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治理的徐汇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天平“风貌百弄”:延续城区历史文脉

一、背景·缘起

2016年以来,徐汇区天平街道深入贯彻时任市委书记韩正关于“必须下决心采取最严格的措施,去保护好、延续好这座城市文脉和记忆”的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以开展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为契机,持续改善小区环境面貌。在工作中,街道依托天平辖区特有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根据部分小区居住人群、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的不同,各自确定一个规划主题,结合“拆”“建”“管”“治”实施景观建设、人文氛围营造和内涵提升项目,因地制宜地打造“风貌百弄”。

二、举措·机制

“风貌百弄”的规划主题虽各有侧重,但并非彼此割裂,其在内涵上具有整体性与一致性,互相连接、互相映射,综合体现出“传承保护历史文脉”和“三增”(增加公共空间、绿化面积和文化功能)的规模效应,实现硬治理和软治理水平的同步提升。

(一)从基础入手,改善小区环境硬件设施

在前期的小区综合治理中,街道通过座谈、走访、听证等途径,深入细致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汇总各小区的短板问题和居民诉求后,形成了“一小区一方案”。结合各小区的实际情况,着力开展房屋基础设施、环境配套设施和安全保障设备等硬件建设,包括拆除违法搭建,修补粉刷外墙面、楼道和小区围墙,改造垃圾库房,翻建非机动车停车棚,修剪苗木和花坛补绿等。在硬件建设过程中,街道加强工程质量与施工进度管理,并听取居民的合理化建议,对局部施工内容进行微调,增强配套设施的便利性与实用性,提升小区整体环境的清洁度和美观度,最大限度地发挥硬件设施的功能效应,既能让人“眼前一亮”,又能让实际居住者对环境改善有切身感受,提升“风貌百弄”的宜居水平。

(二)从文化入手,建设“风貌百弄”系列文化景观墙

天平街道位于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拥有各类优秀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214处,大小弄堂216条,保留了大量极富上海特色的空间文化元素和时代变迁的生活痕迹。不少弄堂、小区有着独特的资源和特色,实存样本丰富,风貌文化维度宽广。街道以此为源泉,搜集与居民小区相关的老马路、老弄堂、传奇人物、名宅典故等信息,充分挖掘人文历史渊源,通过建设“风貌百弄”系列文化景观墙予以展示。

安亭路43号小区风貌百弄文化景观墙

懿园小区风貌百弄景观文化墙

例如,安亭路43号小区因周边曾有文学家夏衍、翻译家草婴、学者顾毓琇、画家李慕白、科学家张钟俊等名人居住,故建设为“名人故居文化弄堂”,版面主题为“文墨飘香”,展示上述名人事迹及小区发展历程;岳阳路170弄小区紧邻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故在这里建设“京昆艺术文化弄堂”,版面主题为“中国的腔调”,展示京剧、昆曲的发展历程及相关表演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建国西路506弄懿园小区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有着西班牙风格和英国乡村风格的新式里弄住宅,在这里建设“历史建筑群落文化弄堂”,版面主题为“颐居风貌”,讲述建筑艺术之美;建国西路581弄小区曾有著名生物学家曹天钦、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夫妇等多位中科院院士在这里居住,故在此建设“院士风采文化弄堂”,版面主题为“国之栋梁”,展示院士们的人生历程,凸显科技人文理念。通过特有的文化景观引导,展现了各小区的文化底蕴与“颐居”气质,推动历史空间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进而产生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规模效应。

建国西路581弄小区风貌百弄文化景观墙

(三)从联建入手,推动形成居民区“小联勤”和“微治理”机制

在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推进中,各居民区都建立了第四级小区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平台,在居民区党总支的带领下,把这个平台作为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的有力抓手,推动形成居委干部、社区民警、城管队员、房管所管理员、物业经理、居民志愿者、区域单位代表等多元参与的“小联勤”机制,通过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和及时处置,以自治方式解决小区管理问题,有力地夯实了小区“微治理”架构。安亭路43号小区居民曾多次反映,该小区沿街面车间的4家无证照经营商户存在扰民情况。街道和居民区依托小联勤机制,协调市场监管、城管执法部门多次上门约谈,送达违法行为告知书和整改通知书,要求其限期整改,形成有力震慑;居委会和物业公司也通过自治渠道,多次上门进行劝导。经过努力,这4家违法商户彻底关闭,恢复了房屋的居住属性,困扰周边居民多年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有力地推动了“风貌百弄”建设。

