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哭的行为:一种表达孩子意愿的特殊语言

每个孩子都喜欢哭,而哭的行为是孩子某些问题外在的表现,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情感”在活动。只有找准根源,对症下药,才能解决孩子哭闹的问题,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1.爱哭——是每个孩子最常用的武器

浩浩本来是个很乖巧的小男孩,成天乐呵呵的,人见人爱。最近一段时间,浩浩突然变得特别爱哭,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大哭大闹,让家里人很是无奈。他想买一件新玩具,爸爸妈妈觉得家里玩具已经很多了,没有必要再买,他就大哭大闹,没完没了;爸爸妈妈害怕第二天上学迟到,晚上不让他把动画片看完,他也哭个不停;有的时候自己不小心摔倒,本来没多大点事情,也哭个不停。

父母看到孩子伤心,心不由自主地软下来。最近几天,浩浩的哭泣愈演愈烈,连他自己做错了事也哭个不停。为什么浩浩会突然变得爱哭了呢?有一次浩浩同妈妈一起逛街时,看到了一个很炫酷的变形金刚,可是妈妈不同意买。于是,浩浩当街大哭,响亮的哭声随即引起许多过路人驻足观望和议论。妈妈窘极了,只好匆匆买下了玩具就往家里赶。从这以后,浩浩就尝到了哭的甜头。

后来,只要浩浩一哭,妈妈就招架不住,进而就会满足他的各种要求。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浩浩掌握了“眼泪”这个对付父母的好武器。以后,只要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时,就会大哭大闹。

其实,大多数时候,对孩子而言,这种哭泣并非表明他们真正受到了伤害,而是想通过“掉眼泪”博得父母的关注。通过哭,他们可以引起父母的关怀和注意,可以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还可以逃避许多惩罚。

从一定程度上说,真正造成孩子把“哭泣”当武器的是父母。当孩子第一次因无法得到满足而哭泣时,比如想得到某个玩具、逃避某种惩罚,让父母带自己去公园玩耍时,如果父母由于孩子的哭泣而允诺他们的要求,这就等于间接地告知孩子,只要哭泣就一定能使愿望实现。结果间接地鼓励了孩子的哭泣行为,使他们认为可以用哭泣作为武器来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样,久而久之,哭泣就成为了孩子的“法宝”,哭泣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东西。

要使孩子改掉爱哭的坏毛病,父母就不应被孩子的哭泣迷惑和软化。家长要善于识破孩子的小聪明,更不要因孩子的眼泪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因为这样做不但会给孩子造成父母言而无信、出尔反尔的印象,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时也使孩子的哭泣得到了“回报”,间接鼓励了他们的哭泣行为。父母要记住,坚持原来的决定,就是一种治疗孩子把“哭泣”当武器的行为最有效的手段。

此外,当孩子因无法得到满足而哭泣时,父母不需要去安慰他们、劝阻他们,而是要有意识地忽略他们、冷淡他们,让孩子知道,眼泪并不能解决问题,眼泪改变不了什么。或者,当时就直接向孩子明确指出,哭泣是没有作用的,让孩子主动放弃“哭泣”这一武器。这样几次之后,当孩子发现哭泣的确不能让父母关注自己,眼泪的确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不再用眼泪做武器了。

当孩子自己为了得到某样东西或者犯了什么错误而用哭来威胁家长的时候,爸爸妈妈不能立刻向孩子妥协,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有意识地忽略他们,让他们知道哭并不能解决问题。这样孩子才会变得坚强起来!

父母要有良好而坚定的心态,不要认为拒绝孩子会造成伤害。要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那么面对他最初的不合理要求,父母一定要坚决地说“不”,不能有丝毫心软。有时,合理地退步也是良策。比如孩子想要他人的玩具时,妈妈可以这样说:“这是别人的,你可以用你的玩具与他交换着玩,不过玩完后要还给人家。”

此外,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或后果。如果孩子起床晚了,就只好让他放弃早餐,因为他要为他的行为负责。当然,父母对孩子说“不”之后,要耐心向孩子解释拒绝的理由,让他明白“不行”的道理。拒绝孩子而不给他被拒绝的理由,会让他觉得受了委屈,甚至产生焦虑、恐惧、烦躁不安和悲愤绝望的心理。虽然这种解释孩子不一定听得懂,但是至少能让他明白:父母拒绝他是有理由的。

爱哭是每个孩子常用的武器,而父母是造成孩子将哭当成武器的主要责任人。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拒绝他们的不合理要求,才能让孩子逐渐明白哭是没有用处的,才能够逐渐明白道理,健康成长。

