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本书的逻辑与结构
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探讨如何从供给侧认识适应新常态,以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本书中的各章内容,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部分经济学家从各自领域,尝试回到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成果。本着对迫切需要推进和破题的改革领域及其优先序的理解,我们对本书按照六个板块做了如下结构安排。
第一个板块是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思考。张晓晶撰写的第一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思考”,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为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新语境,做出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判断,从重建改革共识、完善改革动力机制、实现改革的利益平衡和激励相容、重视改革的机制设计和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强调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和持续推进改革的重要性;提出在全球制度竞争与改革竞争的大背景下持续推进自身改革,是中国改革最重要逻辑的观点。
第二个板块是关于结构性减速以及如何通过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获得改革红利。这部分包括了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是张平、袁富华撰写的“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陆旸、蔡昉撰写的“改革红利的测算和改革的优先领域”。张平等采取增长核算方法,测算了中国经济分结构性减速,发现各项经济增长因素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从增长高峰期30%左右的水平,下降到了现在的17%;提出通过科教文卫的事业单位体制等第三产业体制改革,提升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和效率,垄断、行政化或选择性产业政策支持的政府行政体制和国企改革,纠正错配提高效率,改善分配提高消费的改革,促进中国经济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陆旸等以人口红利的消失为基准,从提高劳动参与率、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和总和生育率几个角度,通过计量经济学模拟并实际测算了改革红利,即上述效果可能产生的提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幅度,从而为坚定改革信心和改革决心提供经验依据。
第三个板块是关于如何实现创新发展的讨论,包括李平、王宏伟、蔡跃洲撰写的第四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科技体制改革”和蔡昉撰写的第五章“人力资本需求与教育改革”。李平等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正在形成,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提出顺应时代潮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减少科技创新面临束缚和障碍的政策建议。蔡昉揭示了正在出现的人力资本积累与机器人技术之间的竞赛,指出只有靠更好的劳动者素质才能赢得这场竞赛;进而概括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人力资本需求的特点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回报的特点;针对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相关挑战,从资源配置和个人、社会、政府责任等方面,对教育发展和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第四个板块是关于金融体制改革和开放以及财税体制改革,包括殷剑峰撰写的第六章“金融改革: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五中全会”、张斌撰写的第七章“对外金融开放的改革与排序”和高培勇撰写的第八章“全面构建中国财税体制新格局”。殷剑锋指出三个改革方向,即从政府主导的金融约束体系转向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金融自由化体系、从银行导向的体系转向资本市场在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银行和市场相互融合的(资本)市场导向体系,以及以人民币成为关键储备货币为目标,建设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支撑作用的开放金融体系。
张斌主要讨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改革、资本项目改革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改革开放措施的具体方式和次序安排,即改革的合理次序安排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优先,近期宜采取宽幅波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改革主要内容是将部分外汇储备用于设立主权外汇养老基金,以此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和还汇于民;人民币国际化和进一步的资本项目开放放在改革进程后半段,资本项目开放以渐进试点方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重在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高培勇指出新常态决定了下一轮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新背景,即在劳动生产率增速以及经济整体增长速度的放缓,以及财政收入的增速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推进财税改革。他把税制改革的目标定位为现代税收制度、预算改革的目标定位为建立现代预算制度、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调整的目标定位为有利于发挥两个积极性,并从上述几个方面提出了改革任务和推进方式。
第五个板块是关于三个具有特殊重要性领域的改革,包括黄群慧撰写的第九章“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魏后凯撰写的第十章“城乡一体化格局及推进战略”以及夏杰长撰写的第十一章“深化服务业改革的挑战与对策”。黄群慧提出基于功能定位分类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基于国家战略性标准和公共服务性标准选择调整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基于全面深化改革和优化市场结构双重目标来协同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魏后凯揭示城乡一体化格局呈现出的新趋势,即城镇化增速和市民化意愿下降、城乡差距将进入持续缩小时期、要素从单向流动转向双向互动、从城市偏向转向农村偏向政策,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采取系统集成的“一揽子”方案,而不能采取零敲碎打的办法。夏杰长指出服务业体制机制僵化直接制约了我国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服务业体制改革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创造必要的配套条件,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第六个板块是关于民生领域的改革,包括王美艳、贾朋和蔡昉撰写的第十二章“推进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和朱恒鹏撰写的第十三章“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与医疗体制改革”。王美艳等指出,当前中国的发展阶段,正是比较完整的社会保护机制形成的机会,即以政府和社会为主体,通过发育富有效率的劳动力市场,降低人们面对的就业风险,提高居民保护自身收入和生活水平的能力,进一步降低贫困发生率和减少脆弱性。朱恒鹏指出,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关键,是建立适合医疗卫生行业的人事薪酬制度,扫除人才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将医生由单位人转型为社会人,同时放开医生开办医疗机构的自主权;通过发展以互联网医疗为代表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倒逼传统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分工分类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医疗服务体系的弯道超车,促进中国健康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