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道教史(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北宋时期的蒙山道教

蒙山位于山东省平邑、费县、蒙阴三县之间,素有“三十六洞、七十二峰”之称,是道教理想的修真养性之福地。北宋时蒙山产生了如贺亢、乔仝、贾文等一批名道,修建了如玉虚观(万寿宫)、古蒙祠等宫观,至今遗留有《熙宁残牒石刻》《宣和帖石刻》等石刻。

一 北宋时期的蒙山名道

北宋时期蒙山道教代表人物,主要有琅琊人贺亢、蒙山人乔全、临沂人贾文以及兰陵人吴守一。他们长期在蒙山修炼,留有诗文佳作,有着自己独特的道教思想,对蒙山道教文化的弘扬和宫观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贺亢

贺亢,北宋初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因做过水部元外郎,又称“贺水部”,后弃官修真于蒙山。仁宗天圣初,贺亢“使其弟子喻澄者诣阙,献浮屠、老子像,直数千万。”(宋)苏轼、黄庭坚:《东坡诗·山谷诗》,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63页。贺亢留有诗作:“有客来相问,如何是治生。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北宋名士杨时(1053—1135)为其作跋,名曰《跋贺仙翁亲笔诗》:“贺仙翁示人以治生之说,旨哉有味其言也,岂徒可以遗子孙乎?至人所以养生尽年,亦在方寸之地自耕而已,不知出此,虽岩居水饮,尽为寿之术,必有虎食其外也,其人不可得而见。读其诗,观其字画,亦足想见其人矣。”吴文治:《宋诗话全编》(第2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9页。

(二)乔仝

北宋时蒙山道人。少年时患有麻风病,须眉脱落,后来入山遇贺亢。贺使其学道,年过八十身体还很健壮。宋元祐二年(1087)十二月,乔仝西去汴京访翰林学士兼侍读苏轼,自言他的师父贺亢仍然活着,并与他相约来年在蒙山会面。苏轼信以为真,赋诗六首送他并寄贺君。诗文云:

 

其一: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恶疾堕眉须。红颜白发惊妻孥,览镜自嫌欲弃躯。结茅穷山啖松腴,路逢逃秦博士卢。方瞳照野清而癯,再拜未起烦一呼。觉知此身了非吾,炯然莲花出泥涂。随师东游渡潍邞,山头见我两轮朱。岂知仙人混屠沽。尔来八十胸垂胡,上山如飞嗔人扶。东归有约不敢渝,新年当参老仙儒。秋风西来下双凫,得枣如瓜分我无?

其二:生长兵间早脱身,晚为元佑太平人。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

其三:曾谒东封玉辂尘,幅巾短褐亦逡巡。行宫夜奏空名姓,怅望云霞缥缈人。

其四:垂老区区岂为身,微言一发重千钧。始知不见高皇帝,正似商山四老人。

其五:旧闻父老晋郎官,已作飞腾变化看。闻道东蒙有居处,愿供薪水看烧丹。

其六:千古风浪贺季真,最怜嗜酒谪仙人,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问养神。(清)王文诰:《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52—1554页。

(三)贾文

贾文,原名贾成公,临沂人,笃信道教,玉虚观的开山鼻祖。相传宋政和年间,贾文得遇吕洞宾,与吕同游后,便显异能,洞知祸福。宣和元年(1119)五月,宋徽宗赐给其度牒、紫衣。见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费县志》卷十四《金石(上)·宣和帖石刻》。贾文先后受到宋、金两朝的重视,在蒙山修建殿宇,广收道众。金皇统四年(1144)十一月初五羽化升天,得赐谥“清虚文成公先生”,其弟子为其建祠祀奉。

(四)吴守一

吴守一,兰陵人。曾随隐士刘真人修炼多年,受度脱养生之秘术。后到神峰山(文峰山),住山峰高耸处,辟谷不食。一天,有道士至茅屋和其叙谈,烹茶共饮。片刻,道士忽然不见。其寿过九十,已具有仙风道骨,发如鹤毛,颜若儿童,升仙夜,满屋奇香,白宿主飞舞。临沂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临沂地区民族宗教志》,临沂地区出版办公室,1994年,第160页。

