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价值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继承与转折:近现代中国的价值观建构

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的古老文明,它融合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各种文化,并吸收了周边国家、民族的一些优秀文化成果。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开放的文化系统,在兼收并蓄其他文明成果方面,有着极大的灵活性和广阔的胸襟。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是整个东亚文明的文化导师,其文明的影响超越国界,惠及周边的国家和民族,因此,人们很容易以为华夏文明才算得上文明,至少是最高级的文明,或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由于持续处于东亚文明的中心,近现代以来,我们逐渐产生了故步自封的心理:兼收并蓄的灵活性逐渐让位于固守家业的心态,民族文化的创造力蜕变成唯我独尊的偏执。正像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的:“清朝的前二百年,整个地说,是中国内部和平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文化有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其他方面,这个时期滋长了文化的和社会的保守主义。”这种保守文化心态,不把历史看成发展进步的过程,不把传统看成继往开来的起点,结果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巨大障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整个19世纪,中国人对挟持现代工业文明的西方文化的挑战毫无准备。直到20世纪初,仍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更加使得社会结构的沉浮和统治阶级的无能暴露无遗。

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肩负“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进行了见仁见智的多种求索,最终选择了符合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化的价值目标。由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过许多曲折的探索,步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