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道教史(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全真七子的道教思想

金代全真七子的道教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道教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学界围绕着全真七子“性命双修”“道法自然”等命题展开论述,系统阐释了七子的“全真”道教观念,以及内丹修炼法术等,集中体现了全真七子道教思想的精华和价值所在。

一 马钰的道教思想

马钰继承了王重阳清净结丹的思想,在出家修行、去除俗行、悟死修道、损忘并用,清净无为、神气合一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修炼特色。其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采用常大群《马钰内丹思想》一文观点,载丁鼎主编《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213页。

(一)出家修行、去除尘情思想

马钰把离家修道作为去除尘缘之前提,认为舍弃万缘才能安定心意。《示门人》说:“欲要元初一点明,须教猿马两停停。心清意净三丹结,虎达龙蟠四象成。”《道藏》(第2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65页。为缚住心猿安定心意,舍弃俗行尘缘就成了关键。而舍弃俗行尘缘包括舍弃“气财酒色、攀缘爱念、忧愁思虑”。《西江月·赠吴知纲》吟道:“学道休妻别子,气财酒色捐除,攀缘爱念未教无,绝尽忧愁思虑。不得无明暂起,逍遥物外闲居。常清常净是功夫,相称全真门户。”同上书,第462页。

《养家苦》举出养家的种种人生之苦来劝导教众:“养家苦,火坑深,万尘埋没不能禁。遇风仙,物外寻。养家苦,镇常忙,忙来忙去到无常。养家苦,似蜂虔,采花成蜜为谁甜。肯提防,蛛网粘。养家苦,特贪饕,家丰又待望官高。遇危难,无计逃。养家苦,恋尘缘,铺谋活计望千年。奈凡躯,不久坚。养家苦,没程头,一朝身死作阴囚。见阎王,不自由。养家苦,为妻男,是非荣辱饱经谙。限临头,事怎甘。”《道藏》(第2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76页。

在对待出家、去尘缘方面,必须要有大丈夫的决烈之心,誓死修成,决不回头。“决烈修持大丈夫,专心致志免三途,冰清玉洁个尘无。”同上书,第611页。他还告诉道众:“凡作道人,须是刚肠男子,切莫狐疑不决。但念性命事大,力行不退,期于必成。若儿女情多,烟霞志少,非所谓学道者也。”同上书,第704页。

(二)心死神活、用损用忘思想

对于死亡来说,世俗一切都是空与假。马钰曾言:“妻妾儿孙一假,金玉珠珍二假,三假是荣华。幻化色身四假,知假知假,说破浮名五假。”《道藏》(第2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69页。既然死亡意味着人生一切为空、一切为假,要损掉人生的一切、忘掉它们,修心重在用损、用忘,要事事休、放心放念。《赠任守一》:“物物般般认认,常常战战兢兢,心心念念恐沉沉,得得来来损损。日日清清净净,时时湛湛澄澄,惺惺洒洒这灵灵,灿灿辉辉永永。”《道藏》(第2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63页。要摆脱“沉沉”的命运,好的方法就是用“损损”。而损损的目的是保持清净,心地湛然,意识里十分清醒洒脱而得永生。

(三)清净无为、神气合一思想

马钰继承了王重阳的清净思想,认为除清净外,修法中有小术,有渐门,但都不是大道,更说明了清净的重要性。马钰提倡简单易行的清净无为之法,“清净无为,逍遥自在,不染不著”是气功养生最上乘的方法。马钰认为:“清净者,清为清其心源,净为净其菊炁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故情定而神明生焉。炁海净,则邪欲不能干,故精全而腹实矣。足以澄心如澄水,养炁如养儿,炁秀则神灵,神灵则炁变,乃清净所致也。”《道藏》(第2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03页。无论是“清其心源”还是“净其炁海”,都是从心意上用功夫,使心意清净,因为“炁海净,则邪欲不能干”,而邪欲不能干是用心意的结果。由心意清净而致神明生、精全而腹实到神灵而气变。马钰重视清净无为,强调神气结合而结丹。修法简单、快捷,代表了内丹修炼的极高水准。

(四)养气为重、保养神气思想

马钰在练养过程中非常重视养气,认为气的调控是极为困难的。他有言:“气之难御,迅若奔马,唯静者为易,必去其外慕……是知道者,贵于无心也。”《道藏》(第2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02页。气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精、气、神可以互相影响,神宁才能聚气,体虚才能运气,精全才能守气,尤以养气为重。他说:“学道者无他,务在养气而已。夫心液下降,肾气上升,至于脾,元气氤氲不散,则丹聚矣。若肝与肺,往来之道路也。习至久,当自知之。苟不养气,虽挟泰山,超北海,非道也。”同上。

二 丘处机的道教思想

丘处机《磻溪集》收录的是其在秦川、磻溪、龙门、虢县、渭南以及故乡山东等地题咏名胜,即景抒情传道纪实,应酬赠友和赞颂真道的多类诗词歌赋,是研究丘处机道家思想和为人的重要资料。丘处机的道教思想主要包括“三教合一”思想,“清静”“虚心”的道学思想,内修心性、外修功行禁欲主义的苦修思想等。采用杨善友、车轩《丘处机的三教合一思想》一文观点,《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1期。

(一)“三教合一”思想

丘处机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长春真人规榜》曰:“见三教门人,须当平待,不得怠慢。”(金)丘处机:《丘处机集》,赵卫东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47页。他认为,“儒、道、释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道藏》(第3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15页。, “仙佛原来共一源,蒙师指破妙中玄”(金)丘处机:《丘处机集》,赵卫东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61页。。丘处机还从三教的产生过程角度论述了三教关系:“千年以来,道门开辟,未有如今日之盛然……天运使然也。缘世道渐薄,天生圣贤相为扶持。上古以道化,其后以仁义治,又其后风俗浸衰,佛教流入中国,以天堂地狱劝率之。”《道藏》(第3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56页。三教的产生都是源于当时社会的需要,因此三教融合是可行的;只有三教融合,不断相互借鉴学习,才符合社会的需要,也才能发挥三教的共同作用。在“三教合一”思想引导之下,丘处机兼学三教经书,广泛借鉴儒家诗文和佛学禅理,这主要体现在纳儒入道、援佛入道等方面。

1.纳儒入道

丘处机虽为全真教的一代宗师,但在他的思想中具有明显的儒家倾向。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充分肯定儒家的中庸之道。丘处机《师鲁先生有宴息之所,榜曰“中室”,又从而索诗》中写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太过不及俱失中,道贯三乘玄莫测,中包万有体无穷。……儒、道、释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金)丘处机:《丘处机集》,赵卫东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7页。

二是充分肯定儒家“反求诸己”的修身路径。《磻溪集·聪明》曰:“修行大抵要聪明,只恐聪明向外呈。外假内真两相克,一边败后一边成。”同上书,第25页。又曰:“灵台内思不疚,任纵横,出处何疑。”同上书,第71页。

三是吸取儒家忠孝思想作为全真教信徒的行事准则。丘处机要求信众“宗祖灵祠祭飨频”, “常行孝以序思量”, “追求与六亲合睦,朋友圆方”。丘处机招收弟子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慈孝。孟志源、夏志诚、李志源、祁志诚、李明园等都是以慈孝闻名,深受丘处机厚爱。丘处机还规定门下弟子出家后可以回家省亲、侍亲,以尽孝道。

四是积极吸收儒家积极入世、济世救人思想。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丘处机对马钰倡导的清静无为修道方式进行了改革,形成了全真道“有为为主、无为为客”“有为为体、无为为用”的处世态度。

2.援佛入道

丘处机在纳儒入道的同时,又特别重视对佛教思想的吸收。《磻溪集·心通》之后有《赞佛》言:“净梵王宫,太子殷勤,雪山六期。把世情我态,丝毫断念,灵根水谷,麻麦充饥。芥纳须弥,毛吞大海,自古男儿了悟时。超生灭,任循环宇宙,不管东西。圆成无得无知,信法界、空空寂灭机。又勿劳习定,安禅作用,偷闲终日,打坐行治,大理无时,真功非相,动静昏昏合圣规。无高下,但能通般若,总证牟尼。”同上书,第67页。丘处机赞赏佛教思想,积极援佛入道。

