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水文化的内涵和结构
1.什么是水文化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在人类生存的每一天都要和水发生联系,人类生存的历史事实上也是一部使用水、管理水、治理水、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历史。在历史上,很多国家的形成、政治制度的形成、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品质的提高乃至战争和冲突、灾害等毁灭人类社会生活的现象的产生都和使用、管理、治理、维持、争夺水资源有直接关系。因此水不仅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资源,水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也深深地影响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文学艺术等都打上了水的烙印。2006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文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世界水日主题宣言中这样说道:“全世界有多少种文化传统就有多少看待、使用、赞颂水的方式。从神圣的角度讲,水处于很多宗教的核心,并被用于不同的典礼与祭祀中。水具有强大魅力,在不同国家中都被表现在艺术中,诸如音乐、绘画、文学、电影等,同时它也是很多科学探索的基础要素。世界上每一个地区都有一种崇敬水的途径,但是共同的是都认可它的价值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文化传统、土著的实践及社会价值决定了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如何理解与管理水。”水哺育了人类的文明,使人类的生存得以延续、文明得以发展,与此同时在与水的互动过程中,关于水的观念、禁忌、通过文学艺术方式进行的情感表达、规范和制度、管理和治理技术、新的生活方式等也得以形成。这就是水文化形成的基础。
水文化,简言之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水产生互动而形成的相关文化。如果给水文化下一定义,那我认为水文化是存在于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中关于水的相关文化,简言之,水文化是人类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的相关文化。它包括了人们对水的认识与感受;关于水的观念;管理水的方式、社会规范、法律;对待水的社会行为、治理水和改造水环境的文化结果等。水文化可以通过认同、宗教、文学艺术、制度、社会行为、物质建设等方面得以表达。
水文化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当人类和自然发生互动关系,尤其是和水发生关系时,人们就产生了对水的认识、感受、观念、治理方式、管理方式、社会规范、法律和改造水环境的工程建筑,以及通过文学艺术、宗教、物质建设表现出相关的文化等内容,构成水文化的要素。因此水文化是人类文化中长期存在的一种核心构成要素,对今天来说,不同民族、国家、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传统水文化都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文化遗产。
水文化在人类社会中不仅博大精深,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更是丰富多彩。水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贯穿了人类从精神、行为、制度到物质建设的各个层面。
人类自古就有对水的深刻感受,水深刻影响到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同时人们也对水具有深刻的感悟,这种感悟和感情存在于人类对水的认识、热爱或恐惧之中。大禹治水所产生的水在于疏导而不在于堵的治水思想同时也成为中国社会管理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的贤哲们对水具有深刻的感悟,老子的名言“上善若水”(老子《道德经》)隐含着深刻丰富的哲学含意,两千余年来脍炙人口。在一些宗教背景中,水不仅是一种自然的物质,同时也是一种超自然力量的象征和介质。在基督教中,入教的洗礼要在水中完成,信仰印度教的人们将恒河水视为神圣的物质,每年都要到恒河中沐浴。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中,水是一种超自然的介质,很多重要的宗教仪式要通过滴水来显示人和佛性之间的沟通。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有水的地方往往都和龙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特有的龙文化。
水也深刻地影响到了很多民族的世界观。傣泰民族是东南亚最大的族群,这个民族的人们认为不仅人类起源于水,世间万物都来自于水。在傣泰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水对傣泰民族的历史迁徙、定居、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认为水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必需资源,水也是最神圣的物质,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水来表达祝福、感情、宗教等超自然力量的存在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敬畏水、热爱水、保护水,是傣泰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人类的早期定居总是选择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包括河流流域、泉水、湖泊等地方。同时水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所知的人类的早期文明起源和发展与河流分不开,如人类早期的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中国的文明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使这两条河流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国国家雏形的形成起始于大禹治水,成功的水治理也使大禹成为中国第一个君王。在随后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和长江、黄河的互动过程,包括水资源的利用、水患的治理无不深深地影响国民对水的感受、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等方面。代表古代城市文明的中国古都市的形成都与水有直接关系,如安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等著名的古都都是沿江河而建,进而发展起了供水、灌溉、排水、航运、水景观等技术与制度,而古都大多为一个国家的首都,水技术与制度的进步更影响到了中国的政治。再如对黄河的长期治理过程中,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同时也影响到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社会组织方式的变化,形成了人们对黄河敬畏而产生的民间祭祀和相关习俗,黄河在历史上的泛滥也给当地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因此黄河对当地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黄河流域社会的组织结构、制度、社会习俗、民间信仰、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和黄河有直接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当地的水环境和水资源状况,也在不断地努力改造水环境和水资源状况,控制水资源,使水环境和水资源状况更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因此人类在不同地区都建设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中国历史上的郑国渠、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伟大的水利工程,这些伟大的水利工程不仅在当时改善了当地的水环境和水资源状况,提升了生产力,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现象,为后人留下一笔因为水的治理形成的丰厚的文化遗产。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随着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都市化社会发展,城市的发展使水的利用有了新的内涵,不同的城市发展过程都大大地改善了供水的条件,尤其是自来水业的发展,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用水习惯和相关的生活方式,提升了人类的生活品质。城市供水和城市水环境、景观的建设,都是巨大的综合性工程,凝聚着水环境建设的理念、艺术、技术、制度等。
