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下的核心价值观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弘扬庆阳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吕朝

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因此,要求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庆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许多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蕴含着深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底蕴。大力弘扬庆阳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正是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在这片热土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向文化还原

刘云山同志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的关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求是》2014年第2期。所以,价值观与文化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关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向文化还原,通过培植深厚的文化底蕴,涵育催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文化是价值观赖以存在的根基。“文化”一词来源于《周易》: “观其天文,以察时变;观其人文,以化成天下。”简而言之就是“人文化成”,再进一步浓缩凝练就是“文化”。“文”原指“色彩”“纹理”,引申为事物的“道理”; “化”指“改变”“一点点变成”。所以,文化有两层含义,第一层为“有文”,即认识、掌握“天”之道理、“人”之道理,也就是具备天之道、人之道的科学文化知识;第二层为“能化”,即按“天”之道理、“人”之道理改变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也就是具有按天之道、人之道改变我们这个世界的能力。“在英语等外文中,‘文化’(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文,它的原始含义为 ‘耕作’,后来用于指称人工的、技艺的活动及其成果,还扩展及风俗习惯、文明制度等。”李顺德:《什么是文化》, 《光明日报》2012年3月26日。西方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在一般意义上具有相通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其他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等是人们对世界、人生、价值、历史、民族、国家等的看法,都来源于天之道、人之道,都是从天之道、人之道所形成的文化中酝酿出来的。所以,文化是价值观赖以形成的根基,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没有文化,断然形成不了价值观。

2.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价值观。尽管文化是“有文” “能化”,它来源于天道、人道以及人们对天道、人道的践行,但天道、人道何其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对天道、人道的领悟及表达并不完全相通,人们对天道、人道践行的方式何其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而且,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这种认识、表达以及践行又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尽管天道、人道作为大千世界和人类社会运行的根本规律始终保持不变,但到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群以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以至于所有民族、所有人群的不同生活样式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因为这些生活样式都是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对天道、人道的把握和践行。因此,经过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到了今天,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尽管这些文化有差异,甚至差异很大,但都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尤其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发展所作出的符合自己需要的选择。毫无疑问,由于文化是价值观赖以存在的根基,价值观由文化酝酿生成,不同文化酝酿的一定是不同的价值观。如中西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在义与利、和与争、情与理、德与法、人与物、群与己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

3.一个国家、民族不培植自己的文化就形成不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尽管文化和价值观因国家、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相对于特定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却积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也凝聚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如果没有广泛认同的文化,就没有这种文化生成的价值观凝聚人心,进而相互抵牾,充满矛盾斗争,甚至剑拔弩张,相互厮杀,既不能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获得不了精神上的安宁幸福。所以,文化强盛,价值观必然鲜明;文化虚无,核心价值观必然模糊;文化和谐,价值观必然一致;文化冲突,价值观也必然混乱。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特别注重培植自己的文化。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用两年半的时间制定了奠定美国现代通识教育的文献《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好像通识教育比前线的战争更为紧迫。“事实上他们确实认为通识教育的问题比原子弹更重要,因为原子弹归根结底是要人来控制的,而成为什么样的人则是由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来决定,不是由原子弹有多大来决定的。”胡显章、曹莉:《大学理念与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页。而美国的通识教育,“其核心和灵魂实质是他们的 ‘经史传统’,是以阅读西方历代经典著作为课程的主干,而不是随随便便的当前流行的东西。”同上书,第245页。正是通过这种通识教育,奠定了美国“共同的文化基础”,从而形成了凝聚人心的“国家灵魂”。代表中国文化的“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知识共同体,融汇着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族群民俗,蕴含着国魂、国脉、国宝、国本,是中国人的尊严所在,根基所在,是以原创性的智慧与世界进行平等对话的源泉所在。”郭庆生、段建玲:《国学知与行》,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但从近代开始,却遭到巨大的冲击,“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文化大革命”大肆践踏传统文化,“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经济上的巨大成就,但“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文化心理、精神生活在功利主义撞击下,迷失在种种非理性的快感体验及享乐主义之中,教育、文学、艺术等需要自由和创新的领域亦为强大的利益结构所绑架,人们的幸福感随着物质水平的增加而进入了一个由高到低的拐点”。薛栋:《精神重建与中国职业教育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8期。正因为如此,重建中华文化成为当务之急,培植好中华文化这个根基,核心价值观就有了产生的土壤。

