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你在为谁读书:重新认识你自己(1)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你的阅读动机是什么】
一本书就是一种人生,读书就是认识你自己。读对书,你就是精英。书,可以驱散长夜漫漫的孤独,可以让人在灰暗的岁月里,保存对未来的希望和理想的憧憬。书,可以让人远离封闭和黑暗,展现无尽的辽阔和光明。书,也可以让年轻、躁动不安的心,得到暂时的宁静和平和,让处于困惑和迷茫中的年轻人,感受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读书,使人了解世界的浩瀚辽阔,也能使人更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读书,还能激发追寻真理、实现理想的欲望和激情。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踢易拉罐玩,声响很大。弄得老人休息不好。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0美分,对他们说:“感谢你们在这里玩,给我带来了欢乐。”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继续踢易拉罐。老人再次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0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起来:“才5美分,你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很快散了。
后来,那些孩子再也没来。
这个故事在问:你在为谁而“玩”?那么你究竟是在为啥而学,你清楚吗?
一个人是否积极去学习,为什么去学习,乐意学什么,学得怎么样,都跟动机有直接的关系。而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手段。
动机是每个人不断进步的第一推动力。有了强烈的动机,无论什么样的条件,你都能集中注意力,尽力学好。动机和学习是辩证的关系,动机和阅读也是辩证的关系。
阅读能产生动机,动机又能推动阅读,二者相互关联。当你缺乏阅读的动机时,就会对阅读产生厌烦情绪,认为阅读是一件又苦又累的事;而如果你怀着明确的动机去阅读,就会把阅读看作是一件愉快的事,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
我们知道,无论做任何事,感兴趣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感到读书枯燥无味,或者感到读书是一件要用意志去克制的事情,那么,应该问一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读书的动机是什么?动机强烈吗?
只要躬身自问,我们就会发现,阅读常常是有动机的,但各种动机在性质上有所不同。
例如,有的书之所以要认真阅读,是因为“要考试”,它们是升学、考证“不得不读”的书;有的书,是因为工作中遇到了难题而努力去读的;有的书,是因为前辈学者说过“这是一本治学者必读的书”;还有的书,完全是因为它吸引了自己,唤起了探求人生真谛的热情……如果把自己的各种动机开列出来,我们一定会突然发现妨碍自己提高阅读效果的症结所在。
阅读动机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的动机”,也就是说,读者是在外在压力下产生阅读某本书的愿望的。如为考试、为竞赛、为逃避指责而去读书,多半属于这种情况。外在的动机常常可以使人迫切地需要读书。另一类是“内在的动机”,是指读者在没有明显的压力的情况下,由于自己的追求、审美趣味、求知欲而产生的阅读动机,读者所感受到的是内在的压力,自己给自己的压力。
阅读的主体是个人,是人的眼、脑、嘴、手的有机配合的独立活动,一切社会性的动机、外在动机要在阅读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必须要转化为读者个人的动机,外在的需要要转化为读者自己的需要。
深层的阅读动机是由世界观、学习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知识水平所决定的。一时的阅读只需一时的动机就行,消遣性的阅读只需一般的动机就行,而作为开创性的艰苦的阅读,长期坚持不懈的阅读,则非有远大的动机不可。外界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也就是说,对人类的前途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一般表现为“发自内心深处”的阅读欲。思想家们如果有一天身边没有书可读,就会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寂寞感和空虚感。只有这样的阅读欲才能使读书成为乐事。这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对于读书欲弱的人来说,读物的难度会造成阅读兴趣的消失;但对于读书欲特别强的人来说,只要对胃口,读物越难,读起来越有味道。这种动机是深层的,阅读者自己也不是常常能意识到的。
除了读者的人生目标对于这种深层阅读动机的强烈制约之外,从阅读本身的角度看,这种深层阅读动机取决于哪些因素呢?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
读者的思维素质和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包括文字符号的感受能力,以及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较高的人,在阅读时花在理解文字符号上的心力较小,阅读的障碍较小。语言能力高,实际上是思维敏捷,因而在阅读一开始就迅速接受文字符号的刺激,产生出一种阅读的心境,激起阅读欲。即使拿到一本开始不太感兴趣的书,但开卷读了一小段,也会因为语言能力强,获得一种阅读的内驱力,而产生继续读下去的愿望。所以,一定要扎扎实实提高自己的思维素质和语言能力。
