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从哲学与经济学的不同层次来理解劳动价值论意义
近年来,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以便为社会分配理论提供依据。在研究过程中,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往往也感到劳动价值论在实际经济生活具体运用上还存在困难;而反对劳动价值论的则干脆将劳动价值论归于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古典经济理论已经过时,因此主张直接用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来取代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意义不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而且要从哲学角度来认识,因为经济学中最根本的理论问题还需要从哲学角度来探讨。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劳动价值论,也不能只停留在试图用劳动价值论来解释一切社会经济现象和问题,而是要看到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价值理论的适用范围,或者说是看到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探讨其局限性和适用范围不是否认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而是给劳动价值论以适当的定位。而从哲学角度探讨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就是要分析劳动价值论在哲学上如何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生活本质。我们需要从经济学与哲学的不同角度来重新认识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 经济学角度下劳动价值论意义的新认识
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经过科学抽象而形成的价值理论,必然存在不能完全解释具体经济现象的问题,但是这不是劳动价值论的错误,而是价值理论研究范围所决定的。价值理论就是要透过变动的价格现象找到商品交换的稳定基础,对交换基础的分析是一种理论分析,不可能与实际生活中的价格形成一一对应。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提出了一些价值理论,如生产费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等,这些理论表面上看起来比劳动价值论能更好地解释经济现象,但这些理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理论,而是价格理论。
劳动价值论有其局限性,即适用范围,但是有局限性不等于没有科学性,正确认识其局限性正是认识其科学性所在。劳动价值论虽然不能直接解释价格波动等具体问题,但构建了一个科学的价值理论体系。劳动价值论确立了商品交换的内涵。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如斯密、李嘉图等人都几乎本能地看到了劳动创造价值,商品交换实质是劳动交换。但是由于他们对价值的内涵并不明确,价值作为本质与价格作为现象在结合上又存在许多中间环节,因此当他们试图用劳动价值论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价格运行时,发现其中存在很大困难,他们也就无法彻底坚持劳动价值论了。只有到了马克思,才真正解决了价值理论作为科学抽象意义上对商品交换本质的说明。马克思分析了劳动二重性,通过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区分论证了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商品物与物交换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揭示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劳动价值论因为是对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所有经济现象的科学抽象与概括,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交换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各种关系。
现在国内外不少研究者把劳动价值论归于古典政治经济学范畴,认为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当代经济学已经不再讨论这些问题了。那么,是劳动价值论过时了,还是价值理论本身过时了?在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确实很少讨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许多论题,尤其是经济背后的政治或社会内涵。而价值理论正是要透过经济中各种价格波动现象来揭示价格制定的依据,是想透过经济活动来发现社会的本质。没有了价值理论,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又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实际上,从西方经济学实现边际革命后,经济学就再也不愿意探究经济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而只是从事现象研究,而这种只注重经济现象的研究正是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缺乏科学基础而不断受到批判的主要方面。
劳动价值论揭示的价值规律是商品价格波动的规律,因此要真正揭示商品价格制定的依据,没有劳动价值论是不行的。现代市场经济已经使商品价格的制定远远背离了商品的价值,这是货币,尤其是纸币标价的影响,也有社会投机和各种市场促销等的影响。虽然不能用劳动价值论直接来进行商品定价,但劳动价值论所揭示的价值规律依旧可以为认识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化提供依据。
现代西方经济学将分配领域的理论研究称为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的研究也主要使用边际方法。这种福利经济学试图在财富具体分配上寻找解决社会分配问题的办法,仿佛分配问题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或技术问题。但是分配问题的绝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制度问题。劳动价值理论证明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非劳动的各种生产条件参与价值创造但并不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为分配理论找到了价值创造的源泉和社会实行按劳动分配的理论依据。劳动价值论不仅为劳动者成为社会财富分配的主要力量找到了依据,而且实际上也为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找到了依据。各种生产条件的提供者提供的生产条件虽然不创造价值,但如果生产活动是在一个私有产权的社会中进行,这些生产条件提供者必然根据其所有权要求参与分配,甚至成为分配的主导。分配问题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权力制度安排问题,是各种利益主体对价值的分配过程,社会可以运用自身的权力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分配。这也为社会全面解决分配问题找到了真正的出路。
二 哲学角度下劳动价值论意义的探讨
(一)劳动的人类类本质与人的实践的融合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存在一定脱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使用“实践”这一概念来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思想之间的根本区别;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则围绕“劳动”这一概念进行经济分析。“实践”与“劳动”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济学关系的桥梁。劳动作为人类类本质,既是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的早期思想,也是他的一贯思想。只不过他早期对劳动的理解主要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认识,而后来则将劳动放到了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劳动这个例子令人信服地表明,哪怕是最抽象的范畴,虽然正是由于它们的抽象而适用于一切时代,但是就这个抽象的规定性本身来说,同样是历史条件的产物,而且只有对于这些条件并在这些条件之内才具有充分的适用性”。这时的“劳动”既有“社会的个人”在现实社会生活层面所表达出丰富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内涵,又从根本上体现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内涵。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从生产力角度进一步论述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是人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是人的劳动能力。