2.哭声抑扬顿挫——孩子在做运动

新生儿是个特殊的个体,还不会说话,所以宝宝会选择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其中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行为。初为人父人母的爸爸妈妈如果不懂得宝宝哭声背后的真正含义,在孩子哭时,就会采取各种方式,比如哄、抱、走动、又哄又唱等来安抚宝宝,但是却无法让孩子安静下来。

宝宝是爱的结晶,父母听到孩子的哭声,内心就莫名的紧张,但若不了解宝宝哭的原因,纵使使出十八般武艺,也没法解决问题。实际上,宝宝在开心的时候也会啼哭,他们选择用这种特殊的语言告诉父母,我很健康。这是孩子一种正常的生理性啼哭,是孩子运动的一种特殊方式。

当婴儿啼哭时,张嘴闭眼,双腿伸屈,或者乱蹬,是一种良好的健身方式,并能起到多重效果:锻炼宝宝的肺活量,增加肺部运动,吸入新鲜的氧气,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加速血液循环,促进体内新陈代谢,进而促进宝宝成长发育;促进神经系统发育,使条件反射逐步形成,增长智力;促进胃和肠道消化和吸收,增进食欲。

如何判断宝宝是生理性啼哭对于父母极为重要。孩子一哭有些父母就又哄又抱,这容易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暗示,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极为严重的依赖心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父母不能对孩子的啼哭背后的原因,则会不利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发育。

一般情况下,如果宝宝的哭声抑扬顿挫,非常响亮,并伴有很强的节奏感;哭而无泪,孩子睡觉、进食都非常好;每次哭的时间都很短,但频率很高。这样的话,父母宝宝远远地看着他就可以了,因为这种情况一般属于生理性啼哭。

必须指出的是,生理性啼哭虽然对宝宝有好处,但是哭久了也对宝宝的身心健康不利。这时,你可以轻轻地抚摸宝宝,对宝宝微笑,把他的两只小手放在腹部轻轻地摇晃两下,或者转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拿一些玩具逗宝宝玩耍,这样宝宝就会慢慢地停止啼哭。

有些家长认为,如果孩子一哭就去抱,就会纵容孩子的任性,孩子爱哭的行为就会受到纵容,所以理所当然认为孩子哭就不应该去管他,当他哭累了自己就停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孩子啼哭时没有得到父母合理的回应,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会得不到满足,反而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3.和妈妈分开时号啕大哭——患有分离焦虑

涛涛的妈妈是一所公立学校的教师,休完产假后就回到教学岗位,把他交给奶奶照看。涛涛从落地开始就是个非常皮实的孩子,从来不哭闹,很乖巧。爸爸妈妈都能够很安心地去工作,一大家子人也非常开心。

但是,最近涛涛却有了很大的转变。只要妈妈一下班回到家,就立马跑到妈妈跟前,搂着妈妈的脖子,脸蛋紧紧地贴着妈妈的脸,生怕妈妈会离开他;吃饭时,也不坐到儿童椅上,非得坐在妈妈的腿上;妈妈洗个碗,涛涛像个膏药似的拽住妈妈的衣服,生怕妈妈走了,妈妈上个厕所也要紧紧跟着;更重要的是,每天妈妈上班的时候都得奶奶从妈妈怀里使劲地抱过来,妈妈才能去上班。

涛涛这样的反应让妈妈也没有办法,工作的时候也经常给奶奶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有一次,妈妈刚进了门,涛涛就立马跑到妈妈跟前抱着妈妈,伤心地哭着,好像受了莫大的委屈似的,妈妈见到自己的宝宝这样,也不免伤心起来。奶奶看到了,也非常心疼,觉得好像亏待了这个小孩子。

涛涛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称为分离焦虑。调查研究发现,宝宝从1岁左右,和妈妈分离时,就会出现分离焦虑现象。伴随着成长,宝宝已经清晰地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而此时的宝宝还处于母婴共生阶段,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一旦妈妈离开,孩子就觉得要和妈妈永远分离了。

一般情况下,孩子出现焦虑的时间是1~6岁,但在1~3岁这段时间会达到高峰。孩子大约在8个月大的时候会对爸爸妈妈有清晰的认知,并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与他人有所不同。当别人问宝宝,爸爸妈妈在哪里时,宝宝可以明确地指向爸爸妈妈所在的地方。