首先,在修炼中大量使用“色身”“法轮”“圆觉”等有佛教色彩的名词。如《无俗念·居磻溪》云:“色身轻健,法身容易将息。”(金)丘处机:《丘处机集》,赵卫东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63页。《无俗念·月》云:“圆明法界,法轮常自充实。”同上书,第65页。《无俗念·性通》云:“法轮初转,慧风生,徒觉清凉无极。”同上书,第66页。

其次,引入佛教“慈悲为怀”“愍物恻隐”的思想来阐道修真。以“心体空寂”作为命功修炼的先决条件。《寄西州道友书》言“性体虚空,方于正念,若不到真空,阳神难出”同上书,第143页。,明显地带有佛教禅宗的印记。

再次,丘处机的“内丹修炼成仙说”与禅宗“明心见性成佛说”多有相似之处。所提出的“凡有七窍者,皆可成真”同上书,第150页。,实源于佛教“众生皆有佛性”之说,使道教与佛教学说异曲同工。

丘处机相对王重阳、马钰来说更注重从儒家与佛教那里吸收理论知识并在处理儒、道、释三者之关系上,更加强调道教的主体地位,表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传统道教靠拢的致思倾向,这就偏离了王重阳三教平等的初衷,为元代的道、佛之争埋下了隐患。赵卫东:《丘处机与全真道》,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二)“清静”“虚心”的修道思想

丘处机认为“斩断情恋爱欲”是利用凝神聚气保精修炼之理,只有“终始盖如清静道”, “人能天地悉皆归”。《学仙记》言:“经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盖清静则气和,气和则神王,神王则是神仙之本,立本则道矣。此为内功,亦假外行。仙道贵实,人情贵华,仙道人情,直相反耳……大抵外修福行,内固精神。由外功深,则仙阶可进,洞府可游矣。古今成道者,皆福慧相须,慧为灯火福为油。”(金)丘处机:《丘处机集》,赵卫东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75页。这是清静虚心之道在心理修炼上的阐述。

(三)苦修观

全真道士所进行的内修心性、外修功行的修炼,是以极端的僧侣禁欲主义为基础的,包括节欲思想、苦修思想:左洪涛:《论丘处机道教词的苦修思想》,《中国道教》2002年第6期。

一是把传统道教的节欲思想发展到极端,宣称家庭、亲情的虚妄。丘处机在重视孝道的同时,却视夫妻恩爱为“金枷玉锁”,男女之欲为洪水猛兽,教人捐妻舍事。这是因为全真教的内丹修炼是以断绝色欲为先决条件的。正如丘处机所说:“夫男阳也,属火,女阴也,属水。唯阴能消阳,水能克火,故学道人首戒乎色。”《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88页。所以“学道之人,知修炼之术,去奢屏欲……则升乎天而为仙……恣情逐欲,耗精损神,是致阳衰而阴盛,则沉于地而为鬼,如水之流下也”(金)丘处机:《丘处机集》,赵卫东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72页。

二是认为出家道士应以乞食为生。“饥餐渴饮,逐时村巷求觅。选甚冷热残余,填肠塞肚,不假珍馐力。好弱将来糊口过,免得庖厨劳役。”《道藏》(第2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32页。烟火全无,箪瓢不置,逐时村巷求食,这是丘处机对苦修生活的描述。若在严冬苦寒难耐之时,“求饭朝入西村,临泉夹道,玉叶凌花结。冻手频呵仍自恨,浊骨凡胎为劣。昼夜参差,饥寒逼迫,早晚超生灭。须凭一志,撞开千古心月”同上书,第832页。,从中可以看到其艰苦的程度。

三 谭处端的道教思想

谭处端的道教思想虽未突破重阳祖师所奠立的理论框架,但在自然观和心性思想方面却有其独到之处。主要以其《水云集》自然观和《水云集》《长真谭先生示门人语录》心性思想为代表。

(一)谭处端的自然观

谭处端《水云集》收诗词二百四十余首,诗词以老子“清净”“自然”为宗要,又有宣传三教一家,“忠孝仁慈胜出家”, “道禅清静不相差”等思想之特色,是全真道自然观的重要经典,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较高的文学价值。《水云集》的自然观主要表现在“情景自然”“生命自然”和“修道自然”三个方面。

1.情景自然观

情景自然是《水云集》描写的一种人与自然“情”“景”交融的心理感受,表达了客观世界给人们心理上影响的一种触景生情的美好体验。《水云集》通过一组对“山”“竹”“桂”“鹤”“仙”的情景感悟,抒发了其特有的情景自然的审美情怀。其中,分别用“白云高卧”“直节虚心”“精神朵朵”“黑白分明”“无为无作”表达山的清高、竹的亮节、桂的荣华、鹤的清明、仙的自然,既饱含道家因景生情的自然感叹,也是全真道人谭处端修道养身的内心表达。

情景自然内含三层含义:一是景色自然。二是情感自然。面对“山”“竹”“桂”“松”“鹤”的不同风格,从“无修”而修的道家情怀出发,阐释了其修道成仙的美好愿望。三是仙景自然。谭处端在欣赏景色自然而形成情景自然的过程中,从内心深处形成了特有的修道成仙之情怀,从而形成了谭处端仙景自然观。《游华山》曰:“粝食粗衣度岁华,白云高卧隐烟霞。心香福炷灵源起,定观莲峰十丈华。”《道藏》(第3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48页。《咏孤竹》曰:“一竿碧玉出芳丛,直节虚心众莫同。耐雪欺霜坚岁月,自然时复有清风。”同上书,第849页。《咏月桂》曰:“绿叶柔茎结翠红,精神朵朵弄晴风。岁寒坚耐同松竹,尽占年光造化功。”同上。《咏鹤》曰:“停停独立对秋风,黑白分明造化功。休讶得延千纪寿,为他顶上结丹红。”同上。《临江仙》曰:“得得全真真妙理,无为无作无修。自然清静行功周。祥云围绛阙,瑞气绕琼楼。心似闲云无罣碍,身同古渡横舟。真空空界可相酬。白牛眠露地,明月照山头。”同上书,第857页。

2.生命自然观

谭处端以道家生命观为基础,精辟论述了全真道生命自然的思想,即生命的追求应具有“无欲无情”心理之欲望,以达到“悟虚华镜”,实现生命自然而然的超然意境;生命的性格应具有“便便大肚(大度)”坦荡之胸怀,以展现“灵物常闲”、实现生命本然的豁达气度,生命的本质应具有“清静自然”无为之内涵,以达到“性停住命”,生命高贵无私的理想本然。

《赠新中郭四翁》曰:“几人得到白头翁,生老疴沉是始终。浊秽腥膻除寿算,悭贪嫉妒转昏蒙。有憎有爱难超世,无欲无情定脱空。幸有天堂地狱路,圣凡迷悟总有公。”《道藏》(第3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45—846页。这里表达了生命自然具有的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生命运动演变表现为生、老、病、死几个阶段,人们应该遵循并顺应这种生命的自然运动而不能违背这种规律;二是生命的自然运动历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违背生命自然的各种“浊秽腥膻”等都会干扰和破坏生命;三是生命自然还表现在人们“心性”“情欲”的追求方面应该自然而然;四是生命运动的最终归宿会依循生命自然规律分为“天堂”和“地狱”。

