的文化导致人们在思想观念和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所出现的种种不良倾向。邓小平曾于1983年《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的讲话中谈到当时我国理论界和文艺界存在的严重的“精神污染”问题,并列举了它的种种表现。他指出,在思想战线上大多数人都能高举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但也有一些人却“同时代和人民对他们的要求背道而驰,用他们的不健康思想、不健康作品、不健康表演,来污染人们的灵魂”。在理论界主要表现为:“有相当一部分理论工作者,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种种重大的理论问题缺乏兴趣,不愿意对现实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表示要同现实保持距离,免得犯错误,或者认为没有学术价值。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中,也确实产生一些离开马克思主义方向的情况。有一些同志热衷于谈论人的价值、人道主义和所谓异化,他们的兴趣不在批评资本主义而在批评社会主义。”这些人不是从我国社会的实际出发,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人道主义和人的价值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而是抽象地去宣传人道主义和人的价值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了解,不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不能抽象地讲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因为我们的社会内部还有坏人,还有旧的社会渣滓和新的社会渣滓,还有反社会主义分子,还有外国和台湾的间谍。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还不高,这也不能靠谈论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来解决,主要地只能靠积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离开了这些具体情况和具体任务而谈人,这就不是谈现实的人而是谈抽象的人,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会把青年引入歧途”。针对我们党内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同资本主义社会一样也存在着异化现象,并主张用克服这种所谓异化的观点来解释我们当前改革的错误言论,邓小平指出:“这样讲,不但不可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解决当前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不可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进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为技术进步、社会进步而需要不断进行的改革。这实际上只会引导人们去批评、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途失去信心,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一样地没有希望。”“精神污染”在文艺界主要表现为:“一些人对党中央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表示淡漠,对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表示淡漠,对党和人民的革命历史和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英雄业绩,缺少加以表现和歌颂的热忱,对社会主义事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少站在党的积极的革命的立场上提高群众的认识,激发他们的热情,坚定他们的信心。相反,他们却热心于写阴暗的、灰色的以至胡编乱造、歪曲革命的历史和现实的东西。有些人大肆鼓吹西方的所谓‘现代派’思潮,公开宣扬文学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表现自我’,或者宣传抽象的人性论、人道主义,认为所谓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应当成为创作的主题,个别的作品还宣传色情。这类作品虽然也不多,但是它们在一部分青年中产生的影响却不容忽视。”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些文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够深入,不能深入群众的生活实际。同时,邓小平还尖锐指出,“一切向钱看”的歪风也开始在文艺界传播,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错误倾向体现在精神生产的各个方面。如不少表演团体的演员用一些庸俗低级的内容和形式去捞钱;在金钱的利诱下,有些混迹于艺术界、出版界、文物界的人成了唯利是图的商人。此外,邓小平还深刻揭露了在理论界和文艺界存在的这种“精神污染”的实质和危害。指出:“精神污染的实质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精神污染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在人民中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思潮”。在当前社会,“精神污染”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存在,尤其是一些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如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儒化思潮、宪政思潮等的存在给人们在思想和价值观念上造成了严重的混乱。主要表现为:在理论界有一些别有企图和用心的人公开撰文为民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张目,宣扬资本主义的一套价值观和民主模式,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或说成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或说成是资本主义道路;有人肆意扭曲和抹黑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否定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史,美化近代以来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有人甚至提出用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等等。这些都给我国思想战线和文化领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极大危害了我国的主流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表现在党内,“现在,有的党员干部在报刊书籍和讲坛上,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中央已经作出决定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历史结论,公开发表反对意见。有的公然歪曲党的历史、诋毁党的领袖人物和党的优良传统,散布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在干部群众中和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社会上存在着一定程度和范围的道德失范现象