我们有的时候还会发现,当妈妈在宝宝身边时,宝宝也非常欢迎别人抱他,亲他,跟其他亲人甚至陌生人都玩得很开心。但是一旦妈妈不在宝宝身边,他就开始大声哭闹。在宝宝看来,妈妈是把自己扔给了其他人,永远地不要他了。但宝宝并不知道,妈妈只是暂时地离开了。

有了自我意识的宝宝,非常惧怕分离,害怕被亲人抛弃。对他们而言,短暂的分离也是件极为痛苦的事情,他们时刻想得到父母的关注。为了获得更多的爱,他们通过哭声来引起父母的注意,以获得所谓的安全感。孩子在成长阶段出现的分离焦虑是种很正常的现象,但是过度的焦虑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也会给父母带来极大的烦恼。

欢欢的妈妈就很好地解决了宝宝的这种现象,让我们看一下她是怎么处理的。

第一,做好分离缓冲。

欢欢今年1岁半了,从1岁开始起欢欢出现了分离焦虑现象,妈妈觉得很心累,上班间歇还得给家里打个电话,询问一下孩子的情况。结果,妈妈发现宝宝在妈妈离开的这段时间里并没有出现大哭大闹的现象。妈妈意识到其实欢欢只是怕自己会永远离开她。为此,妈妈在每次出门前都告诉孩子,妈妈要去上班了,晚上就回来了,如果不上班的话就不能给宝宝买漂亮衣服和玩具了,妈妈上班,宝宝要乖乖的,爷爷奶奶会带你出去玩。结果,每次,宝宝都特别听话,妈妈也特别开心。

妈妈这样和宝宝沟通,让孩子意识到妈妈的离开是暂时的,而不是永远的。宝宝在了解了妈妈的离开只是一段时间后,就有了定心丸。再加上与妈妈短暂的分离时间内,有奶奶陪宝宝玩耍。这样,妈妈在无意中就逐渐地缓解了他心理震动和情感冲动。时间长了,宝宝习以为常,也能够健康地成长。但是,妈妈在与孩子分开的时候切勿流露出恋恋不舍的情况,否则宝宝会发现到妈妈的情绪,哭闹得更加厉害。

第二,继续巩固孩子的内心安全感。

其实,孩子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会哭闹,但是在妈妈离开后却玩耍很好。欢欢就是这样子,除了每次给孩子心理暗示之外,妈妈还给予了欢欢有规律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每周末妈妈都会带孩子出去玩,有空就多陪伴孩子,让孩子意识到父母并没有忽视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

为了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更好地面对生存的环境,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好的照顾,不仅要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还要多鼓励孩子,夸奖孩子。让孩子在父母的爱中逐渐成长,在成长中不断地适应外在的环境,更加乐观、积极地面对每一天的生活。

4.跌倒后大哭——依赖性强或紧张、恐惧

丽丽今年15个月,胖嘟嘟的小脸上长着一双乌黑的大眼睛,还有两个清晰可见的酒窝,外人都夸她漂亮可爱,长大了一定是个美人。丽丽的父母都在企业上班,平时特别忙,周六日还要加班,所以丽丽一般都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着。

这一天风和日丽,爷爷奶奶带丽丽到公园玩耍。摆脱爷爷奶奶的束缚后,丽丽开始在草坪上跑,爷爷奶奶年龄大了也跟不上,只能远远地跟在后面。没承想,跑着跑着,丽丽不小心摔倒了。这可急坏了两位老人家,爷爷急忙跑过去把丽丽抱了起来,奶奶也紧跟着跑了过来。

爷爷奶奶不约而同地说:“哎呀!我的小宝贝,摔疼了吧!快让我们看看摔坏了没有?”原本没有哭的丽丽在听到爷爷奶奶的安慰后,反而“哇”的一声开始大哭起来。这时,奶奶从爷爷手里接过丽丽,一边安慰自己的宝贝孙女,一边狠狠地拍打草坪:“叫你摔丽丽,敲你,敲你!”这时,丽丽在爷爷奶奶的安抚之下才渐渐地停止了哭泣。

相信很多父母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现在的父母都将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生怕孩子受到一丁点的委屈。其实,父母没有必要这样担惊受怕,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脱离母体是第一次分娩,而学会走路就好似经过了第二次分娩。学步是每个孩子必经的阶段,孩子的行走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行走,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摆脱父母的束缚,跌跌撞撞地开始摸索新的世界。他们会从起初的试探到走路,从起初的跌跌撞撞到不管不顾地跑,对孩子而言,这既是行走,也是愿意独立打开新世界的开端。