《赠门人安然子等》曰:“风子微言启众曹,等闲休把气神劳。欲求海底成多宝,须炼山头绝一毫。心逐有情伤气火,意游攀爱害神刀。愿公早悟虚华镜,免向人间再一遭。”同上书,第846页。这首诗体现了生命自然观在行为表现上具有的三大特征:一是“气神”。“精气神”是全真道表达生命观的重要思想,也是检验和判断生命自然的标准之一。二是“心情”,只有心静、心平、心坦、心灭,才能减少各种人为之“气”“火”伤气伤肝伤心,实现生命自然之光明磊落之要求。三是“爱意”,随心所欲是人生一大忌讳,在生命的艰难历程中,人们切忌不顾生命的自然本质要求在行为实践中任意为所欲为。

《游怀川》云:“了了心源万事休,此玄玄外更何求,便便大肚应无染,且向怀川任意游。”同上书,第849页。“灵物常闲,假身不病;清静自然,性停住命。”同上书,第851页。该诗体现了生命自然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一是“万事休”,道家主张清心寡欲、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二是“更何求”,修道之人应坚持修道为本的思想,克服各种世故贪婪;三是“应无染”,修道之人应远离各种生理感官的刺激和醉生梦死的不良生活习惯,洁身自好;四是“任意游”,人们的意愿是无休无止的,如川流不息的河流,在生命的道德行为实践中,人必须克服这种没有制约和控制的心理意愿,“清静自然,性停住命”,使生命的行为修养符合生命自然的行为规范,才是“性命双修”的道德要求。

3.修道自然观

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超法界、无罣碍。罣碍:佛教语,谓凡心因迷成障,未能悟脱。谭处端认为修道应从人性自然本源开始,“自然天性”是生命自然的本性本质,也是修道自然最基本的感悟之“源”。《水云集》云:“修行须要认灵源,认出灵源一点鲜;情欲永除超法界,痴嗔灭尽离人天;休生颠倒贪诸有,莫起尘心染众缘;空寂性中无罣碍,自然闲里产胎仙。”《道藏》(第3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47—848页。

二是心是佛、意莫留。谭处端从佛道合一的观念出发,通过修炼达到“本心”修道、“心外无佛”、“心外无道”、“心是佛”、“尘休昧”之目的。《水云集》云:“修行休向法中求,著法寻求不自由。认取自家心是佛,何须向外苦周游。灵源慧照尘休昧,应物般般意莫留。两道清风开玉户,一条银滟出山头。”同上书,第848页。

三是除情欲、合自然。谭处端从具体的修道要求出发,提出修道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除情欲”“合自然”。《水云集》云:“头浩浩涌灵泉,湛澄澄照上天,道要除情与欲,忘境灭积功千。分把捉休邪觅,本元初合自然,锻炼成无价宝,京重会害风仙。”同上。

四是合上天、破孽缘。谭处端认为修道自然如同自然而然高高突起的山,人们只能顺其自然而不能改变其所具有的本然状态,不能违背自然本末倒置。《水云集》中言:“兀腾腾任自然,中涌出白花莲。朝锻炼无穷宝,志真修合上天。道割除情欲断,刀劈破孽因缘。头莫向灵源挂,结神胎管得先。”同上。

五是常清静、守自然。修道需要“清静”“无为”守“自然”,这既是“修”真性、真气之需要,也是道家“清心寡欲、无为自然”在谭处端修道思想中的反映,是全真道教继承道家“清静自然”具有代表性的意愿表达。《水云集》有云:“大道常清静,无为守自然。自心不回转,何处觅言传。”《道藏》(第3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50页。

六是孤清味、守三三。戒贪、戒嗔、戒痴,坚持“孤清傲”乃为“守三三”。人们应坚持“孤清傲”“独坐庵”,以超然的生命体验展现道人们面对世间疾苦,贫穷潦倒所具有的“翛然”“默默”之态度,并在“寡欲”“无事”中完成修道之实践。《水云集》有云:“独坐若环庵,孤清味最甘;翛然无一事,默默守三三。”《道藏》(第3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50页。

七是清凉境、思虑忘。谭处端认为修道自然的外在“境界”在于“清凉”,即修道要超凡脱俗,经得起超世间的清凉和寂寞,不为人世间的各种诱惑所动,在内心深处专注于“道人”之计。正如《水云集》云:“古佛灵岩是我家,清凉境界绝忧嗟。道人活计无他做,唯采三光炼碧霞。”同上书,第849页。

八是气神和、成佛仙。只有遵循修道自然的本性要求,必须通过“清爽少”“气神和”的态度才能实现“消孽解魔”之修道目标。《水云集》云:“心生清爽少,语默气神和,清净消诸孽,无为解众魔。”同上书,第850页。

(二)谭处端的心性思想采用白如祥《谭处端全真心性思想浅论》一文观点,《东岳论丛》2010年第11期。

谭处端继承了王重阳“全真而仙”的价值判断,以“全真”为其立论宗旨,以“成仙”为其终极目标。谭处端在《水云集》《长真谭先生示门人语录》中体现的心性思想主要包括:

1.成仙的依据是真性,而不是肉体

谭处端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四大即地、水、火、风在因缘的作用下和合而成的,当因缘散尽时,一切就都归于消灭。所以万物都没有自性,都是假;人的身体也是由四大合成的,也是假,他称之为“四假身”。这样的肉体是不能长久的,总有一天是要消亡的,因此试图通过追求肉体的长生来成仙根本是不可能的。不过人的身体虽然是假,其中却蕴藏着真,这就是人的真性,真性才是人的本真存在。因而谭处端的神仙观念所追求的不是肉体的不死,而是真性的显现,是一种在心境上超越时空的自在和逍遥。“性如朗月流青汉,心似闲云任碧空。”(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0页。谭处端在这里把心和性并提,显示出二者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心不是尘世中的凡俗之心,而是真心,是真性在人身中的具体呈现。人要成仙就必须要修性,而修性就是修心,真心的呈现就是真性的显现。

2.成仙必须明心见性、自我觉悟

谭处端把修性归结为修心,提出成仙必须明心见性、自我觉悟。人之所以不能成仙,在于人有无明,有贪、嗔、痴三毒蘖,蒙蔽了真心和真性,人要想成仙,必须破除无明、三毒。

 

凡人轮回生死不停,只为有心。德山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若一念不生,则脱生死。何为有心?盖缘众生贪、嗔、痴三毒孽,无明心火,师云“跳出三山口”是也。所以悟人修行,割情弃爱,摧强挫锐,降伏除灭众生不善心,要见父母未生时真性,本来面目是也。何为不善心?一切境上起无明,悭贪、嫉妒、财色心,种种计较、意念生灭不停,被此业障、旧来熟境朦昧真源,不得解脱。要除灭尽,即见自性。如何名见自性?十二时中念念清静,不被一切旧爱境界朦昧真源,常如虚空,逍遥自在,自然神气交姤冲和。修行如了此一事,更有何生死可怖?更有何罪业可惧?如稍生一念,不为清净,即是罣碍,不名自在。如何到得?只要诸公一志如山,不动不摇向前去,逢大魔尽此一身,永无回顾,前期必了。晋真人云:“心清意静天堂路,意乱心荒地狱门。”同上书,第60页。

 

“无明”使现实的人生充满了种种迷妄执着,让人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无法得见真性的光辉,因而有无尽的烦恼。烦恼因贪、嗔、痴“三毒”而起,一旦被“三毒”戕害,人心就成为恶“不善心”,会蒙蔽真源(真性),要“认元初,归莹素。勤拭灵台,勿使尘埃污”,消灭“不善心”,消除“三毒”对人心的戕害。

3.“除三毒”思想

三毒乃“贪、嗔、痴”, “除三毒”就是戒贪、戒嗔、戒痴。

戒贪即戒贪欲,即戒除人对外物的贪爱之心。(1)戒情欲。情欲包括酒、色、财、气等。情欲是修行中的一大关口,情欲伤害人的神气,损害人的先天本源,所以必须去除情欲,才能最终得道成仙。“人被欲情染,情生神气伤。人还情欲断,步步履仙乡。”(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7—18页。(2)戒名利。人们在尘世中忙忙碌碌,日夜煎熬,劳累身心,去追逐那虚幻的名和利,结果却是蒙蔽真心、伤神损气,最好能“将名利两俱忘”,有言曰“鄽中碌碌,虚幻名和利。休恁苦劳心,镇区区、伤神损气”同上书,第40页。。(3)戒机心。贪欲使人在情欲和名利等方面斤斤计较,对其中的危险却浑然不觉,结果机关算尽,反而害了自己。他问那些日日夜夜驰骋机关的人说:“谩使心机,空生计较,大限临头孰替伊?”同上书,第42页。要想得道成仙,必须抛弃种种机心。

