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史研究(第4辑·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闯过道路关,开辟中国革命道路

9月9日,既是毛泽东逝世的日子(1976),也是他的事业有了新起点的日子。这就是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然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很快就失败了。十天之后,9月19日晚,毛泽东在湖南浏阳县的里仁学校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起义失败后工农革命军的行动方向问题。这次会上争论很激烈,多数人认为要继续执行湖南省委的决定,先取浏阳、再攻长沙。经过一夜的讨论,毛泽东终于说服了大家,决定直面敌强我弱的现实,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求落脚点,以保存实力,再图发展。这次转兵,奠定了毛泽东开辟中国农村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的起点。这时,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已由5000余人锐减到1500余人。

从表面上看,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失败了,但是由此开始了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全国胜利的新探索,产生了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这条道路不是以中心城市暴动为起点,而是以农村作为长期革命斗争的根据地和中心,经过长期积累和力量对比由量到质的转变,最后夺取全国胜利。毛泽东的伟大过人之处,就在这里。他能从失败中找到通向胜利的道路,他能从当前发生的具体事件中察觉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他能将自己的认识转化为整个革命集体自觉的行动。

在随后的几年里,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实践,先后完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作于1928年10月)、《井冈山的斗争》(作于1928年1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于1930年1月)等著作,系统论述了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论述了中国革命在农村点燃的星星之火迟早会变为迎接全国革命高潮的燎原之势的历史必然,基本上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尽管这时毛泽东还未处于中共中央的领导岗位,而且中共中央依然还在上海,毛泽东开辟和代表的这条道路后来还不断遭到质疑和非议。但是,中国革命道路的问世,已成为客观事实。不但蒋介石逐渐把“围剿”的重心转移到了中央苏区,而且中共中央机关在上海遭到严重破坏后,也不得不把重心向中央苏区转移。这些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它昭示着只有毛泽东开辟的中国革命道路才能把中国引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未来。

周恩来作为主要当事人和见证人,曾在1944年3月《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报告中这样回顾这段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程:


毛泽东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是有其发展过程的。大革命前,有一次恽代英同志看到陶行知他们搞乡村工作,写信给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回信说:我们现在做城市工人工作还忙不过来,哪有空去做乡村工作。一九二五年他回家养病,在湖南做了一些农村调查,才开始注意农民问题。在“六大”那时候,关于要重视乡村工作、在农村里搞武装割据的重要与可能等问题,毛泽东同志是认识到了的,而“六大”则没有认识。但是,关于把工作中心放在乡村,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来领导农民游击战争,我认为当时毛泽东同志也还没有这些思想,他也还是认为要以城市工作为中心的。开始他还主张在闽浙赣边创造苏区来影响城市工作,配合城市工作,到给林彪的信中才明确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认为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所以,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是发展的。《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