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精图治:打造迈向全球城市的卓越水岸
一、背景·缘起
徐汇滨江地区位于黄浦江核心区南延伸段,土地面积9.4平方公里,岸线长度约11.4公里,是上海市中心城区内唯一可大规模成片开发的滨水区域。这里曾是上海重要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和工业生产基地,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环境面貌亟待改善。
2007年,徐汇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市浦江办签订《共同推进黄浦江沿岸徐汇区段综合开发合作备忘录》,明确市区联手、以区为主的建设机制以及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开发原则,以土地收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环境建设为切入点,正式开展滨江区域功能结构的转换与地区活力的复兴,推动城市“棕地”开发的有力实践。
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先导实施部分,配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建成面积约30公顷,改造亲水岸线3.6公里,对区域内历史遗存的保护利用卓有成效,延续了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利用的同时,创造适宜多元活动的滨水空间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突出海派文化特色,推动黄浦江岸线从生产性功能向生活性功能的转型,获得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高度评价。仅2014年,接待交流考察团队600余批次,1万余人。
作为上海市“十二五”六大重点功能区之一,徐汇滨江突出历史、文化、生态的有机融合,坚持先沿江后腹地、先环境后开发的实施策略,创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二、举措·机制
项目由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出资成立开发公司实施。通过20余项专题、专项研究,召开研讨会、评审会100余次,专家反馈意见近200份,确定了区域整体功能定位和整体规划布局,规划公共绿地200公顷,占区域总面积的21%,占可开发用地的近40%,主要集中在11.4公里沿江区域,通过楔形绿带向腹地渗透。2008年,开放空间专项规划批复,为项目实施提供政策保障,同步做好城市设计导则、区域竖向规划、管线综合规划、岸线利用规划等系统性规划工作,共同支撑区域开发。
(一)注重肌理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滨江公共空间景观图
徐汇滨江拥有众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优秀工业遗存,让这些记载时代记忆的优秀工业遗存在后工业时代中获得重生,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可谓是一种新的探索。项目开发伊始,委托同济大学开展工业历史遗存普查,针对建、构筑物制定“拆、留、改、迁”分类保护保留措施,将工业记忆的典型代表纳入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土地收储精细化,原样保留码头4万平方米,保留历史建、构筑物33处,系缆桩近100个,铁轨2.5千米,枕木1200根,石材1800平方米,吊车4台,为滨江开放空间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载体资源,延续城市脉络。
(二)坚持一流规划,打造国际级滨水空间
借鉴德国汉堡港、英国伦敦南岸等“棕地”复兴成功经验,开展国际设计方案征集,优选英国PDR公司“上海CORNICHE”方案理念,分级设置防汛墙,抬高路面,标高打造可以驱车看江景的景观大道,规划贯穿南北的有轨电车、景观步道、休闲自行车道、亲水平台,促进水、绿、城融为一体。建成区以保留铁轨打造谷地花溪、码头改建亲水平台构成主要故事线索,融合南浦站站台、塔吊广场、海事塔、油罐艺术公园等突出保留元素的景观节点,并通过保留轨道道岔、信号灯、蒸汽火车、场地原址石材的再利用、煤炭传送带改造的高架步道、沿岸系缆桩美化等细节强化主题,节点周边形成适宜市民活动的各类广场。
(三)实践低影响开发,注重生态环境修复
西岸滨水空间
美国EDSA景观公司担纲设计的开放空间景观环境秉持可持续开发理念,实践低影响开发。通过土壤检测采用局部换填、隔离控制、植物净化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棕地”利用;通过微地形塑造,实现项目土方平衡;采用透水路面、雨水花园、细分排水区等手段打造海绵城市;通过疏林草地的种植搭配,增加乔木数量,提高区域二氧化碳吸收能力;运用风能发电等技术提供场地照明,减少碳排放,倡导绿色、可持续开发建设理念。