戒嗔,即戒嗔恚、戒忿恨。嗔毒会使人内心动荡不安,易被外物所牵引而迷失本性,从而蒙蔽真性。因此,需要“灭嗔心,去贪心,寂寞清贫合圣心,无生现本心”同上书,第51页。。因为嗔毒最突出的表现是愤怒,故而戒嗔之法首在制怒。一是改变自己刚强的性格和耿直的气质。修行者要“摧强挫锐做修行,灭我降心断世情。默默琢磨除俊辨,昏昏锻炼去猩狞”同上书,第11页。。通过修行消除对自我的执着,慢慢除去自己的胜心和棱角,才能有效地压制怒火。二是忍辱。忍辱虽然消极,却是对治嗔毒的好方法,也是达到神仙境界的好路径。即“每与无明经斗战,一回忍是一回赢”同上。

戒痴,即戒愚痴、无知。愚痴无知使人心中黑暗一片,痴毒主要表现为人我是非之心。在修行中,首先要去除人我是非之心,“欲做俗中修炼,先灭我人分辨”同上书,第35页。。对于他人要宽容,不能苛求,要谦虚,不能分成三六九等;对于自己则要严格要求,口头上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长短,行动中要注意随时发现自己的过错,即“日上莫谈他事短,时中频整自心偏”(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6页。。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人我是非之心的影响,做到心中无人无我、无是无非。

四 王处一的道教思想

《云光集》是反映王处一道教思想的代表著作,其理论内容蕴含着关于修道说、性命论、金丹诀和养生法等本质本性和内在规律的系统观点和思想体系。深入分析和理解《云光集》的思想内容,有助于全面了解全真七子的思想及其对于道教文化的贡献。

(一)修道说

《云光集》自然观是王处一对于修道自然的一种体验和感受,是对于人们养生修道、悟道、合道、入道本质、本性的理解和认识。有诗云:“复本还元达自然,虚无清净变金莲。通融四大心丹结,万道霞光出洞天。”同上书,第274页。人们在养生中要做到合道、悟道、入道,符合其内在规律和本性,就必须修道,通过“复本还元”顺应和把握养生内在规律,才能获得成功,这就是“复本还元达自然”同上。。只有符合养生的内在本性才能称其为自然。在修道养生中如何做到顺应自然、把握自然,唯一的选择则是排除各种私心杂念,在内心深处做到“虚无清净”,这是通达合道、入道的必由之路。“虚无清净”是我们养生、修道、悟道、合道的“金莲”。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各种养生活动就能实现“霞光出洞天”的美好愿景。所以,“复本还元”是符合养生自然、把握修道内在规律和本性的正确选择。

修道要达到“宿无灵骨”之品位才能实现“成仙”之目标。有诗云:“宿无灵骨谩修仙,达本方知道自然。缄口忘机绝视听,亘初面目可周全。”同上书,第276页。“宿无灵骨”和“虚无清净”都属于修道自然,“达本”则是把握养生内在规律及本质本性的必然要求,只有做到“达本”顺应自然,才能把握修道之规律。实现“达本”要做到“缄口”“忘机”“绝视听”,杜绝各种“口”“听”之“机”,(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76页。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固守人之本性和原始本善状态,才是实现“修仙”最为周全的方法。

修道、悟道需要寻求养生的内在本性,如果人们不能把握“道根基”规律之所在,则不能体会其中的“玄妙”之趣,如果我们能够“悟道”且掌握世间“乾坤”万事万物生生化化之机理,就会在这种规律的引导下,实现修道养气“幽微”之目标,有诗云:“世凡不悟道根基,生化乾坤应物机。会得此般玄妙趣,自然神气达幽微。”同上书,第306页。为此,王处一表达了修道自然的基本观点:“志坚心稳住崂山,华盖古时真人,曾兹炼大丹。”“无限峰峦深掩映,自然尘事不相干。”同上书,第295页。“宁海龙祥观,金莲顺化生。福星都结聚,道德自然成。”同上书,第326页。一是需要“志坚心稳”的敬业精神,需要对于修道、入道有坚定的信念。“华盖古时真人,曾兹炼大丹”,就在于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修炼意志。二是需要保持自己心态的沉稳,不被世间俗事所左右,顺应自然,抛弃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欲望。“住崂山”修道就需要全身心融入于无限美好的“峰峦”之间,尽情地享受天人合一的美好感受,如此则可以“炼成大丹”。同上书,第295页。三是修道需要合道,达到养生的基本要求。修道自然是生命生长变化的必然需要,只有顺应生命运动的内在规律,不断地顺道、合道、入道,才符合道德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和把握自然,只有符合自然才能合道,成为修道养生的基本要求。

(二)性命论

“性命双修”是全真思想的重要内容,要实现“性命双修”的最佳效果则在于遵循自然。王处一通过特有的行为方式展现了其对性命修炼方面的认识和感悟。有诗云:“深谢吾门广助缘,始终如一苦精研。存神默默尘无染,养气绵绵道自然。”同上书,第252页。“存神”“养气”是全真性命修炼的重要内容,只有“存神”“养气”才能达到既修性又修命之目的。如何做到“存神”和“养气”?王处一提出需要“深谢吾门广助缘,始终如一苦精研”(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52页。,只有做到“广助缘”,并且始终如一的“苦精研”,达到“默默尘无染”的心理意境,使所养之气“绵绵”自然,符合生命之道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求,才可以实现“性命双修”之目的。有诗云:“扶持内教性灵灵,无色金莲叶叶荣,日用脱离诸苦厄,道芽仙福自然生。”同上书,第295页。“扶持内教”也是王处一对于全真教性命论理的一种支持和拥护,通过修性使生命达到活灵活现之状态乃全真之根本,也是实现生命之树“叶叶荣”的法宝。通过修性不但可以使“无色”生命回归自然之状态,而且还可以“日用脱离诸苦厄”同上书,第295页。,生命常青,生机盎然,蓬勃旺盛;通过修性也可以寻求生命之仙福,按照生命自身运动演化之规律生生化化,从而享受养生长生修道成仙之福祉。

王处一的性命论主张生命的返璞归真,实现生命之性的“舒长”和“自然”。有诗云:“生大道自然香,有真师细较量。路上通仙信息,灰方得性舒长。”同上书,第315页。只有做到“生”与“性”的合道自然,才能在通往生命之长、修道成仙的道路上感悟修真之真谛;如想得到修性知真通仙之信息,则需要通过两条基本的渠道:一是离不开“真师”的细心指点和修炼功底之“较量”;同上。二是修仙、养性需要合道、入道,顺应自然。做到这两点,不但可以实现生命之性的舒长,而且还能体验其“性命双修”的内在酣香。

王处一认为,实现“性命双修”不但需要怀有“菩提”之心,看空世界一切功名利禄,不随波逐流;而且还需要有一种淡泊名利、济世利人、清心寡欲和顺其自然,不被世间一切名利所“颠倒”的气度和精神。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则无论修性还是修命都可以自然灵通,排除各种障碍和心灵的纠结,回到人间仙境故乡“蓬莱”的逍遥自然、无忧无虑的仙人生活境遇之中。

(三)金丹诀

王处一的金丹诀是其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含性命自然、大道自然、金丹自然和神气自然等内在哲理和修炼秘诀,是人们自然养生、天人和合、性命双修、锻炼大丹的玄理依据和行为原则,对于深入理解全真教的金丹内涵,实现天人合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诗云:

 

