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增强改革定力 保持改革韧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加强思想引导,注重研究改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提高改革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扎扎实实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当前的改革,无论其广度、力度、深度均前所未有,触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多个领域的种种深层次问题,不是隔靴搔痒而是会有切肤之痛,困难之大,阻力之多,不适应改革乃至反对改革的力量之顽固凶猛复杂诡异,可能会超出人们的想象。正因如此,特别需要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
如果把中国改革放在全球制度竞争与改革竞争的大背景下来看,那么保持改革的定力与韧劲就更显重要。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显然并不仅仅是针对中国这样一个制度还没有成熟、定型的国家。其实,即使是成熟市场经济体比如美国,改革也是不断进行的。从全球范围看,制度的竞争以及为获得制度优势而衍生的改革竞争将是一个常态。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推动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演化的因素,不仅有对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被动反应,而且还有为更好地竞争市场份额和动员生产要素而对制度进行主动的调整。全球化已经导致了“制度(或体制)竞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再平衡、结构调整与改革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作了全面部署,而美、欧、日也纷纷推出结构性改革计划与长期增长战略,改革竞争的序幕悄然拉开。
实际上,能否持续推进改革是一个国家能力的体现。爱德蒙·伯克(Burk, 1790)在《法国革命的反思》中说:“一个国家若没有改变的能力,也就不会有保守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它将不免冒着一种危险:失去其体制中它所最想保存的部分。”这是从最深层次揭示出改革的原动力:我们不断地改革,正是为了“保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变色。在全球制度竞争与改革竞争的大背景下持续推进自身改革,可以说是中国改革最重要的逻辑。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曾说过: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有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