(四)从管理入手,引入第三方力量深化“风貌百弄”治理

针对部分小区缺少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管理服务水平存在明显短板的情况,街道于2015年扶持成立了第三方社会组织“惠平物业服务指导中心”,并委托其管理天平弄管协会,协会下现有“弄管会”39个。街道特别注意发挥惠平中心及其管理的“弄管会”的作用,由其协助开展业委会、“弄管会”和物业管理服务的相关工作。

例如,岳阳路170弄小区属多种性质房屋混合的小区,有部队产房屋、售后公房和商品房。原先部队产房屋和公共区域均存在“失管”现象,环境不佳。街道推动惠平中心与建岳居民区党总支在该小区牵头成立“弄管会”,部队产房、售后房、商品房的居民都加入进来,从规范设置停车位、合理收取停车费入手,获得了聘请门卫和保洁人员的资金,且还略有盈余。在弄管协会的指导下,“弄管会”制定了管理办法并常态化运作下去,实现了保安、保洁一体化。又如,建国西路506弄小区曾因物业管理等问题引发矛盾,街道同样是推动惠平中心牵头,通过楼组长会议、党员会议、走访听取诉求等形式,多方征询居民意见,建立小区自治管理制度。在居民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小区内重新划设停车线,目前停放的43辆车全部收缴停车费,并将这笔费用用于购买保安、保洁服务,基本改善了以前管理较为混乱的局面,受到居民的肯定,为“风貌百弄”建设和今后的长效管理提供了保障。

三、创新·成效

第一,从硬件建设效果上看,“风貌百弄”展示的系列文化景观,以“天平百弄”为叙事线索,以周边文化艺术地标为辐射带动对象,通过“风貌之窗”展板的贴近宣传,借时空视角的放大与引导,更为丰富地展现出辖区特有的文化底蕴和社会风采,以及新时代背景下辖区的“颐居”气质,增强居民群众的家园自信和自豪感,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维护小区环境的主人翁意识,营造和睦向上的社区气象,最终实现小区环境、居民素质、人文氛围的“三提升”。

第二,从软件治理效果上看,街道通过完善党建联建、引入第三方力量等行之有效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对物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需求,推动小区自治管理进入良性循环,各项事务井井有条,为创新社会治理、培育社会组织提供了新的实践探索。同时,街道也在逐步推广这些做法,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下共治自治的平台优势,充分吸纳和运用区域单位等各方资源力量,特别是注重推动小区当前存在的难题成为党建联建的关注焦点与核心议题,探索与区域单位共建、共赢、共享的项目和机制,化解矛盾问题,巩固治理成效。

第三,从更远的意义上说,随着硬件环境的不断提升和小区治理、居民自治、社区共治等工作的不断深化,今后街道将进一步推行“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风貌区保护建设联动机制,将“小区”的概念扩大到“空间”,在“风貌百弄”的基础上建设“文化专题景观道”“慢生活历史文化街区”等更具规模的空间,并鼓励和谋求契合风貌区定位的业态与传承历史文脉联动发展,让风貌区的历史空间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

四、启示·展望

一是在治理中要聚焦硬件设施提升与人文氛围营造。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群众的诉求,街道在硬件建设项目中侧重安排了基础配套设施和安全设施;并根据各小区的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围绕“历史建筑、文化名人、社会精英”等确定主题,打造“风貌百弄”。这些举措增强了居民的家园自豪感,激发了居民参与治理的主人翁意识,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予以坚持,才能有效实现预期的治理目的。

二是在治理中要聚焦“三驾马车”作用的发挥。街道全盘统筹,注重完善党建联建和第四级联席会议平台,完善“小联勤”和“微治理”架构,完善业委会和“弄管会”建设。今后的工作中也要继续予以坚持,确保小区治理有机制、有活力、有成效,确保社区共治和居民区自治有平台、有载体、有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