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古简史
一 素可泰王国时期
虽然泰族的起源至今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素可泰是泰族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却毋庸置疑。公元11世纪和12世纪时,泰国地区仍处在部族、部落国家割据分立的状态。当时北部除了泰族的清盛国外,还有帕耀国、哈利奔猜国。中部有以罗斛族为主体的罗斛国,还有以泰族为主体的差良国。上述诸国,在吴哥王国强盛时,大都隶属吴哥王国。
13世纪初,西境的掸族人入侵清盛国,泰族的柴西里亲王被迫逃亡。一支向素可泰地区发展,于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国;另一支由柴西里亲王亲自率领,到达甘烹碧对岸的一个叫佩的地方,后来继续向南方发展,到达佛统地区,于14世纪中叶创立了阿瑜陀耶王朝。
有确切历史记载的泰国历史始于素可泰王朝。公元13世纪以后,柬埔寨的吴哥王国日益衰落,而继南诏之后的大理地方政权,也因内部矛盾纷争而自顾不暇,这就给泰国地区诸邦据地称雄,并各自发展势力的机会,它们时而争战兼并,时而友好结盟。这时的清盛国泰族本支已传位到孟莱王(King Mengrai)。他即位后积极向西南发展,1296年把都城迁到清迈,而后控制了整个泰北地区,建立了兰那泰王国(Lanna Thai)。
柴西里亲王的一支到达素可泰地区。当时的素可泰地区属于吴哥王国的势力范围,来到素可泰地区的泰人,最初作为吴哥王国的臣民而生活,定期向王国纳贡称臣。公元1238年,原隶属吴哥王国的邦央泰族首领坤·邦克朗刀(Pho Khun Bong Klong Tag)联合了孟叻的泰族首领坤·帕孟(Pho Khun Pha Muang),乘吴哥王国势力削弱之机,带领泰族人民起来争取民族独立。坤·邦克朗刀曾是吴哥国王的女婿。王国遣大将克隆·兰蓬前来绥靖,但为坤·邦克朗刀和坤·帕孟所败。坤·邦克朗刀和坤·帕孟乘胜攻克吴哥王国在泰北的政治中心素可泰城,驱逐了吴哥王国的统治势力,建立了以泰族为主体的素可泰王国。坤·邦克朗刀成为这个新兴王国的第一任统治者,尊号为“室利·膺纱罗铁”(King Sri Intratit)。此即中国史书所称的“暹国”。但泰族人则自称素可泰。“素可泰”的含义是“快乐的开始”或“幸福的黎明”。
这样,泰国北部便出现了3个以泰族为主体的国家,分别是兰那泰王国、帕耀王国和素可泰王国。它们为了巩固各自的独立地位,于1287年结成了友好联盟。但是,在孟莱王死后的第10年,即公元1338年,联盟关系宣告破裂,兰那泰王国并吞了帕耀王国。
虽然北部已成为泰族统治的势力范围,但中部以华富里为中心的罗斛国,仍隶属吴哥王国。13世纪以后,罗斛国乘吴哥王国衰落之机,重新获得独立。
中国宋朝于公元1103年遣使访问了罗斛国,而罗斛国也于公元1115年派使者北来报聘,直至公元1299年还有罗斛国使者访问中国的记录。兰那泰王国(八百媳妇国)、素可泰王国(暹国)、罗斛国都同中国有着友好往来。
素可泰王国位于清迈以南的素可泰地区,建立初期,素可泰王国仅拥有素可泰城及其附近很少的领土,但是到第三代国王兰甘亨统治期间,疆土不断扩大。13世纪末,素可泰的疆域包括今日泰国中部大部,而且北达老挝的琅勃拉邦,南抵马来半岛北部,西及今日缅甸东南的丹那沙林地区。当时的素可泰王国是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强国。
素可泰王国的第一任国王室利·膺纱罗铁王何时驾崩,已无可考。但据素可泰1292年兰甘亨碑铭,知其有3子2女。长子早逝,故由次子般蒙继位。大约于1275年般蒙驾崩,王位传给兰甘亨,他是素可泰王朝最重要的国王。兰甘亨国王留下的碑铭记载:“所有的马族、卡瓦族、老族和在苍穹之下陆地上的泰族,以及沿乌河和湄公河边居住的泰族,都跑来向膺纱罗铁王的儿子兰甘亨王致敬。”