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从根本上说,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部标志。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于培养人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在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人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缺乏社会责任感,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丑恶现象和不道德行为漠然视之。有些人自身做了有悖社会公德的事不仅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反而坦然处之,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有些人甚至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肆意制造和传播低级粗俗的文化,毒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尤其是社会上一些人对需要援助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普遍道德冷漠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一些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有所滋长。有些人见利忘义、损公肥私,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之上,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有些人在生活中丧失最起码的道德良心,不讲信用,或采取欺诈手段盗骗他人或集体、国家财产;等等。在道德领域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下降,从而影响到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的诸多不道德的行为和道德失范现象在一次次地挑战着社会的道德底线。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许多奶厂在奶制品中掺入有害物质“三聚氰胺”,造成很多婴儿出现胆结石,甚至导致一些婴儿死亡,这个事件折射出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商业诚信的失守以及道德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在地震来临之际置学生而不顾首先冲出教室的“范跑跑”事件也在拷问着人们的职业道德操守,“范跑跑”在其博文中写道:“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八岁的人了!”2009年湖北三名大学生因救落水儿童溺水身亡,有渔船停留在离落水者不到5米的地方。当参与施救的学生下跪请求渔船老板帮忙救助落水的大学生时,渔船老板却伸手向岸上的师生要钱,“活人不救,捞尸体,白天每人1.2万元,晚上1.8万元”,渔船老板的这种行为和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社会道德的底线。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则凸显了一些人的人性与道德的冷漠。小悦悦被车撞倒后两次被碾压,而从其身边走过的18个路人却冷眼漠视,始终都没有人伸出援手,致使小悦悦被多次碾压致死。“小悦悦事件”再一次引发公众对社会道德问题的深刻反思,使人们认识到重塑良好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社会上所出现的其他不良现象,如官员的塌方式腐败、高校一些师生的学术造假、医院收受红包、散播虚假新闻等无一不在考量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道德失范现象凸显了我们当前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建设的根本,在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新时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倡导“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显得异常重要。这也是我们当前扭转社会风气,祛除道德失范现象的根本所在。
(三)社会生活的世俗化、个人功利化带来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尤其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物,市场经济对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往往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经济活动要靠价值规律来调节,集体的自主权和个人的选择权不断扩大,人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得到发挥。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一些新观念诸如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平等观念等正在逐步形成与不断增强,落后、封闭、保守和狭隘的观念明显消退。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容易膨胀个人的私欲,导致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价值取向的日趋世俗化和功利化。这是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价值目标,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原始驱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奉行的是一种重实利、重实效的功利主义原则。功利主义片面强调利益的作用与价值,而忽视道德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带有明显的以利为义的倾向,从而导致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片面地以利益作为价值取舍的标准。在市场功利主义的驱动下,注重物质利益的满足,片面地讲究物质享受,成为许多人的价值追求。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求,又引发社会上物质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极为盛行,致使一些人国家意识淡化,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减弱。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和个人功利化在社会的很多领域都有所体现。比如,在大学生的择业方面,当代大学生以个人需要为中心,以实用为标尺的自我发展的择业取向表现得尤为突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前大学生在择业方面务实化、功利化倾向日趋明显,大学生在择业方面更加注重物质利益和经济价值。在教育领域,教育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倾向也在日益增长,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教育领域的功利化主要表现为:从整个教育体制来看,我国目前实行的基本还是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功利性。从中小学教育来看,存在的问题是“唯分数论”十分盛行,很多学校片面地追求高的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的学校甚至剥夺学生周末的休息时间,使学生长时间处于一种极度的学习压力之下。还有的学校存在着乱收费、向择校生收取高额转学费等不良现象。这些都是功利化的一些典型表现。从大学教育来看,也存在功利化和世俗化的严重倾向。有学者指出,大学功利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于大学的“官本位”体制。“大学的主要领导是由行政任命,大学自治的传统难觅踪影;由内部而言,大学过于追求内部的行政等级,不少大学里,厅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同时,大学的各种学术组织同样为行政所垄断,学术委员会按行政级别为大学行政官员所瓜分,大学教授的学术权力得不到充分重视,在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中,他们常常处于失语或半失语的状态。”“大学呈金字塔结构,以行政命令来治理学校,大学的职能更多趋向于管理职能。大学的行政长官就会投政府官员所好,大学的各级官僚投校长所好来管理学校,大学的运行以行政机关的模式来运行,大学‘民主与科学’管理、大学的学术化,都被弱化。”