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英国金融模式的形成:中央银行及商业银行体系
“英国金融模式”一词最早由迪克森提出,他在其代表作《英国金融革命:1688至1756年公共信贷发展研究》中,将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金融体系的初步形成称为“金融革命”,将“金融革命”形成的模式称为“英国金融模式”,主要指英格兰银行的成立、商业银行的建立,以及以银行体系为主的金融体系的形成,并以此区别欧洲大陆的模式。
1.英格兰银行:从私人股份银行到中央银行
在英国金融模式的形成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事件就是英格兰银行的诞生。在近代,由于英法战争以及英西战争的进行,英国政府产生了巨额的财政赤字,英格兰银行为填补赤字应运而生,它的成立同时引发了英国金融革命的爆发。
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1688—1697年,英国正进行着“九年战争”,英国政府四处借债仍然无法满足战争的巨大支出。此时,巨贾威廉·帕德森(William Paterson)意识到了政府的困难,便提议让私人出资认购英格兰银行股份,然后银行以8%的利率贷款给政府,再收取数额较少的管理费。这样一来,对于政府来说,筹资的成本将大大低于以往,但同时政府需要给予英格兰银行一定的特权,比如吸纳发放贷款等,最重要一点是英格兰银行可以发行签发背书后能进行转让的票据来发放贷款。英国政府最终认可了这个提议,英格兰银行的120万英镑股份在很短时间内就被认购一空。政府以年利率8%获得了这笔120万英镑的借款,加上4000英镑的管理费,以每年10万英镑的融资成本融得了这笔款项。由于受到人们的看好,英格兰银行的股票很快以高于票面价值的价格进行交易,认购的股东们由伦敦的金融人士、阿姆斯特丹的投资者、犹太人以及英格兰在国外的侨民组成。
在成立之初,英格兰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都与政府有关:筹资贷款给政府,帮助政府发行债券,组织国库券的认购,兑付政府债券,处理税收,等等。除此以外,英格兰银行也像一般商业银行一样接受存款、进行金银贸易、为大贸易公司和商人开设账户、接受客户的应付汇票并将其计入客户的贷方、承兑和贴现票据、发行银行券(所谓的“流通钞票”)等。英格兰银行对于政府的财政运转有着极大的帮助,政府也给予其更多的特权。1697年颁发的新特许状,允许英格兰银行发行无须背书即可流通的银行券,并给予独占的特权。1708年的特许状进一步明确了这种特权,禁止“股东在六人以上的其他银行在不列颠的英格兰区域内以汇票、或即期票据、或期限在六个月以下的票据来借、贷或承兑任何款项”。
由于和政府特殊的关系,在18世纪的整整100年中,英格兰银行独家垄断了银行券的发行权。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使用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进行交易,“英格兰银行最初发行的是20英镑面额的银行券,1759年,第一次发行10英镑面额的,1793年首次发行5英镑面额的银行券,直到1797年才开始发行1英镑和2英镑小面额的银行券”。在伦敦地区,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非常盛行,人们在交易时纷纷采用这种方式。由于英格兰银行的信誉非常好,在社会上的评价声望越来越好,以至于有“像英格兰银行一样可靠”的说法。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非常方便,任何时候都可以拿到英格兰银行的柜台兑换现金,于是越来越多的商人开始采用银行券进行交易结算。于是,“人们对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的信任慢慢地、不断地、踏踏实实地增长着”。
信用的可靠及结算的便利使得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在18世纪逐渐代替硬币而推广开来,成为日常流通的信用极高的纸币。“1698年,英格兰银行已发行了价值134万英镑的随时可兑现的银行券,到了1720年,这个总数升至248万英镑。”英格兰银行依靠着经营特权以及良好的经营状况,在银行业的竞争中占得了先机,实际上起到了中央银行的作用。
2.城市私人银行的发展:英格兰银行的有益补充
伦敦的私人银行前身大多数是金匠铺,金匠们吸纳存款然后再贷款出去,实质上扮演了一个银行的角色,中世纪的金匠们也就逐渐变成了近代的银行家。所以早期的伦敦私人银行业务常同金匠业混合在一起,它们在经营银行借贷、票据结算等业务的同时,也经营贵重玉石、金器,从事商品和船只等贸易活动。