二 北宋时期的蒙山道教宫观、碑刻

(一)玉虚观

玉虚观,位于蒙山南麓,始建于宋代。临沂人贾文曾在此观传道三十余年,主持创建了玉虚观正殿三清殿等建筑。相传贾文入道前,曾在梦中得纯阳真人吕洞宾点化,要其创建道宇,后贾文寻此建造宫观。宣和元年(1119),贾文得宋徽宗赐度牒紫衣之后,玉虚观更是当时蒙山一带最大的道观。

(二)古蒙祠

古蒙祠,原称蒙祠,又名灵仙庙、颛臾王庙,始建于西周初期,是颛臾国王主持祭祀蒙山神的主祭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治水迳蒙山下,有蒙祠。”

相传颛臾是太昊伏羲后裔,伏羲在道教经典中是“三皇”之首。北宋对颛臾王的重视实际上也是其崇道政策的表现。熙宁八年(1075),宋神宗封颛臾王为“灵显潜应侯”,蒙祠一度改为“灵仙庙”;宣和五年(1123),宋徽宗加封颛臾王为“英烈昭济惠民王”。从此,蒙祠主祭由玉皇大帝改成了颛臾王,祠名也改为“英烈昭济惠民王庙”,颛臾王升格为东蒙之神。

(三)熙宁残牒石刻

“碑在蒙山下万寿宫,为劣道凿去左旁及下截,见存残石高工尺三尺四寸,阔一尺九寸五分。牒文五行,行十八字,前四行下俱缺,末行三字而止,中年号一行字较小。”费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费县旧志资料汇编》,1993年内部印行,第306页。该碑又名《蒙山王安石碑》,刻于宋熙宁八年(1075)六月,额题“灵显”二字,碑文为宋神宗敕封颛臾王为“潜应侯”之牒文。全文如下:

 

□□皆以名闻,将偏加礼命,以褒显之,如此非特以□□□□□盖圣王制理所当然也。唯神聪明正直,芘于一□□之求如应影响守臣列上联甚嘉焉。论报功□□,爵且俾民奉事不懈益恭,特封潜应侯,牒至□□敕,故牒。费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费县旧志资料汇编》,1993年内部印行,第305页。

 

落款有“吏部尚书、平章事王”“礼部侍郎、参知政事王”“参知政事吕”“吏部侍郎平章事韩”等字样。考之宋史,落款诸人应该是“王安石、王珪、吕惠卿、韩绛”熙宁宋神宗年号。三年十二月,以王珪参加政事;七年三月,王安石免,以韩绛平章事,吕惠卿参知政事;八年二月,复以王安石平章事。此碑参知政事吕,系惠卿;参知政事王,系珪;平章事韩,系绛;平章事王,则安石也。,这四人深得宋神宗赏识。由此足见神宗封颛臾王为“潜应侯”是件大事。

(四)宣和帖石刻

该石刻亦称《蒙山道德院帖碑》,记贾文受封度牒、紫衣事。宋徽宗赐以贾文度牒,说明蒙山道教已引起皇家重视,也说明贾文在当时道教中的地位较高。此碑乃贾文弟子周守先主持追刻,琅邪人张子仲书,沂阳刘彦仁刻。碑文如下:

 

左右街道德院

承尚书省札、沂州状,敦遣道人贾文赴院审验,遂具奉闻。

奉圣旨特给赐度牒、紫衣,今来本人礼金,坛郎凝神殿授经。签书右街道德院事,知在京神霄玉清万寿宫丁安行为师,已经秘书省填托,须至指挥。

上除已牒文沂州照会,令道士贾文赴神霄宫安下外,令帖道士贾文仰照会。宣和元年五月(左右街道德院印)日帖,付贾文。费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费县旧志资料汇编》,1993年内部印行,第3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