在孩子行走的过程中,由于技能不熟练或者不小心等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跌倒、摔跤的现象。在父母眼里,可能会觉得这会给孩子带来痛楚,但实际并非如此。有调查资料显示,孩子跌倒后并非像想象中那么疼,相反,很多孩子会觉得很有意思,很好玩。孩子越小,对外界痛楚的刺激感就越低,他们可以很快地将疼痛感转移到玩耍上去。

但是,大多数父母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摔疼了或者摔坏了,只要孩子跌倒了就马上跑过去,一边心疼地安慰宝宝,一边诅咒那块地。当宝宝看到父母的表情和行为时,受到感染,就会产生极为恐惧和紧张的心理,于是开始哇哇大哭起来。结果就是,本来很小的一件事情,父母越哄,孩子越害怕,哭得越厉害。而且,孩子一摔倒父母就立马去扶,会导致孩子产生极强的依赖心理,认为反正爸爸妈妈会扶我,我又何必自己起来呢,进而失去了独立性。

所以,为了让孩子更加独立地探索新世界,尽量避免对外界的恐惧和紧张情绪,父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

当孩子摔倒后,父母首先应该观察情况,如果孩子立马站起来不哭不闹,说明孩子没有大碍;如果孩子也不站起来也不哭闹,可以试着远远地看着他,鼓励他自己站起来。这样,就会尽量避免孩子因出现恐惧而大哭的情况,以后出现类似的情况就会自己站起来,培养孩子坚毅果敢的品质。

(2)适当地允许孩子哭。

如若孩子因摔倒而哭,父母也应视情况而定,采取相应措施。若孩子伤得很重,应立马送往医院;若不严重,可以让孩子在父母的怀抱里哭一会儿,轻拍他,让他安静下来。此外,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打压孩子,不允许孩子哭,这样会将孩子变成一个懦弱、胆小的人。

(3)教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不总结经验教训,就会在同样的地方摔倒两次,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如果是因为碰到东西而摔倒,就要教会孩子注观察、绕道。在走路过程中,父母要引导孩子不断调整走路姿势,尽量必免摔倒。在不断地进步和总结中,培养孩子坚毅果敢、克服困难的好习惯和好品质。

摔倒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孩子摔倒这件事情。行走是孩子所经历的第一次蜕变,这一次的蜕变非常重要,父母要注重消除孩子对外界的恐惧和害怕心理,让孩子减少对长辈的依赖,独立地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

5.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希望获得心理满足

玲玲是一个非常爱动脑筋的小女孩,平时总是喜欢问爸爸妈妈很多问题,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但是,最近玲玲在问问题时,父母的回答稍微迟几分钟,哪怕是几十秒,玲玲就开始大哭大闹,接下来父母再怎么耐心地回答她的问题都无济于事。

当父母停下手边的事情去安抚玲玲,帮玲玲解决问题时,玲玲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父母刚刚的态度和反应上,觉得父母不再爱他了。这种现象,令玲玲的爸爸妈妈很是头疼。有的时候,当爸爸妈妈回答完玲玲的问题后,如果她没能明白,父母也没法给予她更好的答案时,她也会大哭大闹,让父母束手无策。

琪琪最近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从出生到3岁,琪琪一直由妈妈照看,妈妈走到哪她跟到哪,像黏在妈妈身上的膏药,拽也拽不下来。有一次,一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妈妈的手机传来短信的铃声,妈妈起身去拿手机,琪琪也要跟着妈妈去。妈妈拿起手机不让琪琪看,琪琪就开始大哭大闹,哭得嗓子都哑了,连饭也不吃了。结果,全家人都停下来围着孩子转,谁都没吃好饭。

玲玲和琪琪的状况是让现在很多父母头疼的问题,这种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的现象实际上是希望获得心理满足的一种表现。玲玲和琪琪都希望时刻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前者希望让父母知道自己开动脑筋,探索未知的世界,后者真实目的并不是想看手机,而是希望妈妈时时在她的身边,害怕妈妈看完短信后就离开。

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任性行为的一种,而这种任性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宽容和纵容的结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既不可强制,也不能太过顺从,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实际上,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要区别对待,合理要求可适当满足,不合理要求就要坚决拒绝。此外,父母也必须和孩子多沟通,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他们的,抚慰孩子的心灵是最重要的。

针对孩子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的现象,父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妥善解决问题:

(1)转移注意力。

宝宝的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散,被新鲜的事情吸引。当宝宝执着于一件事情时,父母应该学会将宝宝的注意力从他所坚持的事物转移到其他有趣的事物上。伴随着宝宝注意力的转移,他也会随之忘记刚才的要求。

