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党的领导核心本质与价值目标呼唤领导核心学
建立领导核心学,适应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
进入新世纪,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正是这一实践要求,提供了建立领导核心学的必要性,成为领导核心学的现实基础。而之所以要开展对于领导核心问题的专门研究,则主要是因为以下重要原因。
(一)科学认识党的领导核心本质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本质属性,决定了领导核心是一个值得并需要人们进行认真研究的专门课题。而简单地说,就是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的本质属性,至今尚缺乏专门集中系统地论述。
根据党章的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段关于党的根本性质的论述中,“两个先锋队”“一个领导核心”和“三个代表”这几方面的本质属性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构成党的总体性质,形成了对党的总体性质的新概括。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其中,党作为“两个先锋队”的本质属性,奠定了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34的基础;党作为“三个代表”的本质属性,则强化了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地位;两者还进一步体现了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功能。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则进一步集中反映了党的“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的本质属性。党作为“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离不开领导核心的作用。
与此同时,三者又分别反映了党的性质的三个不同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与“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党的总体性质。三者分别具有不同的内涵、特征、属性、功能和客观规律,发挥各自应有的重要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同时,党是领导核心,但是,不能把领导核心与党的性质画等号,因为党的性质同时还包含了“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而研究党的本质属性,既不能将对于各个特殊部分的研究,去代替对于整体性质的研究;也不能将对于整体性质的研究,去代替对于各个部分的研究。此外,亦不能将对其中一个特殊部分、专门方面的研究,去代替或等同于对其他部分的研究。例如,不能把对党是“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的认识研究,去代替对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认识研究;反之亦然。
从历史上对党的性质的认识过程来看,三者分别反映了不同时期党的建设和对党的认识的成果。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认识在先,对“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认识在后;第一次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写进党章总纲第一段、概括为党的本质属性,是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把“三个代表”写进党章总纲第一段、概括为党的本质属性,则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其中,对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认识历时最久。尽管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等党的领袖就指出了这个根本性质,但是,直到80年代才将这一认识成果纳入党章总纲第一段对党的本质属性的概括之中。如今,对“两个先锋队”已有了比较全面深入地论述,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已形成理论体系,因此,对“一个领导核心”的本质属性及有关的一系列课题开展专门研究,更是在情理之中、势在必行了。
在实践中,从事党的建设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也盼望能够系统了解和掌握领导核心理论。同时,许多从事领导管理工作的同志也迫切需要得到领导核心理论的直接指导。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实现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国内掀起了研究领导科学理论的热潮。领导核心问题,被人们看作是领导科学的范畴,属于领导科学研究的范围。而领导、管理科学业界的专家、学者,则认为领导核心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密不可分,应当属于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课题和范畴。结果是谁都怕“动了别人的奶酪”。实际上,无论从哪个角度和切入点进行研究,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大课题。
(二)适应党的领导核心价值地位的必然要求
建立领导核心学,是适应党的领导核心价值提升的必然要求。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已经凭借长期形成的政治敏锐性,预测到一场围绕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其核心是打倒共产党,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类似苏联解体、苏共解散的“风波迟早要来”。甚至隐约预感到了将在党的领导核心问题上发难。因而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极具针对性的举措。这就是使领导核心在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价值愈益突出,并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再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领导核心在党的建设中的价值作用得到了“三次提升”,进入了新的境界。
第一,从党章“总纲一般论述”向“党的性质概括”的提升。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席就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但是,直到党的九大,关于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论述,才初次写进大会修改的《党章》之中。虽然写进了《党章》的总纲,却没有列入第一段关于党的性质的概括,只列入后面部分,仅仅作了总纲一般论述。以后召开的党的十大、十一大,也没有对此做出新的修改和安排。
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是改革开放时期召开的第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实现了对党的领导核心性质认识概括的新飞跃。大会审议和通过的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第一段关于党的性质的论述中,第一次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列入其中。从此,在《党章》中正式认定“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这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领导核心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价值得到的第一次提升。
第二,从党的“组织建设目标”向“综合建设目标”的提升。
面对21世纪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目标和工作要求。这个新的总体目标或综合目标,始于1990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其中,在强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理论和组织建设”的同时,首次提出了“使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命题。