正是由于人类对水有不同的认识,依据不同的水环境和资源状况,人们形成了不同的使用水、管理水、治理水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也形成了关于水的价值、认同、宗教信仰、社会习俗、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制度等。在很多民族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包括宗教背景的社会中,水相关的认知和习俗甚至成为一种民族的文化标志,成为一民族的文化认同重要的构成因子。由于水深刻地影响到了一个民族从精神到行为、制度、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人们管理水、治理水,对待水往往也是从不同的社会价值出发的。2006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文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世界水日主题宣言中这样说道:“人们在不同的地区、国家总是基于他们对水的理解、价值、宗教、习俗、政治、经济去认识与管理水。这就是一种水管理的文化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也指出:“管理水就是尽可能地将技术文化化,反映出人们及社区如何将自己与自然联系起来。”这些论述精辟地概括了人类社会对待水的基础和出发点,那就是植根于不同社会中的文化。
从上面的简要论述中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水产生了纷繁复杂的关系,水深深地影响到了人类社会从精神、行为、制度到物质建设等不同的层面,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带来人类社会的冲突和社会的整合,由此而形成了人类社会中丰富多彩的相关文化。与此同时,人类在利用水、管理水、治理水环境的过程中也是从不同社会对水的认识、价值观、宗教、制度、技术水平、组织能力和组织方式等植根于一个社会中的文化为基础的。水文化是一种在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文化,而且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一种将会影响到人类未来生存发展可持续性的文化,有必要将这种文化现象在当代凸显出来,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因此在当代加强对水文化的研究,对人类既有的水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和新的水文化建设,将水文化作为一种化解当代的水危机和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持良好水环境的重要手段,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2.水文化的结构与属性
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类型,水文化有其结构与属性。就其结构而言,基于水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今天存在的现实,我认为水文化的一般性理论结构由以下四个层面构成:
(1)精神层面的要素。包括了人们对于水的认识、理解、价值观、崇拜,因水而形成的文化认同以及通过宗教、文学艺术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对水的感悟等。
(2)制度层面的要素。包括了人们利用水、管理水、治理水、社会规范、社会习俗及法律法规。
(3)人类行为层面的要素。包括了人们对待水、利用水的行为模式。
(4)物质文化层面的要素。包括了人类在使用水和治理、改造美化水环境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文化内涵和象征的物质建设结果,尤其是以文化遗产方式表现出来的水环境建设成果。例如,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运河、水渠、水井、桥梁、水坝、喷泉等水景观设施等。
以上四个方面构成了水文化一般意义上的结构,同时这一结构也可与水文化为一个科学的领域,即学科结构相对应,水文化作为一个学科的理论结构也由上述四个方面构成。这一点对于这一研究领域的科学界定是十分重要的,有了其理论结构及属性的界定,我们就可以明确水文化研究、运用的范畴及作为一个学科领域的理论边沿,也有利于我们将目前与水文化相关的研究纳入一个统一的学科范畴,使这一学科能规范化地发展及在当代获得更广泛的运用。
水文化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理论框架,同时又具有民族性、地方性、不同文化背景及时代性等特征。由于水文化产生于人类与自然环境长期的互动过程中,存在于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及不同文化背景(尤其是宗教背景)的人群之中,因此产生了水文化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同时也具有时代的差异性,因此水文化具有以下属性特征:
民族属性。不同的民族在对水的观念、感悟、行为等都是不同的,因此水文化表现出它的民族属性。例如在少数民族中,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对水具有特殊的崇拜,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甚至认为宇宙是起源于水的。而彝族等少数民族更崇敬火。同时对水的利用在不同民族中也是有较大的差异性的,这点在人类社会中很容易看到。
地方属性。由于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同,因此人类生长在不同的水环境中,人类总依据自己所生存的水环境来获取生存资源,或者改造水环境来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和质量,由此在和不同的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水文化,使水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例如生存在海洋、河流、湖泊以及沙漠、山区、平原等地方的人们的水文化就会有很大的差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在城市与乡村,因此城市水文化与乡村水文化也不同。
在不同的地方文化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尤其是不同的宗教背景下,水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例如对于水的认识,中国文化背景下和日本、泰国等国家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就不一样,如在中国水文化中龙的文化现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日本的水文化与传统宗教有密切关系,泰国的水文化受到佛教的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的泼水节就是佛教节日。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教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水的理解和认识也同样不一样。即使在一个国家中,受地方文化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水文化也会有差异。因此水文化在人类社会中具有多样性,使得水文化在人类文化中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状态。
文化背景属性和时代属性。由于在不同的时代人类和水的关系是不同的,人类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改造水环境的途径和方法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水文化的特征在不同时代是不同的,水文化具有时代的属性。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水文化有延续性,但是有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了较大的变化,例如在人类处在农村社会中,以农业作为生产方式的阶段,人类的水文化是一种和当时的社会发展状态和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但同一个地区进入到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居住环境、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那么相应的水文化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点在人类社会中随处可见。在当代,人们还会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之中建设新的水文化。因此水文化也是一种发展的、动态的形态,在不同时代形成了不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