素可泰王朝对泰国的政治、经济和民族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兰甘亨不仅把国家建成一个强大的军事强国,而且创立了一整套军政合一的政治制度。他规定国中成年男子皆为士兵,各地贵族首领,既是各地方的行政官长,又是各地方武装部队的统领。国王自任军队统帅,其下分万夫长、千夫长、百夫长、棚目等级别。和平时期,人民各自从事生产,一旦国家有对外战争,成年人便组成军队。各地方行政官长,应统领各地军队,听候国王的调遣。
在国内政治方面,兰甘亨国王实行了比较原始的民主政治。他在宫门外悬挂一鼓,国中不论何人,如有任何冤情,或有求于国王,只需击鼓,便可谒见国王。兰甘亨国王对愿来归顺和效力的外来人等,一律欢迎和优待。
在经济上,兰甘亨国王鼓励生产,予民生息。1292年兰甘亨碑文说:“谁愿意去做象的买卖,就去做;谁愿意去做马的买卖,就去做;谁愿意去做金和银的买卖,就去做。国王不向他的子民征收过路钱。”他确定了财产继承关系,规定了子嗣财产继承权。任何一个老百姓或贵族死了,其产业如房屋、衣物、象、谷仓、家庭仆役,以及槟榔林、蒌叶林,全部由其子嗣继承。由于人民安居乐业,素可泰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在文化上,素可泰王朝也表现出兼收并蓄的风范,佛教在素可泰王朝非常盛行。素可泰独立后,兰甘亨国王为建立与政治相适应的独立文化,积极引进经过锡兰改造后的上座部佛教。他以上座部佛教宣扬的平等主义和其对现状改革的重视,来对抗以吴哥王国首都为中心的贵族文化。兰甘亨国王及其后继者们对上座部佛教十分热心,一方面派人到锡兰去学经,另一方面聘请锡兰高僧到素可泰传教布道,由此建立了泰国佛教的锡兰教派。他还大兴土木,兴建了许多外形各异的寺庙。
素可泰文明还吸收了邻近文明的优点,如从柬埔寨借用了政治组织、书法和相当数量的词汇,还从孟人和缅人那里接受了来源于印度的法律传统。为适应已形成的独立及统一的国家建制,兰甘亨国王创立了统一的文字,作为团结人民和维护国家独立的手段。在对高棉文字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兰甘亨国王发明了泰文字母表,奠定了泰国以文字记载历史的基础。公元1292年所立的著名的兰甘亨碑铭,就是采用新创造的泰文字书写的第一块泰文碑铭。这一文字后来经过改造、发展,一直沿用至今。
素可泰王国以农业为主,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国,但渔业、畜牧业、热带水果种植业和手工业(如制陶业)也比较发达。泰国制陶业是13~14世纪从中国引入的。为了发展本国的陶瓷工业,兰甘亨国王请来中国制陶师傅和工人,使陶瓷工业得到较大的发展。传说中国陶瓷工人不满意素可泰瓷土,国王特批准把瓷窑迁移到素可泰北面约80千米的产优质瓷土的宋加洛附近。这样,素可泰陶瓷生产日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著名的宋加洛瓷器。据考证,14世纪,素可泰瓷窑生产的瓷器,其形体与中国磁州窑烧制的瓷器类同。素可泰的制陶技术先进,产品精美,曾被销往许多地方。当时的素可泰王国与中国、印度、锡兰、波斯等地都有贸易往来。现在宋加洛一带人们还可以见到当时的制陶作坊的遗迹。
在外交上,为巩固素可泰的独立地位,兰甘亨国王同北方两个邦国兰那泰王国和帕耀王国友好结盟。公元1283年,兰甘亨登基不久,便与兰那泰的孟莱王和帕耀的昂孟订立友好盟约。这样,当他后来锐意向南扩张发展时,便无后顾之忧。与此同时,他还注意同强大的中国元朝建立友好关系,以求得元朝在政治上的支持。公元1292年10月,兰甘亨国王派遣使节到中国递交友好金叶表文。使者只抵达广州,文书由广东宣慰使转呈朝廷。公元1294年,元朝还派专使到暹国,邀请兰甘亨国王到中国访问。当时国王因故不能到中国访问,就特遣王子到元朝报聘。此后,两国关系密切。公元1297年、1299年、1300年、1314年素可泰均有使者拜访元朝。兰甘亨在位期间,6次遣使访问中国。元朝于1299年还送给兰甘亨国王“金缕玉衣”,送给王子“虎符”。这是历史上中泰最早的官方关系。
