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往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咖啡与疼痛(4)

11月26日,俄国对德国让步,撤销了11月18日发布的俄舰驻往胶州湾的命令。

李秉衡│被丢弃的棋子

◎记忆地标:大学路/青岛美术馆

1897年冬天的胶州湾事件,是李秉衡命运的转折点。从巨野教案开始,这个有廉吏之称的山东巡抚,就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了,他成了一个棋子,放到哪里,需要看德国人的脸色。然而,李秉衡的霉运,似乎在1894年升任山东巡抚的时候就注定了。中日甲午战事期间威海卫城和北帮炮台的失落,以及后来对收复威海卫的迟疑,使他广受谴责。至此,这个1885年中法战争军事胜利的缔造者之一,再也没有品尝过胜利的快慰。

升任山东巡抚后的李秉衡,并非无所作为,甚至一直存在着在另外的局面下转变方向的机会。他的努力,包括大力扩建山东机器局,新建洋式大枪厂,并在济南无影山一带建立了20座军火库。1892年,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在一份上奏中,建议在胶州湾建立一个造船厂,设立船坞和大仓库以及停泊船舰等。在皇帝批准该计划后,李秉衡受命进行军事建设经费估算。1897年5月,李秉衡把估算结果交给了一个被派往青岛的中央调查团。李提供了三个费用不同的方案:两个费用巨大的计划需350万至500万两白银,包括购买大炮和建造一个现代化的造船厂;比较节省的方案需150万两白银,包括购买新式大炮和建造停船位和煤库。尽管认为第一种方案更理想,李秉衡还是从尴尬的财政状况考虑,倾向于最后一种方案。通过对李秉衡书信的解读,有学者认为,其实,胶州湾自强计划的主要障碍,并不是保守派官员的反对或者对现代化的普遍无知,而是国家财政的短缺。

对李秉衡来说,突然出现的胶州湾事件,原本也可能是个有希望翻身的机会。但不幸的是,这个机会却从一开始就不属于李秉衡。

1897年11月14日,章高元退出胶州湾营地之后,李秉衡大为不悦,即电章:“德棣提督借端寻衅,断非口舌所能了。尊处四营,务须坚谕勿动。”与此同时,他一方面电奏朝廷,主张“非与之决战不可”,另一方面着手调兵退敌。15日,朝廷旨电李秉衡称:“德国图占海口已久,此时将藉巨野一案而起,度其情势,万无遽行开仗之理。惟有镇静严扎,任其恫吓,不为之动,断不可先行开炮,衅自我开。”17日,清廷再次旨电问责:“敌情虽横,朝廷断不动兵。此时办法,总以杜后患为主。若轻言决战,致启兵端,必至掣动海疆,贻误大局,试问将来如何收束?”

然而,这一次李秉衡的决心似乎又恢复到了1885年,他即日复电北京,言辞开始激烈了起来:“德借口巨野教案为词,此案已派司道大员查办,获盗四名,续又获盗五名,认真办理,不为不力。而德人当此案一出,不待查办,即称兵占地,任意欺凌。现在教堂布满天下,一处如此,他处效尤,中国何以自立?”李秉衡说得很明白,紫禁城内外的军政要员们也明白。但是,明白的道理下面,却不意味着就有向同一方向集中的行动。清廷并不准备支持李秉衡。

在17日的这份电报中,李秉衡还弹劾了章高元,要求朝廷对其擅自退兵予以惩罚。如此,一味言战的李秉衡,机会就迅速丧失了。被认定“不喜谈洋务,深恐办理未能妥协”的这个山东巡抚,旋即被张汝梅替代。

德国人并不罢休,在胶州湾事件的谈判中,德国公使海靖提出了六款要求,首条就是“山东巡抚李秉衡革职,永不叙用”。对此,朝廷虽称“此等事总由中国作主”,而实际上还是将李秉衡降两级调用。于是,山东巡抚这个棋子,就彻底成了政治牺牲品。

被黜徙督四川的李秉衡,并未到任。在1898年和1899年,寓居河南安阳的他有机会总结了从1879年任冀州知州开始的政治生涯。1900年,李再被起用为长江巡阅水师大臣。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后,李秉衡奉命由江苏率兵北上保卫北京,在杨村与联军激战一昼夜,败退至通州。8月11日通州失陷前夕,作为前敌统领的李在张家湾吞金自杀。这一年,李秉衡整70岁。

从1830年到1900年,包括经历刻骨铭心的胶州湾德占事件,李秉衡一步一步地见证了一个王朝的没落,他的晚年经历,和他服务的国家一样令人慨叹。最后,在另一个历史的关节点,他终于把自己也葬送在了其中。他的死亡,成为帝国落日中的凄凉挽歌。

章高元死在李秉衡后面。

章高元后来的踪迹,很少被记录。在德军从他曾经防卫的地方溃逃的前两年,他去世了,卒年71岁。

实质上,章高元的胶州湾故事和李秉衡紧密相连。他和这个山东巡抚的是是非非,尽管没有改变胶州湾故事在1897年这个关键时刻的走向,却影响了彼此的政治方向。此后,章和李两人一个以病辞免蛰居南京,一个拒不上任寓居安阳,均在落寞中走完了最后的人生旅程。和比自己小13岁的章高元比较,李秉衡的死虽然悲壮,但也仅剩下了个建威将军的忠节外壳。