劳动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过程,是一个认识世界又改造世界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可以发现劳动作为人类类本质的意义。马克思进一步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说明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种历史观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类作为群体存在的根本条件的论证:只有劳动者通过劳动生产出物质与精神产品,人类才赖以存在和发展。人类不是一个单纯由自然提供生存条件的群体,人只有通过劳动来实现自身的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必须将劳动作为社会最基本的价值依据来遵从。在《资本论》研究中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即所谓的生产性劳动,因此马克思对非生产性的劳动如商业服务性行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都进行了否定,马克思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具体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而在实际的商品经济交换过程中,不仅是生产过程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而且与商品活动有关的各种劳动的价值都得到了承认。现在所谓服务性行业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科技创新性活动劳动价值的大小,活劳动与死劳动谁创造价值,这些问题实际上都还是在马克思对于劳动限制性理解上来理解的。马克思是为了论证劳动创造价值的角度的需要来限制了劳动的理解,实际上马克思对于劳动价值,或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解要广泛得多。如果将劳动作为人类类本质来理解,劳动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就不是单纯的经济或货币度量下的商品能够概括的。广泛意义上的劳动概念,也就是实践概念。马克思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存在意义上马克思用实践这一观点来说明。马克思用“实践”改造了“劳动”并把哲学意义上以及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内涵包括在实践概念。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交往形式、一切社会关系都应该在实践中得到理解。在最一般人的生存意义上马克思使用实践这一概念,但一旦进入实际经济生活,马克思又用劳动这一概念而取代了实践这一概念。因为实践活动不仅包含着人的需要和价值实现过程,而且手段与目的的统一。而劳动则可以更清楚地表述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人改造自然进行产品生产以及在社会中实现产品交换的活动行为,相对于实践而言更为具体,更好把握。但劳动不过是实践的具体化,而实践不过是广泛意义上的劳动表现。不管是现实利益上的需要满足还是审美意义上的规范活动,对于人来说,都是人存在而要实现的人与外界对象关系的解决。劳动价值论从经济生活的具体领域证明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说明了商品生产的劳动决定性作用,也就说明只有人才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劳动才能创造真正属于人的价值。因此,不管社会财富的主要占有者如何为自己财富手段的合理性获得编造多少理由,商品价值完全是由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商品为人类所需要,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此,所有的劳动者都有权利参与价值的分配。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剥削者既有过将劳动者不作为人看待的时期,以此说明劳动者没有分配权利;又有用权力等级制度来说明劳动者只配享有很少财富的分配权;今天,剥削者们想通过经济现象来说明资本占有剩余的自然性。总之,剥削者千方百计地想证明其收入的合理性,试图剥夺劳动者分配权利。劳动价值论正是从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角度证明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为劳动者分配权利的获得作了科学的论证。
(二)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是人而不是自然或物
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商品生产、交换是资本主义社会最一般、最普遍现象。不仅是一般的工人或劳动者,就连资本家本身也身不由己地处在社会经济的巨大推动力下,资本主义仿佛更加的自然化。这正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一再强调的。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自然演进的产物,是最合乎自然规律的。因此,在这一个自然的社会中,资本家获利也是自然的。不是资本家想不想获利,或者是想获得多少利,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要资本家获利,而且要追逐高利润。如果资本主义真是一个自然产物,资本家获利又是必然的,那么,资本主义制度就是最好的社会制度。它如果改变也只是在这种自然状态下慢慢演变,劳动者永远只能在资本家的压迫之下。马克思不仅在哲学上论证了实践对于人的本质意义,而且在具体经济生活中抓住了资本主义社会最一般的商品现象,从商品价值创造的角度,证明了商品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是劳动,指出了人类商品交换的物物形式背后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劳动交换。由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存在使人与人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存在不同的地位,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质。越是离人的生活最近的地方,越容易被看作是自然决定的,越是人的活动的产物,越容易看作是非人力所能为。因此,对于人类最基本的经济生活,只有劳动价值论才能真正揭示这种活动的实质,不过是人的活动、人的劳动活动的一个具体领域。商品拜物教或货币拜物教背后都是要神秘化商品生产过程,从而为资本获利寻找一种神秘的力量。而劳动价值论击破了这种神化,指出了一切经济活动不过是人的活动体现,商品价值复杂变化背后不过是人的劳动的体现。从而使我们对人类社会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可能透过各种现象发现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质。
(三)从结构中把握社会关系的本质
劳动价值论不是马克思首创,但马克思将其完善,并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相融合。劳动价值论从经济学角度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作了具体阐述,对劳动在人类商品生产和交换中的基础性地位作了科学论证。我们只有把劳动价值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才能深入地认识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其科学性。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收益来源于劳动,不过,不能完全将这种收益看作是自己企业职工独立创造的。虽然不能用商品价值量减去工人工资和生产资料耗费就可以得出资本收益,但是正是这样的现象说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对立是阶级性的,而不是个体性的,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就是阶级矛盾。
这都说明,如果只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和完善劳动价值论,希望只通过这一种理论来解释所有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劳动价值论只会陷入更大的困难中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非常困难。但如果将劳动价值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化,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劳动价值论的真正作用才能得到发挥。劳动价值论正是要从整体上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实质,只有这样才能为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和真正的人与人的关系提供基础。同时,历史唯物主义如果没有劳动价值论作为具体的理论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在解释现代复杂的经济生活时就显得过于抽象,也难以为人们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