二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
兰甘亨国王去世后,素可泰王朝开始走向衰落。湄南河富庶的冲积平原上崛起了一个小城邦——乌通城。乌通王是阿瑜陀耶王国的创立者。据考证,乌通王的世系属于泰族昌莱支系,即柴西里亲王分支。乌通城位于今素攀武里府西南,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当时有水道流经佛统而通暹罗湾。十三四世纪时,在素可泰强盛时期,它与南方各城邦同属素可泰。当素可泰兰甘亨国王死后,乌通太守乘机扩张其势力,迫使叻武里、碧猜武里、丹那沙林、土瓦称臣。南方各邦地处湄南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所以,南方各邦早已有脱离素可泰控制的意向。
公元1347年,由于乌通城发生瘟疫,乌通王把首府由乌通迁到湄南河口的阿瑜陀耶,并于1349年宣布独立,声势大振。被征服的南方各邦共尊乌通王为首领,其尊号为“帕·拉玛铁菩提王”。阿瑜陀耶为其政治中心,号称“堕罗钵底·室利·阿瑜陀耶”(也叫大城)。于是一个新的王朝阿瑜陀耶王朝诞生了,同北方的素可泰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梵语“阿瑜陀耶”的意思是“不可攻克的城市”。它与北方的素可泰王朝对峙,并存了40余年,最后吞并了素可泰。阿瑜陀耶城位于巴塞河、华富里河和湄南河三河汇合处,位置重要,交通方便,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的意义上说,均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它不仅是南方各城的中心,而且是北方素可泰出海的门户。
阿瑜陀耶王朝传世34代,历经400多年,是泰国的第二个统一王朝,也是泰国封建王朝的成熟时期。阿瑜陀耶王朝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阿瑜陀耶王朝实行君主制,全国各省均隶属中央封建政权。各省的统治者都由君主任命。所有的附属国每3年要向阿瑜陀耶纳贡。在政治制度上,阿瑜陀耶仍因袭素可泰的制度,分设4个部:内政部,设内政大臣,其职责是治理地方政事、监督人民、拿办盗匪及惩治罪人;宫务部,设宫务大臣,专管宫内事务及审理国民的诉讼等;财政部,设财政大臣,负责保管国家财政收入;田务部,设田务大臣,主管农田和京畿的粮草收集和储备。地方各省也有类似设置,4部以下还有不同等级的半世袭贵族,代表国王或各省城领主对属下的人民进行直接统治。初期的政务和军务仍是合而为一的。国王在战时是全国的总指挥大元帅,和平时期又是政务的最高首脑,国王、国家和政府合为一体。
阿瑜陀耶王朝确立了“萨迪纳”土地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国王掌握着全国的土地所有权,只有通过国王授权,王族、贵族、大小官员乃至平民方可获得土地。平民每人可得15~25莱土地的使用权,王族可以获得10万莱土地,官吏则按照不同的等级被授予数量不等的土地,最高武官和重要的地方官员可以获得1万莱。这种土地权制度,对泰国社会等级和政治结构的形成至关重要。人们根据土地拥有量的多寡,确定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当时的泰国社会主要分为两大阶级。一个是“普迪”,包括王族和有田100莱以上的乡村小吏。这个阶级实际上就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们控制着国家的大部分耕地,主宰着国家的行政和司法职能。另一个就是农奴阶级,他们从封建主那里租得30莱以下的土地进行耕种,承担着缴纳贡赋、服劳役和兵役的义务。直到今天,这种等级制度在泰国仍然有很重的痕迹。