由这种“官本位”衍生的大学的功利化和世俗化主要表现为:“行政官员希望大学超速发展,希望赶超世界名校,希望更快地出政绩。而大学自身有其发展规律,学术更是不能拔苗助长。大学的行政长官为满足政府官员所好,就只能通过外在东西来不断地扩充:不管负债累累,大学的大楼越建越大、越建越高,以致祸及学生,全然不顾当年梅贻琦所警言:‘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大学疯狂地追求论文的发表数量,以致造假者不断被曝光;大学不惜花费重金挖掘人才,冒牌‘海归’不断涌现;不惜花尽心思‘跑部进委’,争取博士点与重点课题,以致败坏大学风气。如今的许多大学,只求外表光鲜,数字好看,以满足行政官员的政绩与脸面,全然不管在这光鲜的外表中,在这好看的数字中,到底有多少学术含量,能否担当‘时代和社会的灯塔’。”在科技管理方面的功利化和世俗化主要体现为评价体系的功利化和世俗化,有学者指出:“科技管理的评价体系是功利化的指标,成果转化率、奖励等级、论文数量、期刊层次等;科研人员的工作动力是功利的价值取向,评职称,涨待遇,晋职务;学术界内部环境是功利的氛围,以利己主义的心态参与学术活动,学术道德的约束力下降。”表现在党内和政府内,就是一些党员干部“为了片面的追求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以牺牲环境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为了得到顺利的升迁,进行所谓的上下走动,大肆行贿、私下拉票,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一些巨贪巨腐官员少时家境贫寒,刻苦求学,终于出人头地后,觉得自己之前有艰辛的付出,应该是力求回报的机会到了,开始疯狂地追求功名利禄。在这种扭曲心态的驱使下,他们开始近乎疯狂的贪腐,最终走上损害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犯罪道路。”
(四)意识形态淡化现象及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消解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意识形态终结”思潮曾在西方一度盛行。其主要的论点代表是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的失败论、弗兰西斯·福山的终结论和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1989年,布热津斯基撰写《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一书,声称21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书中还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攻击和污蔑,同时把中国正在实践的社会主义称作是“商业共产主义”。1992年,福山撰写《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声称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失败表明,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将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1996年,亨廷顿撰写《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书,宣扬“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结束后,世界冲突的根本原因已不再是意识形态冲突,而是由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所引发。不管是“失败论”、“历史终结论”,还是“文明冲突论”,都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冷战思维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也是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在强调共产主义即将走向灭亡,全球的意识形态归将终结于资本主义制度。其实质就是要消解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否定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指导地位。这股思潮在我们国内也有所影响和体现。近年来,人们的意识形态观念呈淡化趋势。表现在社会生活领域,就是一些人往往只关注自身的物质利益,只讲金钱和实惠,不讲理想信念,不讲原则立场,对官方意识形态的政治宣传和说教也持冷淡态度,漠不关心;表现在理论界和学术领域,就是一些学者极力抹杀一些重要思想意识、理论观念中的意识形态性,强调它们只是文化,只是科学。反对意识形态控制,要求“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在党内,就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麻痹,忙于事务,不注意研究社会政治动向,不注意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以及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和控制权,致使许多党员出现信念动摇,意志衰退,道德失范现象,党内腐败风气不断蔓延滋长等。甚至一些人认为,经济建设为实,意识形态为虚,搞好经济建设是务实之根本,强调意识形态是务虚之末端,前者于国于民皆利害攸关,后者搞好搞坏都无关大局。这种“淡化意识形态”的倾向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和社会上产生了一股“淡化意识形态”的思潮。这股思潮鼓吹“告别革命,远离政治,疏离主题,淡化意识形态”,与国际上“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遥相呼应,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淡化意识形态”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根源。从经济上看,经济体制的深刻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实行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和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从而给人们传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带来一定的冲击,物质利益至上,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成为一些人行事的最高人生哲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淡化人们的政治热情,减少人们参与国家政治的行为。从政治上看,经济的发展促使传统的阶级结构解体,阶级界限越来越模糊,个人对传统政治和阶级身份的认同感日趋淡漠,个人日益归属于亚团体或完全归属于个人的现实,在使个人、团体选择机会增多的同时,也使社会的政治生活更加分散化和个人化。从文化上看,文化的多元化尤其是大众文化在社会上的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起到了淡化和消解的作用。以大众文化为例,“大众文化是一种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文化商品生产为特征,以大众为对象的流通文化,其主要功能是娱乐。由于没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倾向,无论持何种政治见解、何种政治立场、何种价值观念的人,都可以在大众文化中寻找到自己最需要的‘文化产品’来进行消费,从而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舒适、宣泄、抚慰。”大众文化使一些人专注于精神和文化的享受,从而使社会上呈现出一定的政治冷漠现象。目前,我国社会意识形态淡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并呈一种上升趋势,针对这种形势,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并将其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和全过程,正是对所谓“意识形态终结论”以及淡化意识形态企图和论调的一个有力回应。
(五)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及其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冲击
