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性与中国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不是马克思首创,其基本思想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曾较为充分地论述了这一思想。不过,亚当·斯密在论述中没有贯穿这一思想,他的劳动价值论思想中还有后来效用价值的一部分内容。而大卫·李嘉图则始终努力实现用劳动价值来解释商品价值的形成和交换的基础,但是,李嘉图也遇到了困难。最后,马克思完善了这一理论,并依据这一理论创立了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的确立,一方面说明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可以得到运用的;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论述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编商品与货币部分,这一部分是针对商品经济下商品价值形成和人与人交换关系的一般性论述,是价值理论研究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已明确指出:“关于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的历史的部分,现在自然完全删去了。但是前书的读者可以在本书第一章的注释中,找到有关这两种理论的历史的新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其后内容则是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但剩余价值理论并不是劳动价值论的一部分,而是研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创造出的价值被如何分割。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和在剩余价值理论上的运用,使劳动价值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科学基础。

一 价值理论的基础问题

劳动价值论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因为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是沿着这样一些概念进行逻辑展开的:商品、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价值规律、价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地租、利息、生产价格、平均利润率等,这些概念和理论都是论述劳动价值论或围绕劳动价值论展开的。这样,在一般人的认识里,劳动价值论不仅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还是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钥匙。马克思用劳动价值论分析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对工人进行剥削的秘密,还论述了价值理论与价格理论、分配理论的关系,揭示了价值理论作为价格与分配理论的基础地位。

价值理论研究的是商品交换中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基础。商品交换肯定存在一个相互交换的数量比例。货币出现后,以货币为交换媒介,则会出现一个以货币数量表现的价格之比。商品交换的具体价格和数量比例,并不是价值理论研究的对象,价值理论要解决为什么各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交换,而且这种交换的比例相对稳定性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对人们所必需的一些物品,如水的交换价值反而很小?商品交换中价格会经常发生波动,如果我们注意价格波动并从中寻找原因,可以发现许多因素影响商品价格,如产量增减、定价策略、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评价等,这些都是价格理论要研究和解释的问题。价格理论研究价格的形成和价格的运行,各种商品价格之间的合理性等问题,而价值理论研究的是价格的本质问题,可见价值理论与价格理论不是一个层次上的问题。价值理论是价格理论的基础,虽然商品价格有自己的运行方式,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价值。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因素,由此剔除了价值中的非劳动因素和主观因素,为价值理论找到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从使用价值看,商品是不同质的,因此不能比较,无法确定其相互比例,而商品本质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可以从抽象和具体角度来分析,由抽象角度来看,所有的劳动都是人类体力与脑力的耗费,是同质的,而具体劳动则是生产出不同产品的不同功用。因此,抽象劳动形成的商品价值就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劳动价值论从人类交换的需要出发,指出人们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劳动交换,商品价值以劳动为基础,以劳动耗费计算商品价值量。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商品的价值,就可以发现商品交换者在交换中进行判断的依据,从而实现价值与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

虽然人们需求上的差异可能影响商品购买中所支付的价格决定,但价格最终是围绕着劳动所决定的价值波动的。各种成本费用虽然都是因为生产需要支出的,但不是所有的费用都与价值创造有关。如地租,虽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租收取的多少与土地的产出有一定关联,但地租形成是由于土地的私有制造成的。商品价格中含有支付地租的费用,并不能说明土地在商品价值形成中创造了价值,而只能说是由于所有权的原因而参与了对商品的社会价值的分割。如生产资料价值只是在生产中得到转移,必须将这一部分转移价值与商品价值创造加以区分,才能真正认识生产活动中具体劳动运用劳动资料(这是成本支出)形成的使用价值与抽象劳动所形成的价值,从而理解人们进行商品交换的基础。复杂商品生产中,地租、各种其他非生产性费用的存在,使商品的价格与劳动耗费所产生的价值差异是很大的。斯拉法提出以商品生产商品,是要说明商品生产不是一个封闭和单一循环,商品生产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都是从市场上购买而来,有许多都是已含有利润和各种费用了,商品最后价格中的成本费用已经是各种费用的结合体,价值只能以费用为基础。这些分析都不能驳斥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反而说明劳动价值论存在的必要性。劳动价值论正是要说明各种非劳动因素虽然产生费用但并不创造价值,只不过由于所有权的原因而在商品价格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最终参与了价值分割。不是由于生产而产生这些费用,而是所有权存在造成这些费用。

二 剩余价值与社会总价值量的分割

劳动价值论表明,商品价值在交换中实现,但并不在交换中产生。不管人们在交换中用什么比例来进行交换,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总量(即人们所付出的劳动总量)并不会由于交换中的价格形成条件的偶然性而出现变化。所以要确定社会财富的真实价值,只能用社会劳动的支出来衡量。在商品经济下,商品可能由于货币自身价值变化而使价格发生变化,尤其是使用纸币而出现通货膨胀,商品价格与商品实际价值会出现很大背离,对价格总量的变化存在一个评价体系,但社会总的价值量不可能由于价格作为价值货币的表现形式的变动而出现变动。技术变动可能引起不同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但不会造成社会价值的巨大变动。“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白暴力对这句话作了分析:“不仅部门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部门单位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无关;而且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本身与企业单位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变化无关(与企业单位时间形成价值量变化有关的是企业劳动生产率与部门劳动生产率差额的变化)。”白暴力:《政治经济学若干重大争论问题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页。

劳动价值论将价值来源一元化,指出任何非劳动因素收入都来源于劳动创造的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由此可以认清劳动因素在生产和交换中的地位和作用。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私有权表现,被认为是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因素,甚至被作为生产要素,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此解释资本收益的合理性。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眼里,资本和土地的收益是由于其各自在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各得其所。而劳动价值论从根本上说明资本收益来源于劳动,各种非劳动收入的来源都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用于购买生产设备的资本投入会影响生产效率,这是对劳动和劳动条件的影响,影响了劳动对价值的创造,但不能由此认为资本也参与价值创造。正如自然条件影响劳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不能由此认为自然条件在生产中创造了价值。

劳动价值论深刻揭示了价值总量在不同所有权之间的分割,以及这种分割所体现的各种不同利益主体力量对比的变化。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只能从技术层面说明社会资源的流向,对于社会财富的最终分配及其原因则根本无法揭示。他们要么从孤立的现象出发,从个体获得财富的过程来研究分配;要么用无法验证的“公平”、“幸福”等词语来界定财富分配的合理性。而马克思用劳动价值论分析了剩余价值是如何在土地所有者、资本所有者和国家之间进行瓜分的。在资本所有者、土地所有者和国家三者之间社会权力结构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这三者占有剩余价值的比例也不会有太大变动,市场上以纸币表示的各种商品价格的变化虽然会使不同利益主体受益或受损,但他们之间的基本利益格局是不变的,因为三者之间的权力结构没有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