为加强其封建统治,拉玛铁菩提王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如《证据法》、《叛逆法》、《取缔拐带法》、《使犯人民法》、《杂事法》、《夫妻法》和《强盗法》等。这些法律反映了阿瑜陀耶王朝在建立之初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斗争。
在文化上,阿瑜陀耶王朝继续将上座部佛教发扬光大,从锡兰迎来了许多僧侣,让他们广传佛教教义。这个时期印度的婆罗门教经由柬埔寨传入泰国的上层社会,但上座部佛教仍然是人们普遍信仰的宗教。阿瑜陀耶王朝从柬埔寨吴哥王朝引进了一整套宫廷礼仪和一种特殊的宫廷语言。同时,阿瑜陀耶国王还根据印度的法制,结合泰人的习惯制定了一部用巴利文写成的法典。这部法典被奉为神的旨意,一直沿用到19世纪。
素可泰时期创造的泰文,到了阿瑜陀耶时期,已为社会广泛使用,逐渐取代巴利文和高棉文而成为泰人的主要书写文字。同时,阿瑜陀耶前期出现了一种用桑树制成的纸——沙纸,分黑白两种。这种沙纸可以卷起来放入长木匣内。传统的贝叶纸只是用来抄写佛经。文字和纸的进步,为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在阿瑜陀耶前期,最为流行和最有成就的文学作品是诗歌,传说当时宫廷里到处可听到吟诗唱和之声。这一时期被认为是“泰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由于阿瑜陀耶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沿海城市尤其是首都阿瑜陀耶城的对外贸易发达。所以,在阿瑜陀耶城聚居着来自中国、印度、日本、马来、安南等国的商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阿瑜陀耶王朝的各项政策促进了国家的繁荣昌盛。17世纪,阿瑜陀耶城的居民已经有15万人之多。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泰国与中国的关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阿瑜陀耶王朝建立不久,中国的明朝也取代了元朝的统治。明朝定鼎后的第三年即1370年,便派出使团访问阿瑜陀耶。阿瑜陀耶立即派使臣携带6头驯象回聘。此后,两国使臣互访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明代(1368~1644)的276年中,阿瑜陀耶派遣使臣到中国访问110次,平均两年多一次。中国明王朝的使臣访问阿瑜陀耶也有19次之多。其关系之密切,由此可见一斑。1377年,阿瑜陀耶国王的侄子访问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专门派使者赐阿瑜陀耶国王“暹罗国王之印”,阿瑜陀耶王国遂正式称为“暹罗国”。
中泰当时密切交往的主要目的在于经济贸易。明代初年,中国实行海禁政策,严禁私人同海外各国进行贸易,也严禁外国商船到中国通商,因此,阿瑜陀耶王国频频遣使,就是希望通过这种特殊方式达到贸易的目的,即所谓的“朝贡贸易”。通过朝贡贸易,阿瑜陀耶王朝获得了当时国际市场上需求最大、利润极高的生丝、丝绸和瓷器等物品。而中国从贡品中也获得沉香、苏木、犀角、象牙、翠竹、花锡之类的奢侈品。
官方的交往增多不仅使泰国官方贸易享有中国政府给予的免税待遇,而且也使民间贸易和科技交流的范围有所扩大。中国向泰国提供了大统历法和各种量器、衡器。泰国向中国赠送了水稻和果树的优良品种。14世纪末,泰国还派出留学生到中国的国子监学习。中国也曾经于1515年和1577年聘请泰国使者中的翻译作为泰语教员,协助中国人编撰了最早的泰汉辞典《暹罗译语》。