当前,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除意识形态领域和道德领域存在着一些严重问题之外,在人们的价值观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冲突和扭曲现象。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激荡、交融,人们的价值观念正日趋多样化,各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呈现出广泛性、复杂性和深刻性的特点,不少人的思想观念出现困惑和盲从,甚至导致价值观扭曲、理想破灭和信仰危机。从根本上说,价值观具有多样化的特质,不同的价值主体,由于需要和利益不同,对同一价值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就有所不同,就会导致不同价值观的出现。即使同一价值主体,在不同的时期,由于内在需要和利益诉求的变化,对于同一价值问题的看法较前一阶段也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从而使其固有的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同时,价值观的多样也与价值主体的自身本质力量密切相关。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由于价值主体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文化背景、情感、意志等方面具有差异性,这就造成对同一价值问题的不同的认识和回答。价值观的多样还与社会环境、社会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息息相关。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财产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这就是说,价值观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经济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由多样的经济形式所代替,经济形式的多样化也带来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从而导致人们利益诉求、思想观念和价值意识的多样化,这是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的一个深层次的经济动因。与之相应,我国也在经历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由过去等级化、封闭式的社会结构逐渐转变为一个平权化、开放式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动使得人们从过去的单位人转变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人们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利益主体也在走向多元化。同时,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政治模式被逐渐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模式。这种政治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为人们表达自己多样化的政治诉求,有效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民主的政治土壤。此外,改革开放打破了过去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的开放意识、全球意识、创新意识大大增强,我们面临的是世界文化多元的国际背景。世界文化的多元必然会导致人们在价值观方面的多样发展。所有这些均是导致我国社会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的深刻动因。
价值观的多样一方面导致“一些人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内在心灵世界没有依归,出现了‘价值真空’的状态;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并存,‘价值多样’而导致无所适从的现象比较突出;社会对平民大众的价值取向缺乏有说服力的分析和引导,从而出现‘价值错位’;社会的宣传舆论与平民大众的实际观念存在断裂,出现了‘价值悬置’。价值真空、价值多样、价值错位和价值悬置,综合起来,又导致了 ‘价值虚无’的状况”。另一方面也造成多元价值的并存与冲突,主要表现为:正确价值观和错误价值观、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资本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等相交织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一是正确价值观和错误价值观相互交织。从价值观的性质和作用来看,价值观有正确价值观和错误价值观之分,正确价值观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人的成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错误价值观则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人的成长起着阻碍作用。错误价值观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对人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对公民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消除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就显得非常重要。二是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相互交织。主导价值观是维系一个社会发展正常运转的根本价值前提,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是凝聚全社会力量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我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在思想文化领域树立的一面精神旗帜。除主导价值观外,我国社会还存在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既有利于主导价值观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如何用主导价值观引领多元化价值观的健康发展是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三是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相互交织。传统价值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建设我国现代文化的立足点,然而对待传统价值观要采取的科学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吸收,传统价值观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吸收,然而也有一些糟粕的东西。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如何祛除传统价值观中消极价值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如何实现优秀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并将其同现代价值理念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四是资本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互交织。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资本主义价值观也在日益向我国渗透,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公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从而对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构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五是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相互交织。