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当下国情之文脉

第一节 蓝绿天成之国度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创始国之一,其初称为马来亚联邦(The Federation of Malaya),独立于1957年8月31日。现今的马来西亚全国行政区划分为十三个州(Negeri)和三个联邦直辖区。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位于马来半岛的西马来西亚,北接泰国,南部隔着柔佛海峡,以新柔长堤和第二通道连接新加坡;另一部分是东马来西亚,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北部,南部接印度尼西亚,而文莱国则位于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间。

现今,马来西亚总人口2612万(截至2006年底)。其中马来人及其他土著占66.1%,华人占25.3%,印度人占7.4%,而砂拉越州土著居民中以伊班族为主,沙巴州以卡达山族为主(图1-1)。

图1-1 马来西亚各民族

一 联邦独立之今日

公元初马来半岛建立了羯荼、狼牙修等古国。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剌加王国统一了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并发展成当时东南亚主要国际贸易中心。马来亚从16世纪开始,相继遭到葡萄牙、荷兰等国的侵略。1786年英国入侵,20世纪初马来亚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图1-2)。1942年日本占领马来亚,激起当地人民的英勇抵抗。日本投降后,英国在马来亚恢复殖民统治。1946年4月,英国玩弄“分而治之”的阴谋,把新加坡从马来亚划分出来,成为单独的“直辖殖民地”,并于1948年2月成立“马来亚联合邦”,联合邦的一切统治权由英王委任高级专员掌握,并对马来亚人民实行高压统治。1955年,英国宣布马来亚实行“部分自治”。1957年8月31日,英国同意“马来亚联合邦”在英联邦内独立。1963年7月9日,英国、马来亚、新加坡、砂拉越和沙巴在伦敦签署关于成立马来西亚的协定(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成立了新加坡共和国),同年9月16日马来西亚宣告成立。

图1-2 1876年3月11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远征马来亚霹雳州的远征军营房

马来西亚是个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国家,其经济的繁荣极适合美术的滋长,可以说是一片艺术的处女地。过去的美术由许多不同文化本源的民族一起努力发展,而构成今天多元美术的艺术园地及未来的美术发展,也有待于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华人作为马来西亚三大民族之一,对马来西亚美术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特别是自19世纪末至今所做出的贡献是值得肯定与赞许的。

二 三大民族之介绍

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构成了马来西亚的三大家族。马来西亚拥有原住民,但不是马来人,而是从印度尼西亚进入马来西亚的,只不过自第一任首相开始,他们就自称为土著。

马来人(Melayu)又称巫族,习惯上也称为马来人,是东南亚的一个民族。与全世界的民族相比,马来族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民族,他们信奉伊斯兰教,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泰国南部等。另外,非洲的南非也有马来人(图1-3)。

图1-3 身着马来西亚传统服饰的女孩

马来人自何处来,历史学界尚无定论,主要说法有两种。其一,来自中国云南;其二,起源于马来群岛。现今,云南起源说{L-End} 云南起源说主要的支持者有R. H Geldern、J. H. C Kern、J. R Foster、J. R Logen、Slametmuljana和Asmah Haji Omar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连马来西亚的中学历史课本中也把马来人的起源定于云南。上述两种说法的依据如下:

(1)在马来群岛发现的古老斧头,与中亚的某些地区类似,说明有中亚居民移民马来群岛。

(2)马来人的风俗与Assam{L-End} Assam是印度与缅甸之间的地区。地区类似。

(3)马来语与柬埔寨语相似,而柬埔寨人又被认为来自于云南,当年他们沿着湄公河南下到柬埔寨。

传统意义上的马来人,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中南部和砂拉越地区,以农为主,居住乡村,种植水稻、橡胶{L-End} 橡胶是传统意义上马来人的主要经济作物。、椰子、咖啡、金鸡纳树和油棕等,渔业和航海业发达。马来人的传统文化深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主要是暹罗人、爪哇人和苏门答腊人的影响。马来人在历史上受印度教文化影响非常大,在15世纪改宗伊斯兰教之前,大部分马来人都是印度教徒。马来人的社会组织带有封建制的色彩,贵族与平民之间界限分明。{L-End} 村长由平民担任,区长便是贵族,村长受区长管辖。现在贵族已由议会及其他民选机构指派的官员所替代,但阶级区别仍很显著。婚姻传统上由父母安排,典型的家庭包括夫妻及其子女。婚姻及继承制度均受伊斯兰律法的约束,遵守穆斯林宗教节日。某些印度教礼仪依然存在,如婚礼的第二部分和国家各种庆典活动中至今保存有其遗风。随着历史的发展,马来人之间也开始出现差异,多混有华人、印度人、泰人和阿拉伯人的血统,广义上的马来人,指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岛国的民族,通用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诸语言,发展为许多个具有不同称谓的族群,如爪哇人、巽他人、马都拉人、他加禄人、伊富高人、马达加斯加人等。

