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局限性综述
在国际贸易学领域,提出了众多理论和观点,依据理论提出的时间不同以及分析视角不同,进而形成五个有代表性的理论阶段,分别为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每类国际贸易理论,都从不同视角研究国际贸易的现象,虽有巨大的理论贡献,但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理论或历史的局限性。本节对各类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做一综述。
一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佟家栋(2007)指出,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有理论和历史的局限性。首先,李嘉图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假定在生产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尽管简化了分析,但也影响了对问题的进一步说明。固然,在假定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直接表现为技术差异,从而表现为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差异,或表现为单位时间生产产品量的差异,但是,在现实中,人类社会在技术上的差异,首先表现在生产工具水平差异方面。因此,技术差异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只表示为劳动力的生产率差异的概念比较难以接受。其次,在李嘉图的分析中,仍然假定机会成本不变,而现实是,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转移将改变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组合,从而出现适应新部门生产的成本。
熊伟(2004)指出,由于比较成本论与资源禀赋论的前提条件与现实相去甚远,将复杂动态的国际贸易作简单静止的分析,以致它们作为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地位早已动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法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现象,比如水平贸易、产业内贸易、非价格竞争、各国比较优势产业的变化等。二是“比较优势陷阱”出现了:(1)落后国家产业结构永远落后,无法通过对外贸易带动国民经济长期有效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依赖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造成前者对后者的依附。(2)落后国家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贸易条件持续恶化,其贸易利益日益减少。
赵梅(2010)认为,以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基础、揭示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决定因素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理论贡献。但仍存在明显缺陷,如没有考虑除劳动以外的资本、技术等其他要素的作用等。古典贸易理论受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因素和社会展状况认知程度的制约,其过于苛刻的假定前提削弱了理论在现实中的适用性。
二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杨小凯和张永生(2001)认为,比较禀赋优势说之所以被推翻,是因为它企图用资源禀赋预见一般均衡的数量和贸易结构,而一般均衡是技术、禀赋、嗜好、交易效率等多个参数经由价格、数量之间无数反馈圈形成,根本找不出普适的规律。
佟家栋(2007)认为,生产要素理论也有不完善的一面。(1)生产要素禀赋模型的分析只假定投入两种生产要素,而实际上,生产要素的种类更多。(2)生产要素理论忽视了一国在特定生产要素丰裕度下,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如何从自给自足转向自由贸易。该理论实际上是从现有贸易结构反推比较利益形成的基础。(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分析过程中,为了说明问题,引进了价格问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彭徽(2012)指出,新古典贸易理论有两点局限:(1)虽引入资本要素,但与现实的多种生产要素仍有差距;(2)假定要素密集度不能逆转,在现实中出现里昂惕夫之谜。
三 新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胡永刚(1999)指出,一直以来,对产业内贸易这种现象和理论持怀疑的大有人在。一些经济学家将产业内贸易看作一种统计现象,认为它由贸易商品的不正当分类造成。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试图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基础上来说明产业内贸易。因为产业内贸易毕竟不是仅仅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同时也发生在要素禀赋不同的发达与不发达国家之间。
