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精细化治理的实践特征
徐汇区因徐家汇而得名,是上海七个中心城区之一,面积5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6万,户籍人口92万,共辖12个街道和1个镇。徐汇区情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历史底蕴深厚,有千年的龙华古寺、700多年的黄道婆文化、500多年的徐光启文化、100余年的上海工业文明;二是重要机构集中,15家市级机关、美德等10个国家驻沪总领馆落户在此;三是科教文资源丰富,拥有中科院上海分院等121家科研机构以及上海交大、复旦医学院等18所高等院校,中山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占全市总量的1/4,市级文艺院团数量超过全市半数;四是城区功能多样,有成熟的徐家汇商圈和上海最早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漕河泾开发区,正在开发建设的徐汇滨江,以及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华泾镇;五是居民文化水平高,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约占区内总人口的1/3,境外人口接近区内总人口4%;104位两院院士工作或居住在徐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市第一。
2014年以来,徐汇区牢牢把握中央和上海市委的要求,努力探索符合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形成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精细化治理实践。作为全市中心城区中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区,徐汇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将“继往开来、追求卓越,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作为徐汇未来五年的目标。在此背景下,徐汇区把握上海发展大局,不断探索城市精细化治理经验。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徐汇区的精细化治理体现了三个主要特色。
(一)精心态度、细节品质,持续改善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紧密相关。现阶段,徐汇区已经摒弃了大拆大建的粗放式改造手段,聚焦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和生态环境领域,开展了精细化的城市微更新、微改造、微治理。
一是以历史风貌保护为前提,探索城市更新模式。上海已进入了以存量开发为主的内涵增长阶段与注重城市品质提升和活力激发的创新发展阶段,城市更新与风貌保护已成为规划与建设发展的主导方向。徐汇区的更新保护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方针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和实施城市更新,以历史风貌保护为前提,以精细化理念为指导,开展城市更新模式的转型与发展、设计与管理工作。徐汇区更新规划与发展面对和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细致化归类,包括历史文化风貌和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环境品质的提升,地区活力的激发以及民生条件的改善等。徐汇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以下简称“衡复风貌区”)占地4.4平方公里,是上海城市历史记忆、文化个性与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目前,徐汇的风貌保护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点、线、面”保护体系,努力实现建筑可阅读,街道宜漫步,公园可休憩,最有温度的风貌街区的精细化管理目标。
二是“以小见大”“以微见真”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在城市尺度上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保育修复与构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绿地)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等。徐汇区生态环境精细化治理重点聚焦黑臭河道治理、生态文化绿地构建、社区生态文化塑造、社区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等具体方面,体现出以人居环境改善为目标,以精细化治理为手段,以政府—社会—居民共治共享为组织方式,以城市社区为基本单元,以自然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态要素——水体和绿地为空间载体等特点。
(二)精准为基、细致为本,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徐汇区通过精准识别需求、精确定位问题,不断提高群众对基础公共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有力保障城市公共安全。
一是精准匹配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资源。针对公共服务的供需不平衡、不均等,缺乏多元参与、有效监督等现实问题,徐汇区以公共服务覆盖全民为目标,按照服务型社会的要求和“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理念对政府角色进行再设计,建设“以人为本”、处处为公众需求着想的政府。一方面充分调动社会主体的多元有效参与,形成供给的合力,逐步增加服务供给;另一方面,对公共服务需求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分类,并以此为目标,在综合使用各种手段,尤其是智能化的手段对现有公共服务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精简、整合、优化、细化、人性化,使供给和需求能够精准匹配,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利用和公民满意度的双提升。
二是通过制度创新,保障平安徐汇。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顺畅运行的根本,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底线。徐汇区在医患矛盾化解、食品安全管理、平安社区等城市公共安全领域探索出了一些精细化治理的路子。针对辖区内医患纠纷数量逐年递增和表现形式复杂多样的特点,探索出具有人性关怀的人民调解机制,在保证患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秩序,创新专兼结合、梯度调节等模式,建立医患互信,从根本上将医患纠纷化解在个体纠纷处理过程中。出台食品安全相关条例或办法,通过制度建设落实主体责任,吸纳社会力量,精确执法对象,优化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效率,解决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顽症。创建“平安橙”志愿服务机制,通过政社结合、专兼结合等形式,更加细化社区治安防控网络工作,合理控制社会风险。
(三)精确引导、细化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徐汇区坚持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强化社会协同,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促进“三社联动”,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活力。
一是持续深化社区共治机制。社区共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在社区共治中,党建是一种柔绵浸润却又坚实有力的治理力量,徐汇区利用党建组织打通政府科层结构,链接全社会资源,助力城市精细治理。社区共治中不应忽视居委会、业委会、社会团体等主体的主要作用,徐汇区探索形成了“业委会沙龙+物业服务联盟”模式、“无缝隙治理”模式等典型实践。针对区域的资源差异、需求差异、问题差异,徐汇区通过联动、跨界、合作等方式,一方面充分调动和挖掘社区各方资源和力量,大大提升了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治理中不同的问题和需求,有的放矢、更加精准地推进城市治理。
二是推动搭建自治协商平台。居民自治是城市基层治理中的重要环节。徐汇区在社区自治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在社区环境改善、居民需求识别、基层公共服务提供、信息沟通交流等方面形成了一批精细化治理的典型实践案例。连续举办两届徐汇区社会建设创新项目培育活动,重点跟踪培育53个自治共治项目,先后涌现了湖南街道“弄管会”、凌云街道“绿主妇”等上海市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形成了斜土“亲邻驿站”、长桥“云上瀛台”等一批居民区自治和多元参与社会治理的品牌项目,在基层树立了良好的品牌示范效应,社会治理创新成效逐步显现。
徐汇区的精细化治理实践是根植于城市治理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出的“徐汇方案”。在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讲话精神的过程中,有必要梳理出一批徐汇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优秀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典型经验与特征,以期形成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本书将按照徐汇区精细化治理实践的三大特征,系统呈现“徐汇精细化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