阿瑜陀耶王朝是泰国最早开始与西方接触的王朝。这个时期,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纷纷进入泰国经商和传教。1684年,泰国和法国互派使节。1687年法国使节带领600名士兵进入泰国,激起了泰国人民反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斗争。1688年,泰国驱逐了法国人,自此,泰国对西方关上了门户。1688年以后的140年中,泰国与西方国家断绝了几乎所有的交往。
由于经济繁荣,人丁兴旺,阿瑜陀耶王朝不断向外扩张。这时北方的素可泰王朝已经迅速衰落,难以与新兴的王国抗衡,成了阿瑜陀耶王朝打击的第一个对象。紧接着,北面的兰那泰王国成了阿瑜陀耶王朝的另一个牺牲品。随着阿瑜陀耶王朝的日渐强大,曾经称霸一方的吴哥王国被阿瑜陀耶王朝玩弄于股掌之间,鲜见往日雄风。阿瑜陀耶王朝建立之初,拉玛铁菩提王锐意向外发展势力。公元1352年,乘柬埔寨王位更迭之机,拉玛铁菩提王派遣太子拉梅逊带领军队入侵柬埔寨,但被柬埔寨军队所败。他再派军队前往增援,围攻柬埔寨著名都城吴哥达一年之久,终于在1353年攻陷该城。柬埔寨国王阵亡,据说有10万柬埔寨人被掳往阿瑜陀耶,寺院和王宫中的财宝、大象等也被劫往阿瑜陀耶。拉玛铁菩提王任命他的儿子巴萨到吴哥进行统治。这是阿瑜陀耶王朝试图兼并柬埔寨的开始。吴哥王国曾3次遭到阿瑜陀耶王朝的洗劫,最后难以自立,于17世纪成了暹罗的附属国,而且还永久性地失去了一部分国土。
不过,强盛的阿瑜陀耶王朝也并非打遍天下无敌手,西边的缅甸对其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阿瑜陀耶西部邻国缅甸,在13世纪末以后处于分裂状态,4个邦为争夺缅甸的统治权进行了长期的争斗。两国虽然偶有争端,但都未大动干戈。到了16世纪中叶,缅甸东吁邦国的莽瑞体王通过征战,统一了缅甸,并于1546年加冕为王,定都勃固。此后,阿瑜陀耶受到了缅甸的挑战,两国开始了200多年的扩张领土和争夺对中南半岛政治、经济控制权的斗争。
缅甸曾多次对阿瑜陀耶王朝的权威提出挑战,不断攻打阿瑜陀耶。1548年,因太后听政,权臣专权,幼主遭到谋杀,泰国发生内乱。1549年,缅甸闻讯后驱30万大军进犯。暹罗军抵挡不住,退入阿瑜陀耶城,以环城四面的水为屏障进行抵抗,等待缅军因粮草殆尽或雨季降临而自动撤退。缅军对阿瑜陀耶地形不熟悉,加之远道前来,跋山涉水,没有携带大炮等武器,围城4个月,仍无法攻陷该城。时间一长,缅军粮草补充困难,缅军不得不撤军。在这次缅暹战争中,有一段可歌可泣的传说。当缅军兵临城下,阿瑜陀耶国王欲摸清敌军实力,决定出城试探。王后素丽瑶泰(Suriyothai)女扮男装,随国王出城。国王同缅军前锋遭遇,经激战不敌,缅军将领紧追,情势危急。王后素丽瑶泰驱象上前迎敌,国王得救,但王后被缅将所杀,英勇牺牲。这位巾帼英雄的传说,至今仍在泰国人民中间流传。素丽瑶泰王后的骨灰,被收葬在一墓塔之内,传说此塔至今犹存。
1563年,两国之间又爆发了白象战争。战争起因是阿瑜陀耶国王在一次捕象活动中,有幸捕获了7头白象。白象在泰国被视为祥瑞的动物,因而国王被称为“白象之王”。白象的捕获为缅甸人的入侵提供了借口。缅甸王致信阿瑜陀耶国王,索取两头白象。平等国家之间从未有相赠国宝白象之例,只有附庸之国,才有献贡于宗主国的义务。因此,若泰王答应缅王所求,无异于向缅王称臣;若不依其所求,就给缅王发动侵略以口实,意味着两国战争将不可避免。而此时的缅甸,实力强于阿瑜陀耶。于是,国王召集群臣商议计策,最终决定婉言回绝缅王的要求。
