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道教史(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北宋时期山东道教的发展概况

北宋时期山东形成了以泰山、崂山、沂山、蒙山为中心的四大道教活动地域。在道教理论上,以内丹为主,儒道融合,并得到了儒学士大夫的信奉或支持。宋太祖赵匡胤任命崂山道士刘若拙掌管全国道教事务,修建了崂山著名的三宫——太平宫、太清宫和上清宫,并重修沂山东镇庙等道场。形成了“东崂山、西沂山”两大道教活动中心。宋真宗举行了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尊崇圣祖、广建道观等一系列以尊崇道教为主要内容的“东封西祀”活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的泰山封禅活动,不仅修建了大量的宫观庙宇,而且加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和“东岳天齐仁圣帝”,将泰山神提升为赫赫有名的神君,并催生了泰山碧霞元君崇拜,出现了北宋崇道崇泰山的高潮。宋徽宗时期,不仅设置道官、道职、道学等,还授予道官诸多特权,甚至出现道士强行改寺为观之现象。北宋时期胶东昆嵛山麻姑信仰的形成,使之成为山东道教兴盛区域之一,涌现出了吕岩、刘若拙、甄栖真、王老志、刘卞功等山东道教的代表人物。

一 北宋时期山东道教的特点

北宋时期道教的兴盛在山东泰山、崂山、沂山、蒙山等地突出地表现出来,这个时期的山东道教以这些地域为代表,既具有全国道教的一般发展特点,又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具体体现为:

一是道教体系呈现“山文化”特色。北宋时期山东道教的发展基本上呈现了山文化的特点,在泰山、崂山、沂山、蒙山等地呈现出地域性发展。

二是道教理论上,以内丹为主。内丹侧重炼气,提倡将人的身体当成“炉鼎”,以自身的精、气作为大药炼丹。北宋时期山东道教的代表人物,无论是初期的刘若拙、甄栖真,还是晚期的王老志,他们所修炼的,在山东传播的,都是当时道教当中欣欣向荣的内丹派学说。参见范学辉《宋代山东道教的发展及其文化意义》,《东岳论丛》2005年第2期。北宋时期山东内丹派的盛行是金元全真道得以在山东迅速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参见安作璋、张熙惟、赵文坦《山东通史·宋金元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6页。

三是儒道融合。山东是儒学的大本营,这是任何宗教在山东发展所无法绕过的问题和前提,道教也不例外。山东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山东儒家的信奉与支持。比如宋初山东巨野大儒王禹偁坚决排斥佛教,秉承“古圣人不事佛以求福,古圣人必排佛以救民”(宋)吕祖谦:《宋文鉴(上册)》,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34页。,而视道教为知己,甚至“不为行香著朝服、贰车谁信旧词臣”王禹偁:《小畜集》卷八,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09页。。多披羽衣道服,并以《庄子》解闷。

二 北宋时期山东道教的三次发展契机

北宋时,在当政者崇道政策的扶持下,山东道教有三次重要发展契机,使其得以崛起,成为北方道教中心区域之一。

(一)宋太祖与崂山、沂山道教之发展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曾得到崂山道士和沂山道士的辅助,因此北宋建朝后道教在崂山、沂山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宋乾德五年(967),赵匡胤任命崂山道士刘若拙掌管全国道教事务,后专门斥资为其在崂山修建道场。崂山著名的三宫——太平宫、太清宫和上清宫就是在这一机遇中修建的。建隆三年(962)三月,赵匡胤下诏重修东镇庙,历时两年八个月,土木工程浩大,此后又在沂山附近陆续兴建了六十多座道观。范学辉:《宋代山东道教的发展及其文化意义》,《东岳论丛》2005年第2期。道教在山东短短的几年内走向了繁荣,形成了“东崂山、西沂山”两大道教活动中心。安作璋、张熙惟、赵文坦:《山东通史·宋金元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2页。

(二)宋真宗与泰山、寿丘道教之发展

宋真宗举行了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尊崇圣祖、广建道观等一系列尊崇道教的“东封西祀”“东封西祀”是指在北宋时期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在全国掀起了一场长达十余年轰轰烈烈的“天书”封祀运动。宋真宗在庞大仪卫扈从下东封泰山,四年,又以隆重仪式抵山西汾阴(今山西万荣县)祭祀后土地祇,大赦天下,一时轰动。活动。山东是真宗东封泰山和尊崇圣祖的中心区域,因此道教获得了第二次发展契机。其中,泰山和寿丘(今山东曲阜)道教发展最为受益。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泰山封禅活动,不仅修建了大量的宫观庙宇,而且加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和“东岳天齐仁圣帝”,使泰山神成为赫赫有名的神君,同时还促进了对泰山碧霞元君的崇拜,唤醒了北宋崇泰山、崇碧霞元君的道风。

曲阜寿丘道教的突起则得益于宋真宗对“圣祖”赵玄朗赵玄朗,字公明,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位财神。大中祥符五年(1012),宋真宗追尊他为“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庙号圣祖。的祭祀活动。为抬高赵氏皇族的地位,宋真宗假托赵玄朗为赵氏皇室的始祖,曾转世为轩辕黄帝。为祭祀“圣祖”,宋真宗派人在传说中的黄帝诞生地曲阜寿丘大规模兴建景灵宫、太极观等宫观。至大中祥符九年(1016),建成宫观1322区,仅负责洒扫之仪的士兵就有531人之众,范学辉:《宋代山东道教的发展及其文化意义》,《东岳论丛》2005年第2期。使曲阜寿丘成为北宋道教兴盛的地区之一。除此之外,宋真宗还在寿丘当地举行设醮、告成、奉册等多个高规格的道教活动,并铸造圣祖圣像。大中祥符五年(1012)又衍生出两大道教节日:(1)七月一日为先天节,即托称“圣祖”赵玄朗下降日。(2)十月二十四日为降圣节,休假五日。

(三)宋徽宗与山东道教之发展

宋徽宗为表示对道教的尊崇,不仅设置道官、道职、道学等,还授予道官诸多特权,“其家得为官户,其亲得以用荫”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9页。,一时间“黄冠气焰赫然”(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三:“宣和崇尚道教,黄冠出入禁闼,号金门羽客,气焰赫然,林灵素为之宗主。”(上海书店出版社1934年版,第68页)。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僧侣“欲乞备申朝廷”改寺为观的现象。安作璋、张熙惟、赵文坦:《山东通史·宋金元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5页。泰山东南麓升元观,有宋牒碑。《升元观敕》曾载此事:“契勘兖州奉符县泰山之下,有古洞天,周三十里,名曰 ‘三宫空洞之天’,载在图经是实。即目宫观,并无名额,却有建封院一所,逼连岳庙之后。殿屋完备,田产颇多,只一村僧占据住持,任从民间安攒邱墓,秽恶不蠲,深虑触渎真仙,不便。欲乞备申朝廷,改为道观。”(清)顾炎武:《山东考古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在宋徽宗的崇道热潮中,道士在山东十分活跃,皆扮演了推波助澜的重要角色,安作璋、张熙惟、赵文坦:《山东通史·宋金元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5页。尤以王老志最为突出,为道教在山东兴盛起了关键性作用。宋徽宗之崇道还促进了胶东昆嵛山麻姑信仰的形成,并与福建传来的妈祖信奉包容发展,影响逐步扩大,昆嵛山遂成为继崂山之后又一道教繁荣区。范学辉:《宋代山东道教的发展及其文化意义》,《东岳论丛》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