酒气财气绝,世事般般彻。三尸阴魂消,六贼十恶灭。

魔山竭底摧,都休乱扭扭。乞食纸布衣,顿把心猿歇。

一意不真常,慧刀分两截。动静两俱忘,不得夸清洁。

性命稳栽排,深藏精气血。万神自欢谐,灵风透骨节。

上凑朱灵宫,下通龙虎穴。保养气精神,慎勿轻心泄。

四海发云光,三山落白雪。际会玄元宫,绵绵无断绝。

水火自抽添,周天自摆列。神气自然灵,真师自提挈。

百骸自豁畅,容貌自然别。日月自循环,金丹自然结。

婴儿自然欣,姹女自欢悦。五气自朝元,四大俱调摄。

玄理自然通,万神自超越。大道自然成,陆地自然别。

定正个中真,暗把心香爇。光散化成神,神光如电掣。

锻炼大丹成,现出家家月。一撞过三关,仙班云外列。

开廊天地清,阴灵飘荡彻。日月交光转,参罗碧凛冽。

圆光满世间,说中非有说。九转大丹成,永永超生灭。

清歌聒太空,浩浩朝金阙。混元三界中,嘱咐叮咛切。(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332页。

 

对于金丹自然的依据、意义和作用,王处一有诗云:“我师弘道立全真,始遇纯阳得秘文,性满虚空凝皓彩,丹成表里结祥云。顿超法界留玄教,传化人天赞圣君。救拔群生诸苦难,自然寰海普知闻。”同上书,第256页。即金丹所具有的内容是弘扬全真之师纯阳秘文,是全真思想和精神的内在体现。金丹自然不但可以实现性命双修中的“性满虚空”,而且还可以达到“丹成”之目标,产生金丹修炼“凝皓彩”“结祥云”之最佳效果。金丹自然在性命双修中的作用可以使人“顿超法界”,感悟其内在“玄教”,使圣君将天人和合的天人关系运用于人世间的各种活动,实现圣君统治,并能够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还可以实现“救拔群生诸苦难”,解除各种烦恼和人间困苦之功用,体会金丹给人们带来的身心效益。

如何实现金丹自然而达到“丹圆”“果满”“神光聚”之效果?王处一有诗云:“往昔重重结胜缘,心香袅袅透诸天。尘中养就真如体,火里长开不谢莲。普愿搜真登彼岸,各须弘誓灭前愆。丹圆果满神光聚,总达无为契自然。”(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60页。本质是“无为契自然”,在具体途径和方法上,王处一提出了“结缘”“养体”“搜真”“自然”同上。四种途径和方法。

(四)养生法

王处一养生法体现在“通真”与“养气”“休心”与“济人”“大道”与“自然”等几个方面。通过实践养生所需要的几种方法,最终可以实现“消灾”“福禄”的生命追求之目标。

1.养生需要做到“通真”“养气”

有诗云:“通真万事喜颜红,养气全神不落空。海纳百川诸罪灭,自然地狱变天宫。”同上书,第314页。“通真”是达到“颜红”不老、生命长养的基本保证。所谓“通真”,就是养生需要符合生命之养的内在规律和真理,只要能够做到“通真”,则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遇到什么事情,人们都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克服,保持生命所具有的本来面目。养气是生命之养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养生需要养气,只有养“气”,生命才能表现出“精”与“神”,生命才能显示其固有的本性和内涵。“精气神”是生命自然的本然体现,是对养生之道的深刻释义。人们只有具备生命应该包容的“精气神”,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才能消灭影响生命健康的各种罪恶和贪欲,将生命之地狱变为长寿之天堂,才能符合生命自然的本质要求。

2.养生需要践行“休心”“济人”

有诗云:“欲求长生之因,休心。欲了自然之道。拂袖。欲修真实福田,济人。欲作扶缘演教。和光。”(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329页。“休心”是寻求长生之道的必然要求,人们只有消除心灵深处的各种私欲和贪婪,不被各种欲望利禄所累,寻求生命自然之道和清静无为,在生命运动过程中做到清心寡欲、两袖清风、潜心修道则可以实现生命长生长养。同时,养生还需要做到“济人”,这是养生修道自然本性之所在,只有做到“济世利人”,把个人的私欲和追求抛之于脑后,才能实现生命长生“福田”的根本目标。“扶缘演教”则是根据生命自然的必然要求,以及全真教义的义理规范,传布教化,积德行善,“和光同尘”同上书,第329页。,以无私的胸怀、宽广的气度、乐观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遵道扶缘,享受生命应有的快乐和真实,不被利益所累,才能真正达到养生长寿之目标。

3.养生需要符合“大道”“自然”

有诗云:“大道元和莫损伤,万灵真秀竟芬芳。自然滋益精神别,百味玲珑透骨香。”同上书,第315页。“大道”是天地万物运动演化的内在规律和本质体现。宇宙万物顺大道成,逆大道伤。人们在养身过程中只有遵循大道自然的内在要求和本质规律,才能实现生命自然之养,“天地人”才能实现“元和”共生,否则不但不能实现养生之目的,而且还会导致违反生命之养的内在规律,导致养生不成反受“损伤”。只有与大道元和,万物保持其“灵”“真”“秀”,才能显示出其各自所具有的“芬芳”生命本色。如果要实现养生过程中“莫损伤”“竞芬芳”就必须遵循生命自然,这是永葆生命之精神的特殊体现,是养生长生而使生命“滋益”的必然要求。如果能做到养生自然,则可以实现生命“百味玲珑透骨香”,最终实现“消灾拔苦亡,照临天地静,福禄自然昌”同上书,第322页。养生之根本目的。

五 郝大通的“易学天道”论

郝大通的主要著作有《太古集》《三教入易论》《心经解》《救苦经解》《示教直言》等。作品充分体现出郝大通以易为宗的全真学术风貌,其易学思想,有易学天道论与易学丹道论。采用李延仓《郝大通的易学天道论》一文的观点,《周易研究》2010年第3期。其“易学天道”论包括:

(一)前宇宙图景思想

郝大通之所以用道、气阐述宇宙万物的生化,其目的是为道教的终极信仰提供哲学根据,即以其作为推阐全真道教理教义和炼养工夫的理论基础。同上。

前宇宙图景,即天地产生之前的状态。郝大通将道论与易理相结合,认为“气”是道(或“庑”)生宇宙的中介环节,而气的酝酿、生成则经历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诸阶段,太素之后,有无统一的混沌剖判,天地定位,万物(“有”)遂生生不息。《变化图》有云:“夫易之道,非神功而不可测,非圣智而不可知。故有太易,仍未见之气也;有太初,气之始也;有太始,形之始也;有太素,质之始也。气形质具未相离者,谓之混沌。混沌既判,两仪有序,万物化成。混沌已前则为无也,混沌之后则属有也,一有一无而为混沌。”(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07页。

(二)天地造物的猜想

天地从大道化生,那么天地的结构如何,它们是如何造物的,万物具有什么样的属性呢?对此,郝大通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1.天地结构

郝大通易学三十三图中的《乾象图》《坤象图》《象图》《月象图》都做出了回答。在郝大通看来,天为圆形,势如偃盖,状若鸡卵,清虚高远,纯阳不杂;地为方形,纯厚广载,纯阴不杂。天地的造物之功,依赖于天地间日月的运行。日、月分别是太阳之精、太阴之精,二者效法天之道、地之道,它们的运行使宇宙间有了昼夜之分。采用李延仓《郝大通易学天通论》一文观点,《周易研究》2010年第3期。

2.天地日月、乾坤坎离相配合而生万物的宇宙模型

郝大通认为天、地、日、月分别为老阳、老阴、少阳、少阴,分别象乾卦、坤卦、坎卦、离卦,其数分别为九、六、七、八。《四象图》进一步释之曰:“夫四象者,重明天地日月之道,六七八九之数。如乾之老阳称九,坤之老阴称六,乾之少阳称七,坤之少阴称八。故知乾有六爻,爻各称九,以四因之,爻别三十六策;坤有六爻,爻各称六,以四因之,爻别二十四策。乾阳爻一百九十二,坤阴爻一百九十二,总之得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之策,当万物之数也。”(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19页。

