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客家民俗与文化
所谓客家文化,就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古越族和畲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是从河洛文化母体中衍生出来的一种亚文化,其核心、精髓和根底还是河洛文化,如尊崇先祖、讲究郡望、重教尚礼、坚韧不拔、刻苦勤奋等。我们来看看世人是如何评价客家人的。
英国人欧德里在《客家人种志略》中说:“客家民族,是牛奶上的奶酪。”
李逢蕊在《客家人界定初论》中谈道:“具有重名节、薄功利,重孝悌、薄强权,重文教、薄无知,重信义、薄小人等为人处世的道德价值观念。”
日本著名学者山口县造在《客家与中国革命》一书中,对客家精神的概括极为精辟,他说:“客家是中国最优秀的民族,他们原有一种自信与自傲的气质,使其能自北胡骑之下,迁到南方,因此,他们的爱国心,比任何一族都强,是永远不会被人征服的。其后又受到海洋交通环境之影响,养成一种岛国人民之热血与精神……”
虽说有的著作中言语有失偏颇,但不可否认的是,客家民系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他们来自中原,带来了华夏民族引以为豪的勤劳勇敢、刻苦刚强、务实俭朴等优秀品质,也带来了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仁智礼信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意识。虽然客家人远离故土,但千百年来基本保持了中原汉族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并深刻地影响、同化了新居地的土著居民。
关于风俗,《临汀志》记载:“汀,山峻水急,习气劲毅而狷介,其君子则安分,义励廉隅,耻为浮侠;其小人则质真果敢,不以侈靡崇饰相高。”陈一新也有所谓“由唐历宋,风声习气颇类中州”的客家风俗论断。客家著名诗人黄遵宪说客家人作为“中原之旧族,三代之移民”,他们却完全地保持了以中原地区为主的汉民族文化传统,“颇有唐、魏俭啬之风,礼俗多存古意,世守乡音不改”。所以,客家人的传统民俗和文化与中原颇具渊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有着强烈的宗族念祖观念。客家人经过漫长的迁徙来到南方,他们只能“家乡北望”,家在他们心里已经成了一种信念,所以无论贫家富户,全都稳固地维系着北方中原所固有的同心协力的家族观念。有两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来证明客家人这种宗族念祖观念。在上一节中提到的客家围龙屋就是其一,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以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有的围龙屋可住上百人,全是一个姓氏,老少几代都住在里面,喝同一口井里的水,望同一片围龙屋上的天。另外一个就是客家人的宗祠和祖宗的供奉。客家人十分重视祖先崇拜,是一个尚宗追远的族群。客家先民迫于战乱等因素,举家南迁。虽在新地方安居下来,但他们不忘本源,对自己的祖先仍然怀有崇敬之心。于是,他们为祖先营造灵魂的安身之所——祠堂。祠堂不仅用于放置祖先的牌位,客家人还去祠堂进行定期的春秋祭祀以及不定期的平时祭拜。在客家地区,各宗族几乎均建有自己的祠堂,客家祠堂是客家地区一道优美的景致。图1-4为广东惠州现存的建于明代,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的客家围龙屋李氏宗祠。黄钊在《石窟一征·礼俗》卷四中称:“凡大小姓,莫不有祠。一村之中聚族而居,必有家庙,亦祠也。有吉凶之事,皆祭告之。所谓歌于斯之寝室也。”在闽西调研的过程中经常能看到散落在村庄里的各姓氏的宗祠,家家都把祖宗的遗像供奉于堂前,即使在照相技术如此普及的今天,客家人的遗像还多是画像,原因是能够保存得更长久。客家人这种强烈的宗族念祖观念,是由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所支撑的。这种也许已经成为客家人潜意识的归属感其实就是源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道家的道德观念。
图1-4 400余年历史的明朝客家围龙屋李氏宗祠(图片来源:《惠州日报》)
二是勤劳节俭纯朴的民风。《古今图书集成·赣州风俗考》引旧志所载,概括赣南的故俗是“民间绝无四方奇伪之物。男子布袍,女子椎髻。冠婚仅取成礼,燕会止列数肴,即贵家大族亦无所芬华”。“赣南疆域日辟,声教寝远,人皆抗节笃志”,这些专就优点立论,说的无非就是客家人的纯朴、本分、勤俭的品质。这主要是客家先辈在灾祸、战乱、朝代变迁、山区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为生存和发展而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客家人从中原辗转迁徙至南方各省,历经沧桑,备尝艰辛,炼就了刻苦勤俭的品格。“一条扁担走天下”是其坚忍顽强精神的真实写照。
在偏僻荒芜、人烟稀少的客家地区,不问贫富,不论男女,都崇尚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的精神。“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兴由勤俭败由奢”等谚语在客家地区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为了生存发展,客家男女老幼齐动手,开垦耕地,筑土定居,开创家业。客家妇女更是鲜明地体现出这种勤劳节俭的民风,她们被称为“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黄遵宪在其《高祖妣钟太夫人述略》一文中说:“妇女皆勤俭,世家巨室,亦无不操井臼设酒食亲缝纫者。中人之家,则无役不从,甚至务农业商,持家教子,一切与男子等。皆客人家法,世传如此。五部洲中,最为贤劳矣!”这种勤劳节俭的民风在客家服饰上有突出的表现。图1-5、图1-6为客家妇女辛勤劳动的景象。从衣饰这个载体来看,当地少数民族给人的感觉是服装色彩艳丽,佩饰富丽精美,如当地的畲、瑶、壮等民族的服饰,而客家人的衣饰体现出的却是朴素之美。这种审美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与客家人朴素的民风密切相关的。台湾客家学者陈运栋先生曾说:“客家人由于经历了漫长的移民生活,大多朴实无华,力求自给自足,不假外求。所以讲起客家人的衣饰,朴素是最大的特色。”客家人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养成了这种审美内涵,进而在服饰上体现出来。除此之外,客家人还有崇尚节俭的美德。有这样一条客家谚语:“山精山角落,新衫底下着。”说的是客家人把旧衣服套在新衣服上穿,以旧衣保护新衣。而“有做无做,燎到天穿过”的客家谚语充分体现了客家文化中勤劳刻苦的精神内涵。通过衣饰这个外在,呈现出整个客家人内在的民族品质——勤劳、朴素,构成了绚烂的客家文化花园。
图1-5 辛苦劳作的客家妇女(拍摄于上杭)
图1-6 江西定南客家老人在田里劳作
20世纪以来,不少中外学者开始探索被称为“客家人”的这个汉民族的独特民系所创造的所谓“客家文化”的奥秘。他们采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种学、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等多种角度,收集史料,有的还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以哲学研究的方式,把“客家”作为一个对象来研究。近年来,国内发表了许多客家专题的论文,在2005年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上,还有来自法国、日本等地的外国学者提交了百余篇论文,涌现出了如《客家人种志略》《客家研究导论》《客家人》《客从何来》等一批优秀著作。
对于客家文化的渊源与内涵,历来有不同意见和争论。本书从客家服饰文化这一角度出发,主张吴永章的客家文化二元论。其要点是客家人是中原移民,故中原文化构成了客家文化的主体。千百年来,由于他们偏处南方山区,社会相对稳定,受外来的冲击较少,保留了较为浓郁的和相对完整的汉族传统文化。从一定角度来说,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这并非故作惊人之语。但是南来后,又和当地的百越文化、畲瑶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互相融合,这样才形成了绚丽多彩而又独具一格的客家文化。一言以蔽之,客家文化是二元文化或多元一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