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探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改革新语境

当前的改革与过去的改革有了很大不同。改革新语境(context)有两方面的内涵:其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其二,改革进入深水区与攻坚期。

改革的大逻辑是跟随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走的,经济新常态为中国下一步改革设定了基本语境。经济新常态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但至少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

其一,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在增速上相比过去30年的高增长有所减缓。这是经济规律。既与国际经验相符,也和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契合。从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资源能源约束以及国际大环境而言,中国增长的动力减弱而约束增强,这必然引致结构性减速。随着经济减速,很多在高增长时期所掩盖或者所忽略的问题(如产能过剩、结构扭曲、效率不足甚至收入差距等)都会“水落石出”,成为真正的经济社会严峻挑战。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改革为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提供新动力,那么,新常态将会成为低速和低效的经济增长,更成为问题丛生、矛盾重重的发展阶段。

其二,经济增速下滑并非新常态的全部,新常态还意味着经济朝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革命性转变。不过,这些转变也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引领实现。换句话说,新常态能否“蝶变”成新平台、新机制与新境界,在于改革能否真正扎实推进。新常态的所有希望都寄托于“真改革”。

进一步分析,改革的新阶段、新语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含义,比如,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

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特点是,其所面临的多是重大问题和敏感问题,不少触及深层次社会矛盾,涉及利益关系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问题多年一直想改但改不动,成为难啃的硬骨头。这种情况,从改革长周期的角度,就是一个改革的低潮期,改革原有动力耗散,新的动力尚未形成,从而需要改革的重启。

从成因上分析,当前改革面临的困境与渐进改革道路的选择不无关系。

采取渐进改革的战略,往往是从体制外入手,从容易改的入手,从阻力小的入手,这样能够快出成效,积蓄力量,以图改革的继续推进。不过,渐进改革也会带来不少问题:一些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并且,渐进改革也容易使得一些集团利益固化。多年来的经验证明,改革如果不彻底,在推进至某个特定阶段的时候,往往会形成新的既得利益集团。在进一步破除原有格局时,这些利益集团将成为妨碍改革推进的重要阻力。当前利益固化的现象几乎无处不在,政府部门利益、行业垄断以及各种既得利益群体,都会结成牢固的“樊篱”。所谓“利益固化的樊篱”,是指为保障既得利益而设置的防御壁垒。利益固化樊篱有两个特点:一是利益的获取源于公权力的运用;二是获利主体远离改革要惠及的大众阶层。对既得利益阶层而言,樊篱是其利益的保护伞和护身符,但对社会大众而言,樊篱则是其获取利益的壁垒。利益固化樊篱作为一种体制机制上的痼疾,现阶段已广泛渗透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国有民营经济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巨大障碍,抑制了经济社会的创造力,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限制了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空间,削减了改革的正能量。如果说过去的改革更多的是改革设计部门在研究别人的利益调整,今后的改革更多的是向体制内的既得利益部门开刀,由过去更多地改别人转向改自己,削弱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改革初期,“人人受益”的“帕累托改进”环境令人振奋,改革的阻力因此比较小。如今,当改革进入深水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已很难再出现“无人利益受损”的现象。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躲避、绕行都不是办法;不改没有出路,慢了会贻误时机,付出的代价更大。因此,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打好改革攻坚战。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有成绩也有挑战。当前最大的挑战就是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步伐放缓,向前推进艰难,呈现一种“胶着”状态: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纠缠,不同改革诉求之间的碰撞。正如经济运行的周期一样,改革似乎也遭遇到这么一个周期,从过去的快速推进到今天的陷入僵局。如何直面利益集团掣肘、改革动力不足、改革共识有待重建、改革顶层设计不够等问题,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