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Ⅰ.精修勤练的原理

精修勤练借助两种认知原理来促进学习、提升水平:①组块化组块(chunk):由多个刺激联合而成较大的信息单位。, ②知识重组。

组块化

图D.2 把零散数字组成组块从而减少需要记忆的组块的数量

顾名思义,组块化就是把零散的小块信息组合成大块的信息单元(请参考章节E)。假设你要记住心仪女孩的11位手机号码(上图中的第一段数字),在这个关键时刻不掉链子还是有难度的,因为人们的工作记忆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临时储存和操作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过程。可从外界接受或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并对此进行操作。空间有限。一般情况下,人能同时记住并处理的信息大约是7条。但是通过组块化把零散的信息逐渐聚合在一起,在保证要记住的信息块数量不超过7条的情况下,人们同时处理的信息总量就可以更多。

组块化通常会经历两个阶段:流程化和自动化。在流程化的阶段,人们借助语言控制和外显记忆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对过去经验有意识的记忆过程。与之相对的是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对过去经验无意识的记忆过程。(例如,上一次去驾校学习驾车练习过起步换挡的回忆是外显记忆,而通过数次学车经历而学会了起步换挡的驾车技巧,则是内隐记忆。)来逐步执行任务。举个例子,在学习开手动挡车的时候,刚开始你可能还要将一系列操作步骤大声说出来或是在脑海中默念出来,引导自己手脚配合的动作:“右脚松开油门,同时左脚快速踩离合,右手把挡位从1挡摘到空挡,再挂入2挡,左脚再慢慢松开离合,同时右脚缓缓踩下油门。” 随着反复操练整套动作,最终不再需要刻意思考,更不用借助语言来指导了,“油离配合”的几个子步骤已经浑然一体,形成组块。在自动化的阶段,组块关联起来形成一个相继自动触发的序列。老司机只需想到“换挡”,就能不假思索地完成一系列动作了。

有趣的是,流程一旦被自动化,当初的一个个具体步骤就很难再还原了。比如在键盘上噼里啪啦敲字敲到要飞起来的时候,已经很难还原当年吭哧吭哧找字母的时光了。这就是为何我们平时总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做到的,反正就是做到了”。因此,专家虽然才艺过人,但却不见得擅长解构并解释他们擅长事物中的原理。专家并不代表善于教别人,也许这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何大学里有些课程听上去特别晦涩难懂。

组块化的原理同样适用于理论概念。对于一位心理学家来说,“被试内交叉对照设计”这个术语简洁地概括了这种设计方式中关于实验条件和经验假设的诸多细节,而新手则需要费好大工夫才能理解这种实验设计的逻辑。这是因为对专家来说,含义丰富的概念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的。

图D.3 展示了两道物理题。初学者会把两个情况归为不同类别,然而专家却对它们一视同仁,因为都涉及了能量守恒(Chi, Feltovich & Glaser,1981)

知识重组

随着人们在一个领域不断精进,新问题也会不断出现。这便需要我们重新组合知识来应对新挑战。举个例子,请看图D.3的两幅图(请放心,不用真去解题),直观上看它们分别是与弹簧和斜面有关的问题。然而专业的物理学家却另具视角:这两种情形分明是一回事,因为它们都涉及了能量守恒的问题(Chi, Feltovich & Glaser,1981)。由于能量守恒是物理学中的核心原理之一,因此专家们会根据这一原理对世间万物重新归类。

随着时间的积累,精修勤练会改变人们的知识结构,从而更专业地应对常见任务。比如在一项研究中(Loftus & Loftus,1974),实验志愿者会得到两条提示:①他与心理学的分支精神分析学有关,②他的名字以“F”开头。志愿者以不同顺序听到上述两条提示后,要迅速说出符合条件的心理学家(答案是弗洛伊德,Freud)。对于刚涉猎心理学的初学者来说,先听到名字的提示能比先听到分支学科更快地想到答案。而对于教授来说正好相反,分支学科的提示更为有效。这是因为初学者的记忆中,著名心理学家的名字是根据字母顺序整理的,而教授们则根据学科对他们进行了重新分类,所以分支学科能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调取记忆(见图D.4)。

精修勤练的过程中,那些特别重要的、困难的任务可以被人们从整件事的执行流程中抽离出来,进行单独训练。这就为组块化和知识重组提供了更多的练习时间与认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