(四)坚持成片综合开发,构建完整建设机制
开放空间建设作为成片综合开发先导项目,通过动迁单位整体收储,开放空间先行腾让、先行实施,各项建设、运营成本在区域综合开发中予以平衡,保障了载体资源和资金来源,既减轻财政负担,又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径。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好各环节的公众参与工作,公示反馈意见,调整设计方案以符合使用需求,根据游客意见和市民信访,优化设计、改造近20项工程。
三、创新·成效
(一)工厂变公园,建成户外活动圣地
徐汇滨江已成为上海市区最受欢迎的休闲活动圣地之一,建成活动场地10余处,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节假日游客数量达到3万人次/天。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龙华庙会、体现时尚元素的DAFF创意集市、倡导健康生活理念的摩根大通企业竞跑、上海马拉松等活动每年固定在此举行。群众自发组建的健身、舞蹈、跑步、攀岩、滑板等各类社团活动集聚,更成为宣传新海派文化的代言地,影视、广告、婚纱拍摄络绎不绝,多元文化交融构成了和谐温馨的生活画面。
(二)废墟变艺术,打造精品文化高地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优美的沿江开放景观,吸引了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叁美术馆、香格纳画廊、例外、大舍等一批艺术及设计机构,通过“活化”老厂房,落户徐汇滨江。通过选址码头废弃地改建公共绿地、原上海水泥厂旧址利用、改造上飞厂车间,成功打造上海西岸音乐节、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和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三大系列品牌活动。徐汇滨江热点不断,以文化魅力激发地区活力,每年举办西岸文化艺术季、西岸音乐节等活动,全新推出“春夏”“秋冬”文化艺术季。未来,徐汇滨江还将继续发挥文化对地区发展的触媒带动作用,坚持以国际化的文化视野丰富西岸文化活动类型,丰富西岸地区文化载体内涵,全力提升“西岸”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进一步挖掘本土文化价值,丰富公共空间文化艺术内涵,塑造融合历史底蕴和创意时尚的现代化滨水魅力岸区,全面提升徐汇区滨江地区文化软实力,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中的崭新文化地标。
废墟变艺术
上海西岸音乐节场景
(三)旧区变新城,塑造24小时活力城区
以黄浦江边工业遗址为载体,以历史遗存利用和文化打造为核心,以突出环境品质的组团式开发为手段,有效带动腹地商务区整体开发,打造24小时活力城区,创造宜业宜居开发的新模式。以原上海水泥厂为核心功能区,上海梦中心将打造国际级动画影视娱乐体验中心,并集聚一批知名文化传媒企业打造西岸传媒港。将原龙华机场跑道改造为跑道公园,打造中心城区最优美的林荫大道,构建商务区南北轴线。以铁路南浦站肌理和保留十线仓库打造林荫步道,创造商务区内部功能复合的公共活动空间。上述项目都将在3~5年内建成。在浦江两岸开发面临功能趋同、产业趋同、形态趋同的激烈竞争环境下,徐汇滨江充分依托自身资源,打造汇集文化传媒、创新金融、综合商贸、航空服务于一体的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效推动城市区域更新。
四、启示·展望
一是注重历史的原真性保护,作为人居环境的独特资源。尊重历史脉络和场地印记,在环境建设中保留原样、保护特色要素,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续写场地历史。
二是注重高品质规划建设管理,建立人居环境建设的技术路径。邀请国际一流团队规划方案,同时力邀国内大型专业设计院进行配合,建设过程精细化施工,开放运营精细化管理,呈现高品质沿江公共环境。
三是注重区域成片综合开发,提供人居环境建设的资金保障。通过整体收储、整体开发、资金整体平衡,探索实施建设机制,促进了环境、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
四是注重环境建设和功能开发联动,体现人居环境提升的价值所在。以公共开放空间为先导,带动腹地组团整体开发,体现特色区域对特色产业的积聚和推动作用。
五是注重艺术人文内涵塑造,形成人居环境的突出亮点。活化工业历史遗存,赋予其新的艺术人文内涵,使得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亮点突出,提升黄浦江西岸整体形象,无疑成为滨水新城区开发的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