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国家政权性质的根本性改变。在这一大格局中,民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继续引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向前发展。同时,新中国自己培养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也开始崭露头角,推出研究成果。民国时期疏离马克思主义乃至排斥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史学家们,在总体上开始向马克思主义史学靠近,最终融入。
这时新旧两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基本思想状态是,坚定信仰唯物史观,虔诚学习马列主义,爱党爱国,赓续民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知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精神饱满地积极配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努力在史学理论、中国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历史科研组织、历史教学、世界史等方面做出贡献。
这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许多在1950年前后参加了土改运动。尔后则用很大的精力学习马列主义名著、联共(布)党史、中国社会发展史等。这些原本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特别是刚刚大学毕业的青年学生们,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中,大都激情澎湃、奋发有为。他们置身于浓烈的马列主义学风中,全身心投入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与宣传,力求用马列主义思想改造旧中国的学风与文风,塑造全新的学术样态,在自觉顺应并推进新政权总体政治格局的思想指导下,大力促进学术繁荣。比如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华岗,这一时期论著的根本特点,“就是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和历史实际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特点,正是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整体样貌。
20世纪50年代初期,史学界开始讨论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等问题。同时,开始对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史学思想展开批判。显然,前者是对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议题的赓续,而后者则是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举措,体现了通过批胡适来树马列大旗的基本思想,而这一基本思想,同样具有民国时期的学术渊源。
因此,批判胡适,在当时具有广泛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一直以来的学术宗仰。只是由于环境的巨大变化,批判的效果显然与民国时期不可同日而言。其后,发生了“史学革命”运动,“厚今薄古”成为史学家们的基本宗尚与切入方法。“厚今薄古”的目的,同样在于改造思想,树立全新的史学思想。
总起来看,在改革开放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筑牢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在民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新中国的形势与任务,继续拓展,继续深化。同时,通过对资产阶级史学的批判运动,通过对学术思想的改造运动,通过对一些新命题的提出,来使中国史学更加自觉地与新的历史环境与社会条件相适应。这期间,有巨大的成绩,也有沉痛的教训。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健在的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基本共识,是继续坚定地信仰、维护马列主义;同时,也力求适应形势的发展,有所拓展和前进。因此,在原有的宗旨下加入开放的特质,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的基本学术取向。
这一时期,在深入揭批江青集团的背景下,史学界对阶级斗争理论、阶级分析方法进行了新的审视,总的趋势是不赞成过分夸大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现象、反对将阶级分析方法夸大为历史研究的唯一方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大都介入了讨论。他们不赞成废弃阶级分析方法,而主张坚守,同时反对公式化,简单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逐渐离去,主要出道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继承了“马列五老”等人开创的学术话语体系,站在新的时代高度,通过对新旧史料的深入解读,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领域,深化了以往的历史认识。改革开放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又对新时期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批人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坚力量。但是,进入21世纪后,也大都荣休或故去了。
目前,无论中国史学,抑或马克思主义史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的学生们,大都已经成长为史学领军人物与学科带头人,其中又有一批优秀分子,沿着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开创的路径,不断开拓进取,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学研究的新样态做出了贡献。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仅后继有人,而且会随着民族伟大复兴而大有作为。有出息的青年史学工作者,应当自觉地继承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这一丰厚的财产,争当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领头羊。
如何评估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我们认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流是健康的、科学的,而艰难与曲折是非主流。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最艰难的时期,许多马克思主义史家也对林彪、江青集团所鼓吹的“影射史学”、评法批儒等进行了抵制。20世纪60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执政党的政治路线,持正确意见的史家处境困难。1965年,戚本禹发表《为革命而研究历史》,是为“文化大革命史学”的宣言书。“文化大革命史学”的思想特征表现为史学的学术性完全让位于政治性,史学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过程中的逆流,需要永远警惕和批判。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主流,应当予以继承与弘扬。
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说过,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动,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人们的意识如此,人类的知识形态与意识形态也是如此。所以,恩格斯又曾明确地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同样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基本理论与基本精神是一贯的。
本书的写作思想,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力求科学、客观、摘要地总结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基本历程、主要成就和主要问题,展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马克思史学的理论成就,予以客观评价,为构建面向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新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史学思想的灵魂,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指导思想。评价马克思主义史学,首先要看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思想。科学地系统地总结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是构建面向未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体系的需要。
站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推动中国史学大发展大繁荣的着力点,应该进一步发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且把它放在现时代,自觉地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适应相配合的新型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态。
最后,需要交代的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既密切关联又有所区别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也是既密切关联又有所区别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史学泛指世界上所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史学流派与样态,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思想与理论形态。如此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就是一个范围很小的概念了。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是史学的,是思想方面的,而且限于是新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