二 庆阳文化具有深厚的价值观意蕴

庆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大量的新世纪仰韶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庆阳是黄帝族落所在地;周先祖在庆阳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诞生在庆阳的岐伯与黄帝谈医论道形成的《黄帝内经》,是中国成书最早、影响最深远的中医宝典;相对封闭但拥有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层的庆阳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保留了原始古朴、底蕴深厚、博大丰约的民俗文化;庆阳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境内红色遗存遍布。庆阳自古至今积淀起来的这些丰厚而深远、博大而精深的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深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蕴。

1.先周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早根系。庆阳是黄帝族落和周先祖繁衍生息的地方,中华文化的根系就从这里开始酝酿。中华文化最古朴的阴阳五行、朴素的辩证法、自然神论学说,天人合一、崇尚自然、以和为贵的思想,敬畏天地、重视生命、以德为先的观念等在这时候都有了雏形,甚至在某些方面相当深奥,以至于到了周初,“文化”根脉的特征已经相当明显。如《周易》已有了最早的文本,《尚书》已经成书,《诗经·豳风》记录了那时候人们在庆阳丰富的生活,周公旦总结周人的生活制定了一套制礼作乐的规章。正因为如此,后来的孔子把西周看作理想的时代,学周礼,讲仁德,创立儒家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这样生长、发展、壮大。所以,先周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早根系,从那里我们都能找到其基本内核。

2.农耕文化——华夏民族繁荣富强的最早根基。从夏朝孔甲年间算起,至商代康丁年间古公亶父南迁岐山,周祖在庆阳共传承12代,长达400余年之久。周始祖后稷教民稼穑,周先祖不窋、鞠陶、公刘祖孙三代重农务本,不断探索改进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大力发展农牧业,逐渐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农耕文化,民居、农艺、厨作、香包、皮影、剪纸、民歌熠熠生辉。我国古代把最早的农官叫稷,把国家江山叫“社稷”。庆阳因此也成为中国农业起源的重要地区,“周道之兴”不但“自此始”,而且以农业为基础的华夏邦国也由此奠定了根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华夏先民发愤图强的历史足迹,也可以发掘出培育繁荣富强、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素材。

3.岐黄文化——人民群众安康幸福生活的生存宝典。岐伯诞生在庆阳县天子梁青龙嘴,相传为黄帝臣,又为黄帝师,受命黄帝“尝味百草”“典医疗疾”,曾与黄帝谈医论道,写成《黄帝内经》,创立了奠定中医文化始基的岐黄文化。岐黄文化汲取先民的精锐智慧,把宇宙天地人物世事统揽起来,观宇宙之大道,察天地之变化,辨人事之规律,道出了人生之无忧、处之和谐、活之舒坦的精满气足、恬淡自然、延年益寿的美好的人生智慧。其中充满了宇宙的玄机、天地的奇趣、人生的奥秘,仔细品味,不但可以使人步入天道、世道、人道、医道的大智境界,而且可以获得为人处世的悠然安闲的美好心态,可谓人民安康幸福生活的生存宝典,其中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全部基因。

4.民俗文化——我国人民勤劳质朴智慧和合美德的活化石。庆阳是一块神奇的地方,虽然交通不便,但拥有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层,虽然地理位置相对封闭,但较少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因此,庆阳保留了底蕴深厚、乡土气息浓郁、原始淳朴的民俗文化。人类早期的图腾、崇拜、信仰、观念、禁忌、风俗、习惯都有比较好的积淀,历代人民生生不息所创造的民俗艺术极其丰富,如香包、刺绣、皮影、剪纸、道情、秧歌、唢呐、雕塑等,拙朴的民俗风情中又蕴含着深厚的生活祈愿,如爱情美满、夫妻和睦、事事平安、年年有余、喜上眉梢、福在眼前、六合同春、富贵万年、耄耋富贵、和合如意、封侯挂印、一品清廉等。这一切无不是华夏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独特表达和精神寄托,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 “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徒手秧歌之乡”“道情皮影之乡”,其中香包刺绣、皮影、剪纸、陇东道情被誉为庆阳民间民俗艺术“四绝”。它们是我国人民勤劳质朴智慧和合美德的活化石,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观教材。

