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学而优则仕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第十三章)

 

(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去读书治学,学习有了余力就去做官。)

 

子夏是孔子学生中的著名人物,姓卜名商,子夏是字,春秋末年卫国人,比孔子小44岁。他在鲁国做过官,但一生主要是治学,以文学著称。孔子死后,他开门收徒讲学,他的学生成为儒家学派中的一派。战国初期,他在魏国的河西讲学终老,今陕西合阳县洽川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仍有“子夏石室”、“文章台”等遗迹。他精通《诗经》、《春秋》、《易》、《礼》,据说现在流传的《诗经》是经他传下来的,《诗序》之中也有他当年讲解《诗经》的记录。近年轰动一时的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不少学者认为是子夏所作,至少其中有他讲《诗》的记录。

“仕”是做官;“优”是宽裕、余裕的意思;“学”指读书学习和研究学问(治学)。传统注疏如《论语注疏》、《邢昺正义》、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都注“优”为“有余力”。这句话有两个分句,上一个分句指做官的人说的,处理政务之外还有时间和精力,就还要读书学习或研究学问;下一个分句指治学的人说的,治学达到精当的程度可以去做官。《论语今解》的解释比较深入:“仕而优则学,用学理考验政绩之得失,以增益其实际智慧。学而优则仕,用行动考验学理之价值,以正确其见解。合经验与学理而一之。”也可以说:仕而后学,可以其新知增益工作能力;学而后仕,可以其所得切合实际地学以致用。全句的中心是劝人学习,以学理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学理。

不知什么时候,这句话被删去前一个分句,只剩下“学而优则仕”五个字,把“优”字解释为“优良”“优劣”的“优”。把这半句话译为“书读好了便能做官”。在“五四”以后,尤其在所谓的“文化大革命”中,万炮齐轰,猛批孔子的“读书做官”论,说孔子提倡为做官而读书,读书为了做官,是替奴隶主、封建主当爪牙来压迫人民,因此孔子罪大恶极。

这是造反派给孔子制造的一件冤案:第一,“学而优则仕”这半句话根本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子夏说的,张冠李戴;第二,这只是子夏的半句话,而且原来也不是被批判的那个意思,子夏的原意也被曲解了。

制造“读书做官”的人确实是有的,但不是孔子,也不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读书做官”论的始作俑者也不是现代人,而是明清两代的封建统治者。他们设计了一个大骗局,大力推行八股文科举考试制度,从四书五经中抽出一句话作试题,按规定的八股程式作文,通过府试、省试、会试层层考试,考中了进士,便授以官职。从儿童启蒙就灌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什么读书呢?“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皇帝在那里公开收买读书人:“十年寒窗苦用心,金榜题名天下闻。”只要考中了,别说选中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就是中了一般的进士,起码也是个县太爷,一县人民的“父母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金钱美女、宅第田产、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什么都有了。这是封建皇帝铺下的“读书做官”之路。在这条路上,一个个读死书、死读书,死记硬背死教条,苦思冥想作言不由衷的八股文,只为了应试,考中的去做感恩戴德的奴才,在那条应试的路上挤呀挤。大多数是从少年考白了头发,一次次名落孙山。考中的,便做贪官污吏;考不中的,便成了“孔乙己”。这样的“读书做官”论,我们当然坚持反对,但它与孔子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