3.天地造物

郝大通认为,万物生成需要天地交泰、日月会合。其《天地交泰图》认为,“天地宜交,不宜不交”,而天地交泰者,则是“天之阳气下降地中,地之阴气升而上天”。反之,如果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之气不能交感,则万物否闭不通。《日月会合图》认为,在日月行天的过程中,“日月隔壁谓之朔(旦)”, “日月相衡谓之望”, “四分之一谓之弦”, “光尽体伏谓之晦”,而“晦”则“相近于合也”,即日月会合之时。在郝氏看来,天地交泰、日月会合之时,则是混沌元气状态,其《变化图》曰:“混混沌沌,天地、日月交泰会合之时也。”郝氏又认为,天地日月交泰会合而生物,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各有“数”存于其中。其《天数奇象图》《地数偶象图》指出,天为圆形、为纯阳,故有北一、东三、南七、西九、中五五个阳奇之数,总而论之,共得二十有五。地为方形、为纯阴,故有东八、西四、北六、南二、中央十五个阴偶之数,总而论之,共得三十。郝大通在《天地生数图》《天地成数图》中又解释了天地之数如何配合而生物。《天地生数图》言天地生长万物之数,以阳数一、三、五与阴数四、二相配,并谓,“天一与地四而为生也,天三与地二而为长也”。《天地成数图》言天地成就万物之数,以阴数六、八、十与阳数七、九相配,并谓:“地六与天九而成,地八与天七而就,其于天五与地十,自相交通。”采用李延仓《郝大通易学天通论》一文观点,《周易研究》2010年第3期。

(三)天道规律

郝大通认为天地运行也遵循一定的规律。那么,天地运行的规律有哪些呢?为此,又对天道规律做了阐释。

1.日月经天运行的规律及成岁原理

郝大通以《二十八宿加临四象图》《二十四气日行躔度加临九道图》说明日月运行的规律。《二十八宿加临四象图》曰:

 

天象有二十八宿,度则三百六十五有四分度之一者,分布于十二分野之中,而经星之常道也。所以日月、五行、七政为纬,循环周度,变化生焉,以分四维。四正之义者,东方、南方、西方、北方自得其数,同天地日月之功。有苍龙焉,有白虎焉,有朱雀焉,有玄武焉,此者亦象春之与夏,秋之与冬也。(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06页。

 

二十八宿分为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它们各有七宿,分居于周天三百六十五有四分度之一的区域,以地支分为十二等份,即十二分野,亦即十二辰,日月、五行、七政的循环周度,则形成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推移。采用李延仓《郝大通的易学天通论》一文观点,《周易研究》2010年第3期。

《二十四气日行躔度加临九道图》又曰:

 

冬至之日,日行牵牛;夏至之日,日行东井。牵牛之宿,南极之星也;东井之宿,北极之辰也。自北极至于南极,一屈一伸,共行二十四气,经于二十八宿,布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循环九道以明消息之功,达其升降之理者,皆日行之道,备矣。日一年行一运,月一月行一周,故知日行则有盈有亏,月行则有疾有迟。日行一日一度,月行一日十三度者,谓少一十二度,象一十二月,以成一岁焉。日经十有二年而行天之十有二运,月行之道即不然也,谓一年之中无闰而行天之一十二周,有闰而行天之一十三周。故知月之细度,一日行一十有二度三十七分也,日月之行,闰余生焉。(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19—420页。

 

日月行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有盈亏疾迟之异,有度数之别。日月循环九道,形成一岁十二月及闰月、二十四气。

郝大通《北斗加临月将图》曰:

 

天垂万象,以北辰为之枢机,统领众星,无失其时者也。夫北斗七星之列,各自有方。主之则曰“魁枕参首”, “杓携龙角”,斗卧巨蟹者,明知此北斗第一星谓之魁星,第七星谓之杓星,自魁至杓,凡有七星,而布南方七宫之辰也。故曰“戌为河魁”, “辰为天罡”,凡经七辰,象北斗焉。(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19页。

 

北斗七星从首星河魁(魁星),经从魁、传送、小吉、胜光、太乙,至尾星天罡(杓星),分别配地支戌、酉、申、未、午、巳、辰即南方七宫,而分主二、三、四、五、六、七、八月将。郝大通之所以重视北辰与北斗七星在天象中的位置,是因为它们对于辨方位、定季节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李延仓《郝大通的易学天通论》一文观点,《周易研究》2010年第3期。如所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等。

2.一岁之中月、时、气、候的加临规律

一岁有十二个月,分春、夏、秋、冬四时,每月有两个节气,共二十四气,每个节气又分三候,共七十二候,这样又涉及月、时、气、候的加临即与律吕、干支、卦象相配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郝大通以《十二律吕之图》《天元十干图》《二十四气加临七十二候图》《二十四气加临乾坤二象阴阳损益图》《六子加临二十四气阴阳损益图》《二十四气加临卦象图》诸图加以说明。

《十二律吕之图》以十二律吕与十二月、十二地支相配,其配法为:十二支从子、丑、寅到亥,依次配十一月、十二月、正月至十月,配律吕则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同上文。

《天元十干图》以四时与天干、五行相配,即春配东方甲乙木;夏配南方丙丁火;秋配西方庚辛金;冬配北方壬癸水。四时转移而赋予万物魂、魄、性、命,实现生、长、成、就万物之功。而在此过程中,土则旺于四时之中,发挥着五行之主的作用。同上文。

《二十四气加临七十二候图》是以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以圆图相配,其内容不出秦汉以来的律历及易学象数之学。刘王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上册),文本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41—150页。

《二十四气加临乾坤二象阴阳损益图》是用十二辟(君)卦论一岁之内阴阳二气的消长。十二辟卦,又称“十二消息卦”,分配于十二月中,其中蕴含着阴阳二气的消长之理,亦即从复卦至乾卦为阳进阴退,而从姤卦至坤卦为阴进阳退。由于乾坤为众卦之父母,故十二辟卦可以视为乾坤二卦十二爻的变化消长。采用李延仓《郝大通的易学天通论》一文观点,《周易研究》2010年第3期。

《六子加临二十四气阴阳损益图》曰:“乾坤二象,象天地之大用。由未尽其理者,再明日月之运行,风雷之出没,山泽之通塞。据此,六卦三男三女所行之道,亦自冬至之日为首,以阳变阴,以阴变阳;至夏至之日为首,以阴变阳、以阳变阴。阳阴错杂,各有所变,变而通之,以明化物之功本自无为之治,出于自然而然也。”(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14页。

《二十四气加临卦象图》为进一步说明阴阳变易之理,即谓“起自冬至之日,以中孚有信,阳气始生;至夏至之日,以咸相感,一阴始长。故知卦有六十,经游二十四气之间,凡三百六十而成一岁之功。一年之内,则有三百五十四日,积之闰余,故知自冬之日至满一岁,度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每一日管行一爻,六日七分而成一卦。内有闰余,共成其数也。惟坎、震、离、兑而归四正,不在其间者也。”同上书,第416页。

3.一岁之外的天道规律

一岁之外的天道运行也有其内在的规律,郝氏对此做了多角度的阐发。

《八卦反复图》曰:“乾一世乃有所变而得姤,二变而得遁,三变而得否,四变而得观,五变而得剥,此者自下升上。上至五爻,变之至极,故自剥卦之后,自上变下者名之游魂,而得晋卦。晋卦之后,下体三爻齐变而为大有,名之归魂卦。他皆仿此。”同上书,第414页。

《五运图》则把十天干分为五组,认为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之年,以五行相生顺序分别值土运、金运、水运、木运、火运,而五气之运是由五星行逆所成。