(2)提示在先。

当宝宝的任性行为形成一定规律后,可以跟宝宝事先进行沟通,约法三章,尽量减少或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如果要带宝宝出去玩,就应该先和宝宝说:“我们今天出去只能逛一个地方,下次再逛其他的地方。”答应了再带他出去。

(3)有意冷落。

当宝宝任性时,父母首先应该对其要求做出合理判断,达成一致,合理要求应该适当满足,不合理要求应该果断拒绝。当宝宝抱着妈妈哭时,做妈妈的要时刻保持理智,即使他再伤心,也不能纵容他的不合理要求。这样,宝宝就会逐渐意识到无论他再怎么任性,都不能改变父母的主意。等宝宝逐渐冷静下来,父母应该跟孩子说明原因,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他的。

(4)榜样示范。

利用宝宝喜欢的动画片中的正面人物来加以激励,激发其克服任性的信心和勇气。

(5)适当处罚。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果宝宝动不动就摔东西,家长应批评其行为,并要求其将东西捡起来;如果宝宝不愿意,你可以用不兑现帮他购买东西的承诺,或者让孩子自己反思几分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6)适时表扬。

父母在限制宝宝不良行为的同时,还要时刻鼓励自己的宝宝,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物质表扬或精神鼓励。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能逐渐培养辨别对错的意识和能力,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家庭教育方式必须要统一,切勿出现爸爸妈妈不同意,爷爷奶奶同意等现象,否则就会让宝宝钻空子。家人步调一致,才能逐渐地减少宝宝的任性行为,也能够让宝宝内心得到满足,明白父母的意图。

6.强忍着不哭出声——受到了极大的委屈

诺诺从小活泼可爱,每天嘻嘻哈哈,是爸爸妈妈的开心果,坚强的诺诺几乎没有在父母跟前哭过。有一次,放暑假了,诺诺闲在家里待着无聊,在得到父母允许的情况下,去市区的羽毛球场玩。父母提醒诺诺注意安全,早点回家。这可乐坏了平时热爱运动的诺诺。

换上一身轻快的运动服,带上自己心爱的羽毛球拍,诺诺开心地抵达市区羽毛球场。来到羽毛球场,看见有些人打得又好又快,诺诺心里又是羡慕又是嫉妒。很快,诺诺也找到了自己的搭档,愉快地玩耍起来。正当诺诺玩得汗流浃背的时候,她看见正前方的看台上有个比她小几岁的小妹妹,正在号啕大哭。

诺诺心里想,是不是妹妹找不到妈妈了。于是,着急地走上前去,温柔地问:“小妹妹你为什么哭呀?是不是找不到妈妈了?姐姐带你去找妈妈好吗?”小妹妹听了诺诺的话,逐渐停止哭声,站起身来拉着诺诺的手准备去找妈妈。就在这时,一个大约30多岁的妇女走过来,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拉过小妹妹的手,并对诺诺说:“你说你这个小姑娘,还懂不懂礼貌了,怎么欺负一个小孩呢?简直太不像话了。”诺诺听了,顿时愣了,但还是礼貌地说:“阿姨,您误会了,我是要带她去找妈妈的。”诺诺话还没说完,妇女又说:“还有什么好狡辩的!明明就是你不懂事!”说完,拉着小妹妹的手就走了。此时,诺诺也没有了玩耍的心情。回到家后,诺诺的眼泪刷地就流了下来。妈妈问她怎么了,她也只是流眼泪,强忍着不哭出声。

像诺诺这样强忍着不哭出声的现象,是受了极大委屈的表现。孩子受了委屈,也不喜欢跟他人倾诉。如果孩子不能适当地发泄自己的情绪,长此以往,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心理的塑造。孩子或隐藏自己,或逐渐地封闭自己,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相处。

所以,父母要学会帮助孩子疏导自己的情绪,帮助孩子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具体方法措施如下:

(1)当孩子受到委屈之后,一定要疏导孩子的情绪。孩子受到委屈心理必定难过,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父母应该学会疏导孩子的情绪,其中倾听和拥抱是最好的方式。

倾听孩子就是听孩子描述事情的前因后果,不给孩子意见和建议。千万注意不要还没有倾听孩子的诉说,就告诉孩子受点委屈很正常。拥抱孩子就是当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抱着她,告诉他:“妈妈知道你一定很委屈很难过,你想哭就大声地哭出来,想安静就在妈妈怀里睡吧。”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有父母在身边就会很温暖,很贴心。