马来西亚华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民族,又称马来西亚华裔或华裔马来西亚人,简称大马华人、大马华裔及马华,是马来西亚籍的华族。

华族源起古代中国的华夏族,《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为汉族及其祖先华夏族衣饰图案较为华美,此为“华”字之起源。随着华夏文明扩展到全国各地,“华人”的概念渐由当初单指华夏族扩展到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周边少数民族身上,现时已成为了全体中华民族之人的称谓。

居住于中国以外的华人,亦称唐人,是一个人种概念,指祖先来源于古中国的人种。“唐人”一词,源自唐代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自唐太宗贞观开始,逐渐拓土开边,威震中亚、西亚及南海诸国。西北地区城邦国家和游牧部落联盟称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为圣人可汗,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到了唐玄宗开元之治时,国威更加繁盛,远近各国都派人前来进贡。也由于此,世界对唐朝时期中国的事物均以“唐”字加称,如“唐字”、“唐山”等,这种情形延续至今。唐朝时期的中国人移居外藩逐渐增多,许多外国人称海外华人为“唐人”,这种称呼在使用粤语的广东、港澳及其移民中尤其常用。当然,“唐”字加称的出现与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强盛朝代有关,亦与当时文化的开放程度及与外国频繁来往有关系。把中国人称为唐人,又以19世纪中期之后开始盛行。20世纪后,该称呼虽不如“中国人”、“华人”常用,但仍见于各国地名,如唐人街(China Town){L-End} 唐人街(China Town),即中国城之意。乃粤语中唐人所居住的街区。此称呼也普遍应用于海外华人,如日本等国直到近现代仍称中国人为唐人,海外华人对中国内陆本土习称为唐山,而海外华人回国则有“回唐山”之说。

《明史·外国真腊传》载:“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清代《池北偶谈》载:“昔予在礼部,见四译进贡之使,或谓中国为汉人,或曰唐人。谓唐人者,如荷兰、逻罗诸国。盖自唐始通中国,故相沿云尔。”

一般来说,具有汉民族血统的人都是华人{L-End} 依据百度百科华人词条的基本解释:华人,(1)[Chinese];(2)所有中国公民;(3)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公民(Ethnic Chinese)。另一种解释为,华人(英文:Ethnic Chinese)是没有政治意义的名词,绝大多数海外的人都能接受。在多重身份认同的情况下,可能一个人是华人的同时,也具有其他种族的身份。不管具有哪国国籍,全世界华人同属一个民族,即中华民族,华人是血脉相连、同种同族的同胞。因此,华人又可简称为:(1)祖籍中国的人;(2)具有中国国籍的人。,与汉族相亲相近的回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满族、壮族等民族大部分也称为华人;而对于海外藏族和维吾尔族,以及有自己民族国家的蒙古族和朝鲜族等民族中不承认祖辈国籍为中国的人不称其为华人。通俗地说,华人=内地人口+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海外地区的华人。但“华人”不完全等于“中国人”。理论上“中国人”就法律与国籍来说是指具有中国国籍{L-End} 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或中华民国国籍的人。者。住世界各地的华人称为海外华人。绝大多数海外华人指承认祖辈的祖国为中国,具有中华民族血统。

马来西亚华人始称华人或唐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自称中国人、华人及华侨,马来西亚独立后则改称华人、华裔。马来西亚华人主要是明朝、清朝到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从中国福建和广东、广西、海南一带迁移而来的移民。

东南亚地区的印度人在数量上是仅次于华人的第二大移民群体,马来西亚则是东南亚地区印度人最多的国家。马来西亚独立前,由于语言、宗教和民族各异,印度人内部的民族纠纷也时有发生。但独立后为了维护权益的需要,各个民族逐渐建立起对“马来西亚”这一新民族的认同感。

