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四个全面”的崭新内涵及其内在逻辑(1)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构成了内涵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有机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要充分把握每一个“全面”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又要把握“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握其哲学意蕴。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到新的阶段。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我们党是一个坚持科学理论武装、先进性特征鲜明的党,是一个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一个经受得住各种风险考验、不断成熟自信的党,始终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

关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系统阐述了新发展理念: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要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2.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思想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准确把握世情的“变与不变”。习近平同志深入分析当代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提出“五个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更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更要看到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要看到亚太地区总体繁荣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当前,尽管国际格局复杂多变,但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抵制,支撑世界多极化的力量不断壮大;尽管世界经济调整艰难曲折,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越来越强;尽管国际矛盾和斗争非常尖锐,但和平的力量不断增长,中国始终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尽管地区性冲突此起彼伏,但世界各国人民追求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愿望越发强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基本国情的“变与不变”,对当代中国国情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既多次强调这“三个没有变”,又深刻揭示发展新阶段的新特点新变化。首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治国理政始终要以基本国情为基础,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其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但也要看到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之前和初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很多领域出现了短缺现象;当前,供求矛盾总体上已经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和供不适求,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有效供给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压力很大,因此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大锅饭”分配方式和效率低下问题,我们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当前,针对城乡、区域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问题,我们更加强调消除贫困、走共同富裕道路。第三,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逐步增大,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不断增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深刻把握党情“变与不变”的基础上,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党带领人民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但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不能变,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的性质不能变。这就要求全体党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3.世界观与方法论紧密结合的思想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就要深入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要认识规律,就要牢牢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牢牢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要认识发展规律、改革规律、依法治国规律、从严治党规律。谈到推动发展,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新发展理念;谈到深化改革,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谈到依法治国,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谈到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同志强调,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供重要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阶段,正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崭新内涵和内在逻辑关系[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简称“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治国理政方略的进一步完善,是接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针。我们要充分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崭新内涵,正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四个全面”为行动指针,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中作出我们的重要贡献。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崭新内涵

“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如果把它单列出来,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只要我们把握了这些提法的前后变化,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所作的新论述,并且把“四个全面”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提出来的,就能清楚地看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己经有了崭新的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这个概念,是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把它与“翻两番”“中国式现代化”等概念一起提出来的。后来,“小康”成了我们党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前两步的目标。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对“小康”的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拓展。从“总体小康”目标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到21世纪初开始建设“全面小康”。从十六大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四个方面内容,到十七大增加了建设生态文明新的内容。从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新常态阶段习近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论述。美好的蓝图越来越清晰,中国共产党要实现的“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一步步地接近。

根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关于全面小康的论述,今天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

习近平还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很接地气的话语,把再过几年我国就要实现的全面小康具体化。“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从而赋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新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后,30多年来,改革开放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改革是我们党、国家和人民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习近平用言简意赅的两个“关键一招”加以概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最强音,那么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鲜明的特征。

翻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在18个专题中论述篇幅最多、分量最重的是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强调了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改革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辙。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论述了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有序、协调地推进改革,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落到实处。习近平关于改革的系列论述,给全面深化改革增添了新内容。

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2014年,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这一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共出台370项改革举措,完成了108项改革任务,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效果之显,前所未有。十八大以来迄今,全面深化改革步入一个新高度,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