(2)在了解事情原委后,和孩子进行沟通。

父母要记住一个原则,即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很多时候,当孩子受到委屈时,父母首先要足够理智,千万不要情绪化。沟通的关键在于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委,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得到的信息一定要客观,确认是他人委屈了孩子,还是孩子自己的错。

(3)教会孩子通过多种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如果孩子确实是被冤枉,受了极大的委屈,父母要教会孩子释放情绪。比如,在无人的地方大声地呐喊,去游乐场玩,写日记,等等。这样,既能让孩子合理地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且也能够教会孩子如何处理挫折。

(4)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在平复孩子的情绪后,父母可以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转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要教会孩子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周围的事情。

孩子受了委屈,父母要教会孩子合理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情绪得不到合理发泄,有些性格内向的孩子会逐渐变得郁郁寡欢,而性格外向的孩子情绪也会逐渐变得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父母要做孩子心灵的引导者,教会孩子合理地释放自己的情绪,快乐地成长。

7.哭得喘不过气来——身体不舒服

彬彬快2个月了,妈妈给彬彬换完尿布后,开始给彬彬喂奶。可是,彬彬还没有喝几口,就哭闹起来。妈妈以为彬彬不饿,就把他抱起来,可是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彬彬又开始大哭。紧接着,妈妈抱起彬彬一边走一边轻轻摇,可是他的哭声也没有停下来,反而声音越来越大,脸色通红,小拳头攥得紧紧的,哭得都快喘不过气来了。妈妈担心孩子出什么状况,赶紧带彬彬去了医院。结果,医生诊断孩子肠胃不太舒服,开了点益生茵,这才让妈妈放心。

孩子在哭的时候,呼吸系统会因为拖长的呼气而无法充分吸气,孩子哭得越久,肺及身体内的氧气存量愈少。当然,不可否认孩子在哭的时候难免会掺杂间断的吸气动作,但是相较于呼气还是稍微占弱势。正常肺部在呼气结束时,尚存留着80%~90%的空气在肺泡内,即使短暂的停止吸气,肺内循环的血液仍可源源不断地将存留在肺内的氧气带入血液,所以不会出现喘不上气来的状况。

但是当孩子在剧烈哭泣时,肺内的空气被用力地排出体外,余留在肺内的氧气存留量相对较少,因此血液能获取的氧气量会自然地减少。此外,大声的哭闹本身就是剧烈运动的一种,身体内氧的消耗量会较平静时增加许多,因此血液中含氧量亦处于较低的状态。

孩子在哭泣时,胸壁及腹部的肌肉会用力挤压肺脏,肺内压力升高,肺血管压力升高,所以在血液循环上肺内血流减少,血液获氧能力减少,所以供给大脑和躯干的血液含氧量锐减。因此,孩子长时间的哭泣就会促使其喘不上气,脸色通红发紫。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哭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一定要引起重视。

父母一定要学会辨别宝宝的各种啼哭。哭是婴儿的一种特殊语言,由于孩子不会讲话,只能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感受,如冷、热、饿、湿、痛等。因此,父母一定要细心观察婴儿的表情,学会辨别不同的哭声,这样照顾起宝宝来才能得心应手。

一般来说,当婴儿因饥饿而哭泣时,哭声短促、高昂,带有乞求感,表情不安,头左右摇动,小嘴大张着,哭一会儿就将小手指塞到嘴里吮一阵,然后再哭。这时,大人应及时喂奶。

婴儿尿布尿湿了或解了大便、眼睛被蒙住、感到太冷或太热时,哭声高亢冗长,手脚舞动,拳打脚踢。当引起他不舒服的原因被解除,也就是婴儿的“要求”被满足后,他就会安静下来。

婴儿要人抱时,干哭而无泪,哭声断断续续,头左顾右盼。当大人走近跟他讲话时哭声就会停止,并会“呃、呃”作答。

孩子患病时,一般比平时爱哭闹,哭声也明显与平时不同。若患的是支气管肺炎,则哭声软弱无力,音调干燥;腹泻、腹痛时,哭声断断续续,忽缓忽急;消化不良时,多在夜间啼哭,并躁动不安;喉咙水肿时,哭声嘶哑。如有上述情况,应及早到医院检查治疗。

对于不是因为疾病引起的,而是由于需求原因引起的,特别是由于要求抱而啼哭时,可以适当让婴儿多哭一会儿,运动运动,利于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