17世纪随着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储蓄不断膨胀,而投资机会大量匮乏,闲置资金急需出路。这直接导致“南海泡沫”的发生,大量银行随着泡沫的产生而涌现,又随着泡沫的褪去而衰落甚至倒闭。最后存活下来的大都是规模较大、资金雄厚、经验丰富的私人银行,随着发展,这些私人银行大多放弃了金匠业务,越来越专业化。“他们小心慎重地保持政府债券投资和商业信用之间的平衡……同样,他们也是平衡伦敦资本市场短期和长期结余的媒介。”
从1725年到1785年,私人银行的数目从24家上涨到了52家。伦敦的私人银行分为两类,二者差别明显:第一类是伦敦“城”的银行,即坐落于伦敦中心金融区的银行;第二类是伦敦西区的银行,它们靠近议院以及权贵们的住宅区。伦敦“城”的银行主要业务是经营政府债券和英格兰银行、东印度公司及南海公司的股票,同时担任荷兰投资者和英国地方银行的金融代理,它们是地方银行的主要代理行。伦敦西区的银行主要业务是与绅士和贵族相关的,从事抵押或透支贷款:在每年11月和5月的季节性波动中将租金从乡下汇到伦敦西区贵族住宅区,为上等阶级提供在欧洲旅游用的旅游支票;有些土地所有者贷款资助市政厅、新建或扩建的乡村宅邸、圈地、排水工程、公路和水渠;许多人借款是为了消费,包括为即将婚配的子女准备彩礼或嫁妆;等等。另外,城市私人银行的从业者来源广泛,除了普通商人、公证人、包税商、金匠外,还包括酿酒商等阶层的人物。
城市私人银行作用非常大,它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大量融资,保证了与地方银行的有效联系,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方便的借贷业务,有效补充了英格兰银行的职能作用。在英国的银行体系中,城市私人银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3.地方银行的发展:英国银行网络体系的构建
当伦敦的银行业正欣欣向荣时,地方银行(Country Banks)也应运而生。18世纪中叶之前,英国的地方城市里,也有商人提供存贷款业务以及贴现票据。在当时,地方的治安并不是很好,如果想要把现金从地方运到伦敦或者是从伦敦运到地方危险性很大。很多人就选择将自己多余的现金存在一些很有威望的商人那里。商人面对这些闲置的资金,自然而然也就把钱贷出去,收取利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商人从信贷业务中尝到了甜头,开始将其作为主要经营业务。在英国各个地方及城市,商人因为需要和大量现金打交道,所以产生了委托保管现金及票据结算业务的需求。一般的纳税人都是以硬币支付,这样征税官手中有很多现金,因为转送货币前往伦敦危险性很大,所以征税官常常自己来保管现金。地方银行恰好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一来他们便可以将钱存在银行,直接开一张汇票汇往伦敦。
那时,由于地方银行与伦敦银行经常有业务上的往来,因此要建立地方银行,必须与伦敦金融界建立密切的联系。这些地方银行的商人们往往之前就与伦敦金融界有业务上的联系,在自己的银行成立以后,也会长期派人驻扎在伦敦。这些精明的商人还会巧妙地把握时机,利用向经过他们地方的达官贵族提供帮忙的机会,与伦敦的金融界、政界建立关系。
同时,伦敦金融界(主要是城市私人银行)也非常渴望与地方银行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他们不仅非常热情地联系到伦敦的地方私人银行家,也会派出自己的低级的合伙人到地方上去考察。如果觉得条件成熟,就会将银行的业务开展到地方上去。这些银行在英国的银行体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连接伦敦和地方银行的桥梁。地方银行由于规模的原因,无法吸纳大量的存款,因此也无法提供大数额的贷款。但是地方银行却很适合贴现票据,因为这些票据方便保存又随时可以在伦敦的金融市场上再贴现或者换成现金。地方银行发展迅速,1797年共有400家,到1810年超过了700家。
随着英格兰银行、城市私人银行,以及地方银行的出现和发展壮大,英国的银行体系逐渐建立起来了。考特在《简明英国经济史(1750年至1939年)》一书中对其作用有着精辟的评价:“银行家们为十八世纪的经济生活填平了许多鸿沟。他们缓和了正在发展工业的地区历来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成为向工农业提供短期贷款的主要贷方。”
总而言之,英格兰银行、城市私人银行,以及地方银行的出现与拓展无疑为英国金融体系的形成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英国之所以能够称霸世界,其根本基础是金融社会而非工业社会。历史同样印证了经济崛起必然依靠金融强权的结论,从资本市场诞生地荷兰到现代的世界霸权国美国,我们都可以找到金融基础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