《六气图》则以十二地支说明特定的年份中阴阳二气运行的规律。每年之内有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六气,每气各主六十日。而特定的年份,即寅申之年、卯酉之年、辰戌之年、己亥之年、子午之年又各以一气主之。郝大通把十二支神分为六组,其分组的规律即其所说的“神之相对”。而这种把相对支神作为一组的方法,实际上即是筮法中的“相冲”,即寅与申冲、卯与酉冲、辰与戌冲、己与亥冲、子与午冲。采用李延仓《郝大通的易学天通论》一文观点,《周易研究》2010年第3期。

《六十甲子加临卦象图》按六十四卦卦序依次与六十甲子相配,由于二者数目不同,故把六十四卦末尾剩余四卦,即中孚、小过、既济、未济再次依序纳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中,亦即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各纳两卦。此图“通万物之情性”,即万物的吉凶、悔吝、忧虞、存亡、得失之更坏皆备于其中。同上文。

六 孙不二之女丹功法

孙不二注意到坤丹与男丹的区别,大大发展了以生理转变为重要内容的女丹。《孙不二元君语法》的女丹功法包括:采用戴桢《孙不二女丹功法浅述》一文观点,《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

(一)女丹功法的要点

1.从静而修,尤重修心

孙不二认为男女本来是一气所生,然而却有动静清浊的差异,男子属动且属清,女子属静且属浊。内丹修炼既是要求清求静,因此女子修炼就要以静为本,以浊修清,使得生理结构逐步转变,修得男子之身。同上。孙不二云:“夫乾道动,坤道静,欲修性命,务须从静。汝今原静,又何以修?坤道浊,乾道清,欲修性命,务须求清。惟能以浊修清,是以入道证果。”(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61页。又云:“女人欲修真,切使真元聚。阴中有元阳,存清勿以弃。明此色与欲,本来无所累。屏除贪嗔痴,割断忧思虑。去浊修清性,不堕诸恶趣。静寂守无为,我即男子具。”(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63页。

做到从静而修,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心的修炼。她认为要想悟道,就要先学息心,“心定气住,气住神全,神全形固,绵绵若存而不息,用之不穷而见功,谷神不死,合我真宗”同上书,第453页。。孙不二的十四步坤道炼丹功法将收心视为下手第一步。《孙不二女丹次第诗》有云:“吾身未有日,一气已先存;似玉磨逾润,如金炼岂昏。扫空生灭海,固守总持门;半黍虚灵处,融融火候温。”同上书,第470-471页。修心要做到“智遣智,言即知之后,宜遗智慧,晦迹韬光”同上书,第455页。

2.斩赤龙

孙不二女丹功法中最为核心的即“斩赤龙”这一环节。此环节正是女子恢复耗散真血和转变生理结构的关键。女子月经即是“赤龙”, “斩赤龙”就是指在女丹修炼的过程中,中断女子月经的功夫,即是要先培育真血之炁,等到真血之炁积累充足,然后转化真血之炁的路径,逆回炉中,从此女子月经中断,经不外漏,血气逐渐恢复。同时女性的生理特征也会随着月经的中断发生改变,女子双乳收缩,形如处子,返还到童女的状态。男子以精气为本,男子内炼的关键就是要使得精不外漏,精气充足,而后用身中真火锻炼,使得精化气,气化神,神化虚,从而证得神仙之道。女子以血气为本,因此女子内丹修炼就要以血气充足为关键,由血化气,气化神,神还虚。女子体质属阴,年少之时,真血盈满,血气充足。如果女子能够清洁性情,摒弃万缘,则能固守真炁。采用戴桢《孙不二女丹功法浅述》一文观点,《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然而“世人外为酒色之所贼,内为思虑之所萦,惟贪名利,消落精神,恋著粉尸,巧笑娥眉,逐外忘本,崩我灵基。使坎离坏散,致魂魄流离,儿女成列,形骸渐衰,为一棺之聚土,失天地之真机,良可悲乎!”(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53页。心摇则气动,精神内乱,真炁散落,女子月经产生。女子每月受到月经的伤害,元炁渐耗,真血渐损,自此女命难修。

(二)女丹修炼的次第

孙不二女丹修炼的次第分为三步:第一步炼精化气,第二步炼气化神,第三步炼神还虚。采用戴桢《孙不二女丹功法浅述》一文观点,《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

1.炼血化气

男子以精气为本,女子以血气为根,因此男丹修炼以炼精化气作为第一步,而女丹修炼则以炼血化气为下手第一步功夫。孙不二女丹功法此段功夫包含了收心、养气、行功、斩龙四步。同上。

收心和养气做的乃是内炼的入手功夫,并无男女之别。收心不过是要调伏妄念,做到万念不起、意守丹田、凝神入气穴,孙不二云:“扫空生灭海,固守总持门,半黍虚灵处,融融火候温。”(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49页。同时还要调整呼吸,把后天呼吸培养充足,以此来返还先天,此所谓:“子肥能益母,休道不回旋。”同上书,第472页。

做好入手的功夫,第三步即要行功。行功诀云:“敛息凝神处,东方生气来,万缘都不著,一气复归台。阴相宜前降,阳光许后栽。山头并海底,雨过一声雷。”同上书,第474页。要做好此段功夫,必须寂然不动,调整后天呼吸之气,放下万缘,修炼至气机舒展,意志静寂,自然有气机发生,此气即先天之元气,之后要自然行周天运转之功,直到清静虚寂,则神炁混一,真阳大生矣。采用戴桢《孙不二女丹功法浅述》一文观点,《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

第四步斩龙,乃是孙不二女丹修炼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孙不二元君法语·斩龙》云:“静极能生动,阴阳相与模。风中擒玉虎,月里捉金乌。著眼氤氲侯,留心顺逆途;鹊桥重过处,丹炁复归炉。”(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49页。风指的是人的后天呼吸,月指的是无念之时,玉虎指的是先天阳气,金乌指的是神,鹊桥兼指上鹊桥(印堂、山根之里)和下鹊桥(尾闾、会阴间),炉指的是黄庭。采用戴桢《孙不二女丹功法浅述》一文观点,《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

2.炼气化神

孙不二女丹功法炼气化神的阶段主要包含了养丹、胎息、符火、接药这四个大的步骤。同上。

第一步是养丹。诀云:“缚虎归真穴,牵龙渐益丹。性须澂似水,心欲静如山,调息收金鼎,安神守玉关,日能增黍米,鹤发复朱颜。”(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50页。具体的行功方法就是要积蓄先天之气于两乳之中,凝神以合于气,使得神炁相合。而后更要凝神调息,一意静定,这样使得灵丹渐结,同时行功至此方有鹤发复童颜的效验。采用戴桢《孙不二女丹功法浅述》一文观点,《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

第二步是胎息。所谓胎息就是使灵丹快速形成。而使之快速形成的方法首先是要除却各种虚幻的困人之境,一心向道,此后更要“心心守灵药,息息返乾初”(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80页。,做到心息相依,使得真炁贯通上、中、下三丹田,正所谓“炁复通三岛,神忘合太虚”同上。

第三步是符火。符火诀云:“胎息绵绵处,须分动静机。阳光当益进,阴魄要防飞。潭里珠含景,山头月吐辉。六时休少纵,灌溉药苗肥。”同上书,第450页。胎息出现之后,要分清动静的时机。阳气发动之时益进,而阴气发动时则要以静定之态,防止阴魄飞躁不安。此时要据身中六时一线到底,做足功夫,不能有一丝的懈怠。采用戴桢《孙不二女丹功法浅述》一文观点,《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

第四步是接药。这是炼气化神的最后一步,到此时修道的功夫已经做足一半,内丹已结,一身精气神皆完全坚固。然而此时虽能长生,还是不得成就天仙之道,因此需继续行炼形的功夫。接药诀中有云:“鼻观纯阳接,神铅透体灵。”(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83页。

