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哲学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黄道周,字幼玄,号石斋,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出生于福建漳浦县(今东山县)铜山深井村。其仕途生涯自天启二年(1622)三十八岁中进士后开始,历任崇祯朝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少詹事,南明弘光朝礼部尚书,隆武朝内阁首辅等职。明亡后抗清被俘,隆武二年(1646)就义于南京,终年六十二岁。

黄道周是晚明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东林之后,他与刘宗周一起被推为明末大儒,并称“二周”。他的思想体现了晚明时期传统儒学发展的统合趋势,可惜这种趋势被明清之际的社会剧变所打断。

后世对黄道周多有肯定,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谕文称黄道周为“一代完人”,道光五年(1825)礼部奏文以黄道周从祀孔庙。在清代,官方将刘宗周和黄道周相提并论,对两人思想进行评价时称:“盖宗周以诚意为主而归功于慎独,能阐王守仁之绪言,而救其流弊;道周以致知为宗而止宿于至善,确守朱熹之道脉,而独遡宗传。……至其(黄道周)生平讲学浙闽,以格致为宗,而归宿于至善。与刘宗周之以诚意为宗,而归本于慎独,学术洵为相等”《道光五年二月十六日礼部谨奏为遵旨议奏事》,《黄漳浦集》卷首。按本文所用《黄漳浦集》均为清道光八年(1828)福州陈寿祺刻本。。陈来先生认为:“近世以来,学人多重船山、梨洲、亭林诸公,以为明末三大家;要之,顾、黄、王皆于清初成学名,若论晚明之际则不得不让于二周。”陈来:《黄道周的生平与思想》,《国学研究》第十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注:本书引用原文出处,只在第一次注明版本与出版社、出版日期。

通观黄道周的思想,可以看出,在明末这个风起云涌的阶段,他的思想呈现出统合、回归的特点,其统合性表现在他的思想中既有汉学,又有宋学,既有六经儒学,又有四书儒学;也表现在,他在对阳明后学反思的基础上亲近程朱;其回归性则表现为以“天下归仁”为旨归,反求于先秦时期的孔孟儒学,以“六经”为道的承载体,有种追根溯源的自觉和努力。从侯真平对黄道周著作的考述来看,他对儒家原始经典几乎都有过注说,其中《春秋》类有《春秋轨》《春秋揆略》《春秋表正》等;《易》类主要有《筹象》《易本象》《大咸经》《三易洞玑》《易象正》等;《礼记》类有《月令明义》《缁衣集传》《坊记集传》《表记集传》《儒行集传》等;《尚书》类有《洪范明义》《吕刑明义》《禹贡明义》等;《孝经》类有《孝经赞义》《孝经辨义》《孝经集传》等;《诗经》类有《诗表》《诗揆》《诗序正》《诗晷正》等;《周礼》类有《周官集传》。

就其思想倾向来说,黄道周主张调停朱陆、会通朱王来弥合理学的内部冲突,以期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在努力调和程朱与陆王的取向下,他对两家之学都有批判和继承,呈现出综合朱王的气象。对阳明后学的流弊,黄道周不遗余力地进行批判,主张以周、孔六经之学救正当时思想界空疏、荡越之风,希冀以经典文献为根本重建理学的学理根基。黄道周对宋明理学的反思,既是对明末理学危机的回应,也是明中期以来理学内部朱王互动的新发展和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