阅读习惯和经验。阅读习惯使读者迅速完成从其他活动转入阅读活动的过程,阅读是一种思考。因此在阅读开始时,心理往往不适应,发生“读不进去”的现象。没有阅读习惯的人这种心理不适应的阶段延续较长。对于阅读成习惯的人,心理转变较快,一拿起书,眼、脑、心都进入“临战”状态,稍读几行就能很快品出味来。阅读经验也起同样的作用。读过很多书的人,能很快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调节到阅读中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习惯和经验与该行为的内驱力有关。要激发深层的阅读动机,必须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读者的“自我意识”。在阅读中,读者有什么样的自我意识,就会得到什么样的阅读效果。以“博学家”“学者”自居的阅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的内驱力,与以“随便读读”自居的阅读者是不同的。这个对阅读效果影响很大的问题,十分隐蔽地伴随在阅读心理的过程中,一般不为我们所察觉。有些大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心理上就过早地产生专攻某一学科的意识,结果很快失去了阅读其他必读之书的动机,形成片面的知识结构。还有的人认定自己是“不善阅读的人”,有了这样的阅读意识,就把自己束缚起来了。
读得少、读得慢、读得不好,反而认为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严重妨碍了多读、快读的阅读动机的发挥。在阅读中,应该抱“无所不知”“没有什么书是我读不懂的”态度,便会大大激发博览群书的阅读动机。
只有充分了解了自己读书的动机,才会有的放矢,明确阅读的目的,把书读精、读透,直至消化吸收。
【阅读就要一丝不苟】
人们常说良师益友,当你读了一本促进你人生飞跃的书籍,那么你就结交到一位真正的良师益友了。这个世上没有哪个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每个人的微小进步都是踩在前人智慧的肩膀上前行。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当你翻过扉页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你与这位益友机缘不浅。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你的阅读,一丝不苟,“读”有所成。
这是两则真实的故事。
1962年,美国发射了一艘飞往金星的“航行者一号”太空飞船。根据预测,飞船起飞44分钟以后,9800个太阳能装置会自动开始工作;80天后电脑完成对航行的矫正工作;100天以后,飞船就可以环绕金星航行,开始拍照。可是,出人意料的是,飞船起飞不到四分钟,就一头栽进大西洋里。这是什么原因呢?后来经过详细调查,发现当初在把资料输入电脑时,有一个数据前面的负号给漏掉了,这样就使得负数变成了正数,以致影响了整个运算结果,使飞船计划失败。一个小小的负号,竟使得美国航天局白白浪费了一千万美元、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从前,医生常推荐儿童和康复的病人多吃菠菜,据说它里面含有大量的铁质,有养血、补血的功能。可是几年前,前联邦德国化学家劳尔赫在研究化肥对蔬菜的有害作用时,无意中发现,菠菜的实际含铁量并不像书上所讲的那么高,只有所宣传数据的十分之一!劳尔赫感到很诧异,他怀疑是不是他所实验的那种菠菜特殊,于是便进一步对多种菠菜叶子反复进行分析化验,但从未发现哪种菠菜的含铁量比别的蔬菜高很多的情况。于是他探索有关菠菜含铁很高的“神话”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最后发现,原来是90多年前,印刷厂在排版时,把菠菜含铁量的小数点向右错移了一位,从而使这个数据扩大了10倍。
现实中,好多人对学习的准确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人还振振有词地为自己开脱。在我国,各种重大伤亡事故的频发,大都是责任心太差,粗心惹的祸。粗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性格问题,急性子爱粗心;有的是态度问题,不认真就容易粗心;有的是熟练问题,对知识半生不熟最容易粗心;有的是认识问题,没认识到粗心的危害……
解决粗心最根本的办法是养成一丝不苟、认真细致的习惯。
优秀的人从来都把一丝不苟作为一个习惯来要求自己,他们从平时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比如写字就得写整齐。干不好就重来,绝不凑合。做事一丝不苟,不允许自己有任何借口。
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若对知识细节理解不深、记忆不准,常常发生错误,那就会降低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如果你能从重视细节上尝到甜头,就会更加重视细节,自然也就会品尝到更甜蜜、更硕大的胜利果实。
学习应“处处留心”,读书宜“零存整取”。
银行的存款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是“零存整取”。这种方式是为了方便那些每月余钱不多而又想攒钱的用户,通过每月存入一定数额的钱,达到积累资金的目的。读书也应如此。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读书上的“零存整取”是通过“处处留心”来实现的,南北朝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处处留心”并不容易。清朝末年梁启超在谈及积累知识时说过:“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有学问的人,总离不开这条路。”纵观古今中外有识之士,无不“处处留心”以“储宝”“富才”。名相萧何正因为他认真熟读“律、令、图、书”之类的知识,才在刘邦建立汉王朝中大立功勋。
如今科技迅猛发展,没有广博扎实的知识就难以胜任。因此,每一位读书人要善于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吸知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