200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总体目标,即“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中,十六大报告明确把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纳入了党的建设总体目标的内容。由此,便产生了以下两个大的转变:一是由领导手段到领导目标的转变,即把领导核心从过去方法、手段的范畴上升到了建设目标的范畴;二是由党的建设组织目标到综合目标的转变。在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上,这项内容是作为党的组织建设的根本目标提出来的。党的十五大报告在论述组织建设时指出:“加强党的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则将其从党的组织建设的根本目标,提升到了整个党的建设的总体目标或综合目标。从而,实现了领导核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价值的第二次提升。
第三,从“已经成为”领导核心向“始终成为”领导核心目标的提升。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使党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既明确了党的建设总体目标的新内容,又揭示了实现党的建设总体目标的可靠途径和坚实基础。
200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明确提出:“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共中央的这个决定,要求全党必须“恪尽兴党之责”,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进一步明确其成为新世纪党的建设总体目标的新内容。
从党和领导核心的关系来看,正是这个总体目标使党的建设从此进入新的历史一页。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曾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
一是“争取成为”领导核心的阶段。1938年,毛泽东同志曾38对此指出:“经过了十七年锻炼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学到了如何团结自己的许多方法,已经老练得多了。这样,我们就能在全国人民中形成一个坚强的核心,争取抗日的胜利和建设一个新中国。”这里所说的“在全国人民中形成一个坚强的核心”,就是“争取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从1921年党的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都属于其“争取成为”全国人民领导核心的阶段。
二是“实际成为”领导核心的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不仅成为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而且是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的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一向被称为一盘散沙,但是自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成为全国团结的核心力量,四分五裂、各霸一方的局面就结束了。”这也是我们党“已经成为”领导核心的阶段。
三是“始终成为”领导核心的阶段。即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十七大指出的:“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2012年,党的十八大再次表达了上述思想。从而,使党进入了“始终成为”领导核心这一总目标的发展阶段,或者说进入了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这一新的建设目标的阶段。
因此,中国共产党从“实际成为”领导核心向“始终成为”领导核心新的建设目标转变,实现了领导核心在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价值的第三次提升。
这“三次提升”充分表明,由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使领导核心问题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价值日益突出,已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同时,这“三次提升”也充分说明,通过建立领导核心学开展对领导核心实践与理论问题的专门研究,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尤为必要。
(三)使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以“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而,再一次表明了新世纪党的建设总体目标的内容。这是全党跨世纪深思熟虑的结果。
为此,一方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要把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作为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另一方面,又要围绕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了解和掌握关于领导核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和遵循领导核心内在的固有的运行发展规律,并按照领导核心规律开展党的各项建设。
为此,第一,开展党的思想建设就应当从理论上回答什么是领导核心,领导核心的含义是什么、结构是什么、要素是什么、功能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属性是什么?什么是领导核心规律,领导核心规律有哪些类型、特征和表现?领导核心理论包括什么内容,它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思想体系怎么样?
第二,开展党的组织建设就应当搞清楚关于领导核心与领导核心规律的一系列相关问题,明确认识到领导核心与干部队伍建设的紧密关系,了解如何按照领导核心规律发现、培养、选拔、任用和配备干部,如何保证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如何把党锻造成为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三,开展党的作风建设同样需要搞清楚关于领导核心及其规律的有关问题,明确认识领导核心与作风建设的密切联系,及其在作风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切实了解领导核心与反对官僚主义领导的关系,真正把握领导核心应当有什么样的优良作风,又如何才能用优良作风塑造坚强领导核心?
第四,开展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同样需要辩证认识和把握领导核心及其规律,由此才能了解领导者不注重、不善于积极分子组成领导核心,就会使自己变成官僚主义领导的道理,进而从领导核心更新交替规律中获取反腐倡廉建设的锐利武器,找到创新举措和智力支持。
第五,开展党的制度建设同样需要明确认识领导核心规律及其一系列有关问题,正确认识领导核心与制度建设的关系,懂得应如何遵循领导核心规律进行党的制度建设,同时又应如何通过制度建设为锻造坚强领导核心提供有力保证?
更为重要的是,以上党的各项建设工作,都需要形成各项建设工作的具体领导核心,也离不开领导核心的指导、引导和督导。
而以上一切工作,又必须以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前提。为达此目的,除了配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人、加强和改善领导机制、提供应有经费保障之外,同样离不开对领导核心规律和思想理论的认识与武装。
要做到这些,就必然要求对领导核心问题进行专门化、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为按照领导核心规律抓好党的各项建设提供理论支持、理论指导和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就需要在深入和专门研究领导核心问题上进行理论创新、学科创新,把党的丰富的领导核心思想与实践经验提炼、概括为科学理论,并上升为领导核心科学。然后,在系统、科学的领导核心理论指导下,切实抓好党的各项建设,实现确保党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