社会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全体公民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对于凝聚社会力量,巩固全党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社会共同的价值理想追求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义所在。然而,除了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外,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都会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价值理想和追求。因此,如何处理好个人价值观同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关系,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实现社会共同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价值理想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总之,在多元价值观并存和冲突的社会背景下,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和建设,将其融入精神文明建设,有效解决价值冲突,引领和整合多样化价值观的发展就显得异常突出和重要。
(六)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执政党的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问题。正如毛泽东所说:“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邓小平也深刻指出:“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当前,我们党内的风气主流是好的,大部分党员都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认准自己的角色,努力做人民的公仆。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党的自身建设,影响到党的纯洁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的进一步提高。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告诫全党:“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同时,他明确指出,党内存在的严重问题集中体现在“四风”上,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形式主义方面,主要是知行不一、不求实效,文山会海、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弄虚作假。主要表现为:“有的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做好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学了也是为应付场面,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无心也无力在实践中认真运用。有的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热衷于造声势、出风头,把安排领导出场讲话、组织发新闻、上电视作为头等大事,最后工作却不了了之。有的抓工作不讲实效,不下功夫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难以给领导留下印象的事不做,形不成多大影响的事不做,工作汇报或年终总结看上去不漂亮的事不做,仪式一场接着一场,总结一份接着一份,评奖一个接着一个,最后都是‘客里空’。有的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下去就是为了出镜头、露露脸,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群众说是‘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有的明知报上来的是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也听之任之,甚至通过挖空心思造假来粉饰太平。”在官僚主义方面,主要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主要表现为:“有的对实际情况不了解不关注,不愿深入困难艰苦地区,不愿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不愿同基层和普通群众打交道,怕给自己添麻烦,工作上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得过且过。有的不顾地方实际和群众意愿,喜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最后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后遗症。有的对上吹吹拍拍、曲意逢迎,对下吆五喝六、横眉竖目,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甚至不给钱不办事,收了钱乱办事。有的对待上级部署囫囵吞枣、断章取义,执行上级决定照本宣科、等因奉此,或者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以前怎么做就怎么做,别人怎么做就怎么做,完全不顾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有的官气十足、独断专行,老子天下第一,一切都要自己说了算,拒绝批评帮助,容不下他人,听不得不同意见。”在享乐主义方面,主要是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讲究排场、玩风盛行。主要表现为:“有的意志消沉、信念动摇,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今朝有酒今朝醉’, ‘人生得意须尽欢’。有的追求物质享受,情趣低俗,玩物丧志,沉湎花天酒地,热衷灯红酒绿,纵情声色犬马。有的拈轻怕重,安于现状,不愿吃苦出力,满足于现有学识和见解,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不立新目标,缺乏新动力,‘清茶报纸二郎腿,闲聊旁观混光阴’。”在奢靡之风方面,主要是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大兴土木、节庆泛滥,生活奢华、骄奢淫逸,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主要表现为:“有的修建豪华气派的办公大楼,甚至占地上百亩、耗资几个亿,搞得富丽堂皇,吃喝玩乐一应俱全。有的热衷于造节办节,节庆泛滥成灾,动辄花费几百万、几千万,劳民伤财啊!有的热衷于个人享受,住房不厌其大其多,车子不厌其豪华,菜肴不厌其精美,穿戴讲究名牌,对超出规定的生活待遇安之若素,还总嫌不够。有的要求超规格接待,住高档酒店,吃山珍海味,喝美酒佳酿,觥筹交错之后还要‘意思意思’。有的兜里揣着价值不菲的会员卡、消费卡,在高档会馆里乐不思蜀,在高级运动场所流连忘返,在名山秀水间朝歌夜弦,在异国风情中醉生梦死,有的甚至到境外赌博场所挥金如土啊!有的作风不检点,甚至道德败坏、生活放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党风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我们党内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当前,面对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在社会上明确树立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以引领社会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先进性、主导性、整合性、广泛性及可操作性使得它能够有效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解决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导向,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从而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