5.红色文化——为中华民族复兴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丰碑。庆阳具有悠久革命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孝锡在宁县太昌创建了甘肃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建立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唯一一块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力部队的落脚点,也是红军改编出征、前往抗日前线的出发地,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了繁重的抗日根据地建设。在解放战争时期,庆阳成为陕甘宁边区保卫战和解放大西北的战略基地和主要战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庆阳农民作曲家孙万福、汪庭有等创编的《咱们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唱响大江南北。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勤劳质朴的庆阳人民在血与火的锤炼中铸就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开拓创新的变革意识,艰苦奋斗的创业作风,面向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为基本内容的南梁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共同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财富,也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三 依托庆阳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庆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丰富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蕴。依托庆阳文化传承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树立长远的战略思维,与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甘肃省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庆阳建立文化大市紧密结合,融入庆阳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全面推进,追求持久长远的效果。目前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设庆阳文化园区。庆阳文化特征非常鲜明,而且分块清晰,因此,根据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规划,按照建设文化大市、“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的要求,结合区内众多的文化遗存以及城市设计、经济建设、旅游发展,围绕先周文化、农耕文化、岐黄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融文化挖掘、文化整理、文化开发、文化展览、文化产业、文化教育为一体,从目前的市情出发,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设计,建立相对集中的文化园区,把文化园区建设成为庆阳文化博物馆、庆阳旅游集成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

2.挖掘整理文化成果。庆阳源远流长的历史,上达远古部落,下通现代村镇,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大多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尘封在时间土壤里,具有浓郁的原生态性,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挖掘整理工作。所以,以庆阳市政府为主导,以庆阳社科单位为龙头,与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广泛合作,成立研究协会,建立研究基地,笼络集合人才,系统地研究庆阳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历史文献,编辑出版文化丛书,甚至可以结集形成庆阳文化大典,集合华夏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建立文化大市、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用这些精神追求、精神基因、精神财富建构人们的精神世界,引领人们的思想灵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举办历史文化讲堂。历史变成活的教材在于宣讲,文化变成人们可以摄纳的精神营养在于交流,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如能形成培植人们精神世界、价值观念的力量,就在于举办活跃的讲堂。中华文化之所以不能凝聚人心,庆阳文化之所以不能昭示天下,就是缺少这样的讲堂,更缺少一批热心的专家学者能把其讲深、讲透、讲出感染力。所以,依托庆阳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把研究传播庆阳历史文化乃至于中华文化的专家学者汇聚起来,成立专门的研究院、博物馆、文联、画院、书协等专门的文化单位,以各种形式举办庆阳历史文化的讲堂,包括研讨会、座谈会、访谈、论坛等。这既是一种研究,更是一种传播;既是一种鼓吹,更是一种教育;既是意识形态的一种渗透,更是价值观的一种培养。

4.建立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是慢功夫,来不得半点急躁,文化教育的功效也在于它不急不躁的“润物细无声”处。所以,要依托庆阳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要建立广泛的文化传播渠道,利用无处不在的文化信息,使人们在不经意中就能吸收这些文化的精髓,内化成自己的思想信念。因此要推动报刊、广播、网络、街头广告、各种“微”介质,尤其是通过文化特质鲜明的城市雕塑、城市宣传橱窗、专门的刊物或专栏,举办各种形式的庆阳文化展览,“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迹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光明日报》2014年7月9日。大力宣传普及庆阳文化,打响庆阳文化品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庆阳文化来源于历代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要发挥庆阳文化独有的内涵,与庆阳风俗、重大节庆结合起来,举办各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如围绕先周文化举办祭奠华夏之祖及礼仪、孝道宣传活动,利用岐伯文化举办祭奠“医圣”及中医养生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农耕文化举办庆阳农耕文化节活动,利用庆阳民俗文化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艺术节活动,利用庆阳红色文化举办纪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的活动,同时举办把庆阳文化融入不同的行业、职业、岗位、角色等符合各单位实际的活动,特别是让生活中的凡人义举、好人好事、学雷锋、志愿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大放异彩,传播正能量,形成好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陇东学院政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