印度人移居马来西亚的历史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初年,那时移居马来半岛的印度人主要是商人和情侣。大量的印度商人从印度东海岸到马来半岛及其他各地,其船只利用季节风航行,载布料、铁骑、宝石及护身符,在马来亚及马来半岛交易树脂、樟脑、珍贵药品及象牙黄金等,还有来自中国的丝、瓷器和檀香木(图1-4)。经过长期交往,这些印度商人多半开始在马来亚及其他各地长住。后来,印度的石工、木工和金工以及建筑工、教士和流亡的贵族及王子都来此结婚,且很多和沿海的马来人结婚。印度人还在苏门答腊岛等地建立过殖民地,后来这些地方成为印度王子所统治的王国。印度教士则主要是传播佛教的教义,使得马来亚本地的人获得了较高的文化,养成了新的生活习惯,位于马来半岛东海岸的狼牙修和吉打玛莫河流域就是在这一时期成为印度殖民地的。

图1-4 2004年4-7月在马来西亚打捞出的中国明朝瓷器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印度大陆不断有一些印度人迁居此地,但在英国殖民统治确立之前,马来半岛的印度人并不多见。19世纪后半叶,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确立以及马来半岛殖民统治的进一步巩固,为印度人大量移居马来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直到20世纪30年代世纪经济大萧条时,移民进入马来亚受到殖民官方的诸多限制,印度人移民马来半岛的浪潮才逐渐停顿下来,但那时的马来半岛印度人所占比例已有了明显的变化,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马来半岛的印度人已达140多万。

英国的殖民统治导致了马来西亚第三大民族——印度人的形成。独立后的马来西亚印度人作为三大民族集团之一的影响渐趋衰微,在当今经济、政治、文化快速发展的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主要从事商业、种植业、工业、木材加工业、食品工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近年随着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和新兴产业公司的不断涌现,从事技术、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的华人专业知识层不断扩大,他们将会成为马来西亚华人经济新的增长点。

尽管马来西亚各民族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在各民族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尊重、相互宽容之下,新的历史局面呈现出和谐的多元化社会形态。

三 自然人文之环境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岛屿、多半岛的国家,具有很长的海岸线,沿海风光柔美,拥有蓝色的大海、金色的沙滩、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马来西亚境内崎岖多山,绵延的山脉纵贯南北。森林覆盖面积大,占全国总面积的74%,且原始热带雨林居多,野生动物资源丰富。马来西亚阳光充足,雨量充沛,葱翠墨绿的植物、五彩缤纷的奇花随处可见(图1-5)。马来西亚的热带丛林是世界最丰富的多元自然生态观察区之一,拥有数以万计的花卉、植物、动物、昆虫与其他生物。由于马来西亚靠近赤道,所以高温多雨,全年气温变化较小(图1-6)。这些自然条件为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家追求“南洋美术”、“本地色彩”、“马来亚化”、“马来西亚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由此可见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对这块土地的了解与热爱,这种热爱也体现了华侨、华人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的国民意识(图1-7)。

图1-5 五彩缤纷的生活环境

图1-6 椰树下的家

图1-7 张汉发《马来西亚双峰塔》(油画)

马来西亚地处东南亚要塞之地,交通十分方便,从世界各地经航空或水路、陆路,都可到达。马来西亚的旅游胜地颇多,有些直接和城市联系在一起,如吉隆坡、马六甲、怡保、沙巴等,据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南国早报》称:“日前,马来西亚沙巴景区旅游推广部门与深圳一家旅行社来到南宁,向市民推荐魅力的沙巴风光,并推出独具特色的‘爱尚沙巴’线路。据悉,广西多家旅行社也开始推出相关的沙巴旅游线路,广西人今后旅游马来西亚有了新去处。”{L-End} 秦桂嫒:《马来西亚沙巴景区来邕荐风景——期待南宁市民“爱尚沙巴”》, 2011年11月23日《南国早报》,《旅游周刊·热点关注》。可见马来西亚的美丽不只是在马来西亚绽放,而且逐步走向国际化,这也为美术家的写生创作提供了方便。

马来西亚是多元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信奉不同的宗教,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马来西亚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马来西亚以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华语使用也较广泛。马来西亚拥有五种文化,即伊斯兰教文化、中华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和土著文化。马来西亚国家文化的基础是马来文化。在国家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伊斯兰教是重要的宗教文化因素,其他被认为适合的文化可被接纳为国家文化。