杨小凯和张永生(2001)提出, DS模型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它不能内生国内贸易向国际贸易的转变。按照他们的理论,既然国际贸易的好处是如此明显,为什么人们一开始不直接选择国际贸易,而偏要从国内贸易开始?因此,他们只能将人们为什么最开始会拒绝国际贸易的原因归结于“某种障碍”。但是,他们的模型中并没有代表这种障碍的变量或参数。在这种模型中,所有消费者永远会在一个统一的市场中购买所有产品,每个垄断性厂商会向每个消费者卖他的产品,所以相互区隔的地方市场永远不会在均衡中出现。也就是说,市场一体化、全球化程度没有内生,即使交易效率改进、人口增加,市场一体化程度也不会演进。这种模型也不能解释个人和厂商专业化水平的变化。
佟家栋(2007)指出,新贸易理论暗含着一个基本的政策基础,即由于产业内贸易结构和利用获得程度的不确定性,政府对特定产业,特别是对容易形成产业或企业规模经济的部门的保护,可能造成本国占据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优势地位。
四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熊伟(2004)指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林德贸易模式,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远小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的交易效率比发达国家高。但是,该理论的假设前提是每个人或每个国家先天条件一样,分工与贸易是后天自发产物。它忽略了为什么最初有的人或有的国家分工时会选择生产这种产品而不是那种产品,这难道与各人或各国的先天条件即资源禀赋毫无关系吗?另外,该理论中毫无人为干预的色彩,与现实不符。
彭徽(2012)指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局限有三:
(1)为达到数学上的严谨和理论上的完美,新兴古典框架做出了一些较强的假定。
(2)关于劳动分工演进的许多数据,无法从现有的统计资料中获得,实证分析困难。
(3)虽能解释国内贸易向国际贸易的转变,但这是对国际贸易观察的反推结论,正如杨小凯借用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不是经验观察为理论研究提供基础,而是理论研究决定我们可观察到什么。”该理论对于实际经济问题,可能缺乏足够的解释力。
五 新新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孙艳琳(2009)认为,新新贸易理论在以下两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1)过于强调企业边界,而国际经济实践是跨国企业自制或外包采购,从而造成企业边界可能跨越国家界限,跨越国界的资源配置必将对企业的生产率提高和贸易所得增大有新的影响作用;
(2)理论假定国内进入的沉没成本小于出口沉没成本,因而分析中的内在逻辑是:企业先在本国市场销售实现利润,待生产率提高后再进入国外市场,这与中国当前出口现状有些相悖。
当前,中国相当比例的企业放弃国内市场经营,仅以承接跨国企业价值链分工最低环节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由于跨国企业在海外有广阔的销售网络,而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有固定的契约关系,直接导致企业出口的沉没成本可能小于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沉没成本。所以,新新贸易理论在研究发展中国家贸易所得时,关于沉没成本的假设应作修改。
李春顶(2010)认为,新新贸易理论还处于发展初期,有三点还需要完善:
(1)理论的框架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的模型建立在较多假设的基础上,对于很多现实的复杂情况并未考虑,且部分假设与现实不符。
(2)理论对于很多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度还不够,尤其在企业差异上选择的变量较少,仅仅从单方面的差别分析问题,说服力和可信度不高。
(3)理论的模型还需要实证的进一步检验,由于企业数据获取的困难,实证检验涉及面不广,还需进一步的证据来证明理论的结果。
邓翔和路征(2010)认为,尽管新新贸易理论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但其较为严格的假设前提仍然导致解释力的局限性。
首先,该理论没有充分考虑产品差异性,产品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功用上,还体现在技术含量、功能多样性、质量、档次等方面,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差异化和市场细分,将市场分为高端和低端,一些企业的产品主要销往高端市场,而一些企业产品销往低端市场,新新贸易理论还不能解释如技术含量等差异带来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其次,新新贸易理论还有待引入企业异质性的其他内涵,企业异质性不仅体现在生产率、企业规模、组织结构等方面,还体现在跨国经营方式(出口、FDI、独资、合资等)、企业战略、市场定位等方面。最后,没有考虑家庭和企业的动态最优化决策,新新贸易理论的均衡是一般均衡分析法下得到的结果,没有考虑家庭和厂商的动态最优化均衡。
六 小结
综上所述,各阶段国际贸易理论都或多或少有局限性,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理论假设。一方面是假设过于简单,如古典贸易理论假定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假定每个人或每个国家先天条件一样;另一方面是假定不符合现实,如古典贸易理论假定完全竞争市场、新新贸易理论假定国内进入的沉没成本小于出口沉没成本。
(2)模型变量不足。如DS模型中并没有代表“障碍”的变量或参数、新新贸易理论对企业差异性选择的变量较少。
(3)理论缺少动态视角。如古典贸易理论在动态下会产生“比较优势陷阱”问题、新古典贸易理论不能解释从自给自足转向自由贸易的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