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发展历程之初探
近年来,研究东南亚历史文化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课题,许多学者、专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和可喜可贺的科研成绩,发表和出版了不少具有学科、学理及学术价值的相关论文和著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东南亚历史文化的研究内容与研究领域。
然而,略显遗憾的是,国内对东南亚美术史的研究尚未取得有效的进展和令人瞩目的成果,有待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以跟进现今研究东南亚历史文化之浪潮。基于此状况,笔者于2006年实施吉隆坡、槟城等地横向科研项目时,就已经开始关注马来西亚华人密集居住的城市,如吉隆坡、槟城、怡保、马六甲、巴生港等地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问题。在初步掌握了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包括英属新马两地美术、抗战时期新马两地华侨美术、马来亚华侨美术三个历史时段的发展历程,及在其中形成的“一体化二元性三主义”的美术文化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后,笔者深感关注《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发展史研究》的意义与意趣非常。
在当地华人王琛发博士,曾令梅,朱兆祥,朱庆祥,及蔡天定后人蔡小丁、蔡小杰、蔡小庆三兄弟(图0-3)等华人朋友的帮助下,通过实地考察、历史寻踪、画家对话、会馆随访、画廊参观、社团联系、学校调研、报社咨询、杂志搜索、文献汇集等途径与方法,笔者获得了近距离接触华人美术的机会,并收集到第一手宝贵史料、实物及作品照片,为撰写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奠定了历史研究与现状分析的基础(图0-4)。
图0-3 笔者(左一)与椰风画廊蔡小丁、蔡小杰、蔡小庆三兄弟及王琛发博士于槟城椰风画廊留影
图0-4 报纸对庄嘉强画展的宣传报道
为撰写好这部《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研究》专著,笔者运用历史学、社会学、造形学的学科知识,以英属新马两地华侨和马来西亚华人的社会发展时序为主线,以美术思潮和美术观念的演变过程为脉络,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作品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分设十三个独立专题来展开研究,以期获得思想上、文化上、审美上、造形上的多元合一的统筹。本书从历史发展观出发,从基础造形学着眼,从地理人文学入手,对收集到的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和不同时期、不同时段的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社团活动、展览作品进行归类整理,在论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发展历程的两个时期四个时段的个人意见。
在此基础上,笔者从学理的深度剖析了英属新马两地华侨和马来西亚华人在美术发展过程中基于意识形态而形成的“一体二元”论,对“南洋美术”思潮向“马来亚化”转变直至“马来西亚化”国家意识确立的促进作用,从而得出了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今日的“三主义”,即写实主义、融合主义、多元主义的见解;勾勒出英属新马两地华侨和马来西亚华人在意识转变、华社转型、文化转向的过程中形成的“扬弃结果”在物化表征上的体现,即美术作品中包含的时代性、民族性、情感性、造形性、审美性(图0-5)。而这五性的“得失呈现”在意化本质的留存则是“南洋画风”与“马来亚化”异词同义的“一体二元”论之结果,即中国传统美术之形意与西方各派美术之哲理的融合就是故国祖籍心结与马来国民意识的融合。笔者以此作为对马来西亚华人远离故土开展华人美术事业之心路历程的赞许与讴歌(图0-6)。
图0-5 周方正《少女》(油画)
图0-6 马来西亚峇迪画之父蔡天定的峇迪画作品
图0-7 马来西亚到处可见到印度教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