3.炼神还虚

炼神还虚是内丹修炼的高级阶段,是内炼的终极目标。孙不二女丹功法炼神还虚的阶段分为:炼神、服食、辟谷、面壁、出神和冲举六步。采用戴桢《孙不二女丹功法浅述》一文观点,《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

炼神还虚的第一步是炼神。功至此步时,要小心谨慎地保护在丹田凝结的元神,同时要紧闭下窍打开天门。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保全一身精气,使之不能下泄,之后还要做好静定的功夫,于大静之后会有震动的效验。孙不二诀曰:“生前舍利子,一旦入吾怀。慎似持盈器,柔如抚幼孩。地门须固闭,天厥要先开。洗濯黄芽净,山头震地雷。”(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50页。

炼神还虚的第二步是服食。在灵丹形成之后,吸取天地日月之精华来培养元神,做足功夫以后自然“时候丹能采,年华体自轻。元神来往处。万窍发光明”。同上。

炼神还虚的第三步是辟谷。辟谷是指不食五谷,做足服食的功夫,吸取日月天地精华,自然能够不思人间烟火之食。饥饿的时候可以食用山芋和灵芝之类的药物,同时还要“忘神无相著,合极有空离”同上书,第451页。,即要做到忘神绝相进入大定的状态。

炼神还虚的最后两步是出神和冲举,属于内丹修炼不可思议之境界,于静定之中,做完最后炼虚的一段功夫。阳神择佳期出窍,逍遥于仙境。采用戴桢《孙不二女丹功法浅述》一文观点,《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

七 刘处玄的道教思想

刘处玄的道教思想主要保存在《至真语录》《黄帝阴符经》等著作中,包括长生戒律思想、尊法自然思想、天人同构思想、悟道修真思想等。

(一)长生戒律思想

刘处玄的长生戒律思想主要体现在长生十劝和长生十二劝中。

长生十劝即“一劝不得自知是,衍过慢人,纵意不改;二劝不得自失错,嗔人道著,常起念怨人;三劝不得自衙己是,直言常说他人非;四劝不得夸自高,灭一切入道之人;五劝不得不依经教说道理;六劝不得有始无终,心意常要似初相见之时;七劝不得常说他世人之短,只要常言世人之美处;八劝不得作事不平等,不得见有施利者爱,见无施利者嫌;九劝不得定慧者,修行之人,不得不守静,未达理未开悟,不得不看书;十劝不得执著有无,不得不悟,住行坐卧,心常清静”(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09页。

长生十二劝:“有信人从,有真归奉,有谦德顺,有通理明,有常无变,有定无乱,有是忘非,常善无恶,真爱无著,忘情无漏,气清通微,全道神灵。”同上书,第108页。

长生十劝、十二劝的戒律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为思想和无为思想并重,掌教风格比较入世;二是以规劝的形式规定信徒必须读经,遵循经教。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因为它对此后全真教创办玄学、建立完备的宫观教育制度具有深远的影响。采用朱展炎《驯服自我:王常月修道思想研究》一书观点,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218—220页。

(二)尊法自然思想采用潘显一、李斐、申喜萍《道教美学思想史研究》一书观点,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87—492。

刘处玄认为,天道自然,天生天杀、春生秋藏都不过是天道运行变化而已,道教修炼亦如此。只有顺应人体“道”自然而行才会收到较好的结果,违背“道”则会受到惩罚。有言曰:“人常顺其道,则如鱼在水也;物常顺其气,则如灯添油也。鱼离其水则死也,灯尽其油则灭也。”《道藏》(第2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11页。“顺真则生,违道者死;顺真则平,违道者浊;顺真则柔,违道者刚;顺真则福,违道者祸;顺真则安,违道者病;顺真则升,违道者堕;顺真则炼铅,违道者丧命;顺真则神灵,违道者气逆,魂魄散为鬼,阴阳聚成仙,身心静者为功,应变夷者为行。”(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08页。

刘处玄认为,要得道,其根本在于要弃俗情,乐道性,没有太多的喜怒哀乐,悟恬淡,得至静。为此刘处玄还针对贪恋俗情与追求体道的不同结局而进行比较分析,说:“乐者,乐道则处清下为乐也。乐俗则恋歌酒以为乐业也,乐清下则无喜无忧也,乐歌酒则有欢有愁也,乐无为之道则无修无证也,乐有为之相则有修有堕也,乐真性则无形无尽也,乐伪身则有生有死也。……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乐道则无其争也;失其道之乐,则忧生于苦也。”《道藏》(第2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08页。

(三)天人同构思想

刘处玄认为人类虽然在宇宙中具有杰出的地位,但是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世人只能在现实世界里实现人生。因为人类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彼此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不能适应客观世界固有的运动变化规律,必然导致失败的后果。寻求自然秩序与人类自我能动创造两者之间的对应,成为人生必须面对的最为现实的问题。“天之无恩,布炁生物而不有,而大恩生,万物生成也。万物不得天地之炁,不能造化成形。天大恩生,若无恩者,天不望其报也。人恩惠见其有者,望其报也。天恩与人恩异也。迅雷鸣,则甘雨降。天地生萌,烈风动则浮云散,万里天青,莫不蠢然。蠢动含灵,胎卵湿化,莫不总受天之一炁生,何况万物之无情之物。”(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86—187页。

由于天人同构,人类形体与宇宙存在成为对应的关系。人类调节自我生理机能的活动与宇宙运动变化的节奏,使之同一就会使宇宙创造的能量容摄于自身。刘处玄认为:“火生,人之心日常触处,不万变之恶。于木者,乃人性也。念发无明,火则焚其木之性也。祸发必克,违吉而凶,丧福而祸也。克者,杀于真也。”同上书,第182页。心灵的意识活动是生命的正常现象,与外在事物发生了冲突,加剧心灵活动向善恶是非的选择方面发展。“无明火”的愚昧无知彻底侵扰了心灵的宁静,就会完全破坏生命之“真”的积极创造作用。采用强昱《刘处玄〈黄帝阴符经注〉的思想学说》一文观点,载丁鼎《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235页。

(四)悟道修真思想采用强昱《刘处玄〈黄帝阴符经注〉的思想学说》一文观点,载丁鼎《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43—245页。

刘处玄的《黄帝阴符经注》蕴含着丰富的悟道修真思想,包括笃信神灵的存在、抵抗诱惑、服从于天理等内容:

(1)打破遮蔽自己心灵视窗的帷幕。刘处玄笃信神灵的存在,认为自我的修炼固然十分重要,但如果人为地将自己与世界封闭,不与神灵感通,当然不可能“明恍惚之妙”(金)谭处端等:《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72页。

(2)抵抗诱惑。刘处玄认为,内丹修炼是本体之道被人类领会、自觉运用于人类生命潜能的发掘并实现人生的结果。如果人类个体自我被纷至沓来的蛊惑人心的意见迷失了心灵的明觉,就葬送了自我的锦绣前程。“天人者,人性通于天也。合发则心尽于物也。人通彻人间世梦,明知荣枯、宠辱、成败、祸福、哀乐、生死,古今之常事也。人通天理,真荣而不枯,真宠而不辱,真成而不败,真福而不祸,真乐而不哀,真生而不死。明道之常也,道常而通万变,定其性之基本也。”同上书,第181页。

(3)服从于天理。服从于“天理”实现人生,必须以“蜕形显身外真身”与“五眼圆明”为内容。具体要求为“不憎不爱,如天之平等”,意为摆脱了价值评价上的自我独尊才能心容万有,凭借精气神的调节循环逐步走向形神化质的人生不朽。“只要一切众生,悟天之道,理尽而明矣。要人万事不憎不爱,如天之平等。人之有情,悟天之无情,便是报天之恩也。若不依天理,纵浊恶邪淫,多病夭寿,死沉地狱受苦。尽则堕于傍生,失其人身。若依天之道,常善则炁和,常清则明性,常忘情则保命,常无染则明道,常不犯天条则无罪。不修世福,抱道全其真福。不傍门小法,顿明无为万法。所以三界无拘,尽矣。”同上书,第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