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丛书 总序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在这个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国家“985工程”开始启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几所名校率先获得国家较大力度的支持;紧接着,教育部又与有关部委、省市签订协议,对部分基础好、水平高的高等学校进行共建,予以重点支持。这个“工程”的实施,是党中央在世纪之交,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而采取的重大决策,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大举措。经过几年的建设,“985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但有力地推动了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大大提高了社会服务工作水平,而且缩小了我国高等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当然,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它需要较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并且,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不仅需要有长期形成的优良学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需要有强大的经费投入作为支持。有鉴于此,国家于2004年6月又开始启动了“985工程”二期的建设工作。“985工程”二期的建设,是国家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运用创新思路寻求高校持续性、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其基本思路是:集中资源,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发挥优势,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促进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使之成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带动相应学科领域发展的重要基地,使高等学校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同时,引进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一支具有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决定集中经费对一些高校的名牌学科进行重点扶持,使之成为汇聚人才、持续创新的“平台”或“基地”,以加快这些学科的成长步伐。
在“985工程”的建设工作中,国家尤其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 2004年中共中央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与此同时,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2004年6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985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当前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性机遇,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使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思想库”“人才库”的作用。同时,周济同志还指出:我们应当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孕育和催生新的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形成一批能够解决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的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基地。“985工程”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指导下设立的,其特点在于跨学科并具有开放性,能够围绕国家、区域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而组织主攻方向并进行联合攻关。
在“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中,国家提出建立“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经过评审,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有幸成为承担“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建设任务的主干机构。在此基础上,还整合了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和藏学研究所两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专门史、中国古典文献学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与宗教学有关的科研力量,并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级研究人员来参加建设,共同开展研究工作,以达到集合海内外本专业的学术精英和优势科研资源,突破个人分散研究的有限视野,将个人的学术专长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研究集体,故这个基地实际上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研究平台。
在建设“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时,我们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这一国情出发,结合我国宗教学学科建设的要求,初步确定了宗教学理论比较研究、中国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西方宗教与当代世界研究、宗教信仰与民俗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与社会问题研究五个方向;考虑到基地的学术力量和国家需要等实际情况,拟定以四大课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一是中国宗教与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二是中国道教思想发展与道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研究,三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与社会问题研究,四是中外宗教的对话与交流研究。其中,中国宗教与中国社会发展研究这个课题,主要是对中国各种宗教及其与中国社会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其目的不仅在于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宗教现象,来对有关宗教学的理论进行补充和发展,而且在于通过系统考察中国各种宗教与中国社会的相互关系,来对我们国家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中国道教思想发展与道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研究这个课题,主要着眼于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迁,其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在当今中国社会里的作用,挖掘其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因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与社会问题研究这个课题,主要研究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各种宗教的历史和现状及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重点在于对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现存的各种宗教进行调查研究,希望这项工作能为祖国大家庭各民族的文化建设服务,并为维护国家安定团结、促进西部大开发服务。中外宗教的对话与交流研究这个课题,目前主要是对国内外宗教研究中有代表性的优秀学术成果进行翻译,以图加强中外的学术交流并为我国宗教学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与此同时,并逐步开展西方宗教思想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和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等方面的研究,以适应人类文化全球多元性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到2009年“985工程”二期建设结束的时候,“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以良好的成效顺利通过验收,并在教育部、财政部的指导下转入“985工程”三期的建设工作。为了在二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同时也出于学科建设的需要,基地在三期更名为“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并设定了七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宗教学理论与当代宗教问题、道教学与道教史、中国宗教与中国哲学、世界宗教与外国哲学、宗教与美学、道教与古代科学技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社会。
我们一直希望依靠创新基地的集体力量,在上述各个方面都能够取得一些重大的标志性成果;同时,也希望在创造这些成果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出一支优秀的学术创新团队。
当然,除了二期、三期的各个研究方向以外,我们并不排斥创新基地的成员从事其他方面的研究,所以,我们又决定出版一套以基地名称命名的学术丛书。这套“丛书”,不仅将囊括以上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可包括其他有关宗教、哲学研究的优秀学术著作。不仅出版本基地成员有关宗教、哲学研究的优秀学术著作,而且,非常欢迎本基地以外的海内外学者向本“丛书”编委会申请,经过编委会评审通过之后,即可将其宗教、哲学研究的优秀学术著作列入本丛书出版。这样,或可在建设期内取得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更大力度地促进我国宗教学、哲学学科的发展。
总之,“985工程”的建设时间虽然是有限的,但我们的学术探索却是无止境的。我们希望,“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能够为今后的科研机构提供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学术研究能够为宗教学学科的发展贡献一些具有标志性的成果,而其所培养的创新团队中也有一些人能够成为学术界未来的领军人物。同时,也希望这个“基地”能架起一座沟通国际的桥梁,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2005年11月12日于四川大学芙蓉楼
2013年7月10日改于四川大学农林村
(作者卿希泰,现任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