马来西亚的现代文学以在该国存在的四种主要语言为媒介语而存在。由于马来语和英语是该国被全体社群所广泛使用和理解的语言,因此,这两种语言就是该国文学的合法工具。马来语文学不但丰富,而且历史悠久。马来西亚政府决心通过马来语作为媒介语来发展马来西亚文学,所以,其文学未来的发展依赖于马来语。

1971年马来西亚政府召开“国家文化大会”,在该会上,政府提出了“国家文化”的概念并通过了塑造国家文化的“三大原则”。这“三大原则”是:①马来西亚的国家文化必须以本地区原住民的文化为核心;②其他文化中有适当和恰当的成分可被接受成为国家文化的一部分;③伊斯兰教是塑造国家文化的重要成分。由这三大原则的内容可以看出,政府强调了“国家文化”的途径。马来西亚华人作为国家第二大民族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其文化、美术、宗教节日固然已经被国家所尊重和认可,即已经成为马来西亚国家文化的一部分,但马来西亚国家在上述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却是华人社会所担忧的一种文化独大以及文化同化的前提。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就是在这一文化概念及“三大原则”的环境中发展、前行的。

马来西亚独立后,在首位总理坦库·阿布杜尔·哈曼(Tunku Abdul Rahma)的倡议下,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于1958年8月28日在吉隆坡建成,它隶属于国家文化、艺术和遗产部,是东南亚最为知名的美术馆之一(图1-8)。

图1-8 马来西亚国家画廊

占地面积5.67英亩的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位于吉隆坡淡马鲁路,仅美术馆面积13000平方米,它包括五间展厅,以及会议室、艺术工作间、资讯中心、户外展示区和办公区,与马来西亚国家剧场和国家图书馆紧邻。其独特的建筑融合了马来西亚传统建筑特色与现代建筑元素,成为当地最为现代的美术场所及标志性建筑之一(图1-9)。

图1-9 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展厅一角Zulkifli Yusoff, Dialogue 11-Don't Play During Maghrib 1996(BSLN 2000-004)

作为马来西亚政府下属美术机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L-End} 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在建馆之初仅拥有4件藏品。如今藏品已超过2500件,包括绘画、雕塑、素描、水彩、陶瓷艺术品、中国水墨画、摄影、装置、版画等。就一直通过国内与国际上的各项展览来支持本国美术家,通过其建馆目标可以看出支持本国艺术家的力度与强度:①收集反映本国与其他国家文化艺术创造性与艺术发展前景的艺术品,并将之列入“国家视觉艺术遗产收藏”; ②保存、维护、记录与研究“国家视觉艺术遗产收藏”中的藏品,并对本国的美术史进行梳理研究;③通过组织国内外展览、研讨会、培训班、竞赛以及其他艺术活动来推动视觉艺术的发展,培养公众对美术的认识、理解和欣赏。

除了种族和语言不同,马来西亚的社会还有受宗教影响而产生的文化差异。目前的马来西亚文化以其自身的古代历史为基础,在印度兴都文化、中国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下经历融合过程而发展至今。马来人虽普遍信奉伊斯兰教,但是在马来人宫廷的仪式和马来人文化、美术中,兴都文化的影响仍很明显。

总体而言,华人也把自己特殊的文化带到马来西亚来,其中混合着儒、道、佛的文化。印度、巴基斯坦和锡兰的移民则带来了兴都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及其他文化。此外,土著文化及艺术的延续,也结合了各族上古原居住地之古老原始文化,极具趣味与创作力。西方文化从16世纪入侵,殖民统治对马来西亚的文化与宗教特性所具有的影响,使之形成马来西亚不同派别的基督教与天主教。{L-End} 见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新闻部出版的《马来西亚简述》之“共同存异”项。马来西亚社会的多元特征表现在饮食、服饰和建筑风格上。马来西亚人在饮食上,从特别辣的菜肴到中餐、西餐,一应俱全;不同的建筑风格也展示了马来西亚的多元民族文化特征。

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家为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化”、“马来西亚化”美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努力与贡献。马来西亚华人在英属新马、马来西亚美术发展历程中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意义非凡,这正是笔者多次前往马来西亚,重点走访调研吉隆坡、槟城、怡保、巴生等地,积极收集相关资料,拜访当地美术家、学者、名人的目的与用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