在任登州镇总兵之前,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章高元最显赫的经历,是光绪初年随刘铭传、孙开华在台湾抗法,基隆一战立功。这个光荣最后使章官升台湾镇总兵。章高元率淮军四个营的士兵移防青岛口的时间是光绪十七年,也就是1891年。进入胶州湾的章高元在青岛村设立了总兵衙门,四个营的兵力则分别驻扎在这个指挥中心的周围。此后,他开始了建立三个炮兵阵地的工程。作为基础项目,一座作为军用码头的栈桥,被首先投入了使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章率兵移防至辽东盖平,被乃木希典击溃。第二年,也就是在北洋水师“第一铁舰”“定远号”旗舰相继被日本鱼雷和岸炮台击毁后不久,章高元受命重新驻防青岛。随后,“定远号”由日本民间打捞出水,一个英国人取得其舵轮后,改装成咖啡桌,放置在了日本长崎南山手町临海住宅内。而这时候,重新驻防青岛的章高元,并没有意识到新的危险已经近在咫尺。

当时,胶州湾军事设施的建设经费来源只有山东省海军预算一处,财力明显不足,这样就使得章高元的炮兵阵地建筑工程进展十分缓慢,直到1897年才建好第一个炮兵阵地。但是,根据后来的调查表明,就是在建好的胶州湾炮兵阵地上,有的大炮甚至也完全不能使用。即便在如此糟糕的财政状况下,根据恭亲王在胶州湾建立造船厂和设立船坞、仓库以及停泊现代船舰的建议,山东巡抚李秉衡还是受命提交了一份胶州湾现代化建设的经费估算。可惜的是,这份计划接受核准的时候已经到了1897年5月,不论是李秉衡也好,章高元也罢,他们都不可能再有机会去实现这个纸上的军事现代化梦想了。6个月后,他们自己的命运也随着胶州湾事变的出现,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章高元的到来,给胶州湾的原居民带来了他们期待的繁荣。军事防御工事的建筑和军队士兵给养的供应,都给人们带来了很好的挣钱机会。不少手工业者和商人因此举家迁居胶州湾,并在那里建造了一些舒适的房屋。至1897年德国占领前夕,整个胶州湾已经有64户手工业者家庭在这里从事着制鞋、小商品生产和黄豆制品生产了。少数成功的商人甚至过上了十分富裕的生活。

所有的平静,到1897年11月14日的早晨是个终点。

1897年11月晚些时候章高元在胶州湾的面貌,一直没有一个可信任的解读。我们不愿意简单地看待他的作为,又不能不面对德军不役而夺一地的事实。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如果章战了,成了英雄,历史就会是另外一副样子吗?

很快,答案就有了。

戊戌,也就是公元1898年,这一年为许多中国人所记忆,是因为发生了流血的戊戌变法。1898年的1月27日,是戊戌正月初六。3天前,围绕着德国占领胶州湾事件,“狂甚”的变法领袖人物康有为和皇帝的师傅以及李鸿章等一干人马,已经在总理衙门激烈地争辩过时局。

戊戌正月初六,北京晴天里刮大风,寒峭无比。皇帝的师傅翁同龢大人,似乎依然没什么心思过年,一天处理的公务,大半都和“皆难事”的胶州湾局势有关。从日记上看,当日,他已经知道了德国“似已添兵到胶”的新事态。

也许,对胶州湾的命运转变影响更大的,还不是洛索夫中校率领1458名德国增援士兵的抵达,而是当日皇帝威廉二世批准将胶州湾占领地置于德国海军部的管理之下。1月27日,当乘坐着“克莱菲尔特号”和“达姆施塔特号”运兵船的德国士兵由威廉港到达青岛的时候,威廉二世的命令同时生效。

戊戌正月初六,张之洞的电报来了,表示坚决反对德国染指胶州湾铁路。在1月27日的翁同龢日记中,“张之洞阻胶路”几个字,似乎字字千钧。当日,北京方面还发生了另外一些事情,包括从严复奏,设立经济特科以内政、外交、理财、格物、考工、经武之学取士录用,命中外保荐堪与特科者,等等。

实质上,围绕着胶州湾事件,在整个的戊戌正月,德国、英国、日本等各个帝国的力量角逐,总理衙门在处理事变上的习惯性优柔寡断,北京决策核心的利益争执和钩心斗角,皇家中央内部以及张之洞等地方势力在康有为上书的压力之下所产生的南辕北辙的意见分裂,野心勃勃的改革者的运筹帷幄,已经把戊戌年中国政治的大致走向,提前进行了预告。

翁同龢│决定青岛命运的三天

◎记忆地标:青岛博物馆/康有为纪念馆

1898年3月4日,北京,竟日阴,晨有风即极寒,风止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