公元1563年,缅王率90万大军,兵分5路入侵阿瑜陀耶。阿瑜陀耶方面虽然也积极备战,但却犯了战略上的错误,只注意防守孤城,而忽视对北方的防御,以为缅甸又循三塔关老路入侵。不料,缅军却越过锡唐河流域进入清迈,然后从北方由甘烹碧和素可泰向阿瑜陀耶进军。当国王得到情报,为时已晚,北方诸城已被各个击破,缅军很快就兵临阿瑜陀耶城。在城郊两军激战,损失惨重。国王见缅军来势凶猛,于是决定采取上次的固守战略。但这一次缅军有所准备,船只大炮,一概齐备。在猛烈的炮火下,阿瑜陀耶内部的主和派逐渐占上风。缅王为了早日班师,也同意议和,但提出了苛刻的条件:第一,将主战派骨干纳梅营王子等3人入质于缅;第二,暹罗每年必须向缅甸贡象30头、白银300斤,且丹芜(墨吉)港的税入全归缅甸;第三,暹罗必须向缅王献4头白象。阿瑜陀耶国王迫于压力,接受了这些议和条件。1564年2月,这场战争以暹罗投降告终。
1568年,缅甸兴师50万进犯阿瑜陀耶。1569年,阿瑜陀耶沦入敌手。缅军进城后进行了大肆抢掠,7万名居民和全部王室成员被俘往缅甸。阿瑜陀耶王国屡屡战败,实力不济固然是一个因素,但马哈·查克腊帕国王的女婿马哈·坦马腊贾临阵倒戈,率领缅军反攻阿瑜陀耶,使暹罗军实力大为削弱,也是暹罗沦亡的重要原因。王室成员全部被俘后,缅甸扶植马哈·坦马腊贾登基,充当缅甸的傀儡藩王。即便如此,缅甸对这位国王仍心存疑虑,索性将他的儿子押往缅甸扣为人质,其中便有暹罗未来的解放者和缅甸的死敌纳黎萱亲王。这是暹罗第一次亡于缅甸。1584年,由于缅甸国内出现动乱,暹罗才宣布独立。
此时,始终窥伺在侧的柬埔寨乘机向阿瑜陀耶王国落井下石。柬军强大的攻势让马哈·坦马腊贾疲于招架。他不得不乞求缅甸恩准其子、17岁的纳黎萱亲王回国协助防御。1571年,归国的纳黎萱组织了对柬军的反击。暹罗军在少帅纳黎萱的指挥下不断攻城拔寨,相继收复了被柬军侵占的府城。
少年将军纳黎萱在战场上表现出的勇武和睿智令敌手胆寒,就连缅甸王也将其视为未来的劲敌和肘腋之患。1581年,缅甸王亲自策划,密谋暗杀纳黎萱。得悉此阴谋,纳黎萱遂于1584年宣告暹罗脱离缅甸独立。随后,纳黎萱亲王率师东征西讨,把入侵的缅军赶出国境,同时将附敌的暹罗府城一一肃清。1590年,马哈·坦马腊贾去世,纳黎萱即位。1592年12月,缅甸太子亲率20万大军再犯泰国,还未到阿瑜陀耶城,便遭遇暹罗方面的迎头痛击。双方在素攀地区进行了激战。纳黎萱御驾亲征,同缅甸王子进行御象单挑,结果缅甸王子被斩于象背。主帅被杀,群龙无首,缅军惨败。在这次战役中,2万缅军陈尸沙场,许多缅军首领被生擒,800只战象和3000匹战马成了暹罗的战利品。经过这次挫折,缅甸在此后整整150年的时间里都没有能力入侵暹罗了。
纳黎萱多次击败了缅甸的侵略,赢得并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因而名声大振,成为泰国历史上最受尊崇的5位大帝之一。纳黎萱大帝在位期间,泰国发展至全盛,其版图覆盖兰那泰、南掌、素可泰、柬埔寨,直至包括新加坡在内的整个马来半岛。当时首都阿瑜陀耶的人口约有60万,佛寺超过500座。
纳黎萱大帝之后,泰国历代国王再也没有重现其先祖的荣光。虽然鼙鼓在耳,这些帝王却耽于梵音,溺于安逸。而此时泰国的世仇缅甸却再度崛起,并趁阿瑜陀耶王国内忧外患之时大举入侵。1767年4月7日,缅军在围困阿瑜陀耶城14个月后,用大炮将城墙轰塌,攻入城中。时值午夜,国王虽然乘乱逃脱,藏身于吉村的汕卡瓦寺附近,但仍然没摆脱死亡的厄运,最终被活活饿死。已经出家为僧的原国王武通贲也被缅军掳走,送往阿瓦,后来死于缅甸。城中3万泰人统统成了缅军的俘虏。缅军在城内大肆破坏,焚烧民屋、寺院和王宫,搜刮了一切能够抢走的财物,即使贴在佛像身上的金箔,也被缅军用火烧下来带走。缅军烧杀掳掠了15天,阿瑜陀耶王国大量的艺术珍品、庙宇毁于一旦,王公贵族尽数被屠。有着417年历史的阿瑜陀耶王朝的繁华京都,被毁坏殆尽,只剩下残垣断壁,供后人凭吊。
阿瑜陀耶王朝覆灭以后,军队残部逃亡于东南沿海地区,他们积蓄力量,希望重整旗鼓,光复失土。此时,失去了强权的暹罗群雄并起,军阀拥兵自重。在众多的军阀中,郑信将军崭露头角。郑信生于公元1734年,有一半的华人血统,祖籍是中国广东澄海,他原是阿瑜陀耶王朝的一位华裔将领。郑信少时被暹罗大臣昭披耶节基收为义子,成人后入宫廷当御侍,后升职披耶,任达府侯王。郑信廉正奉公,多次受到阿瑜陀耶国王的封赐。后因国王昏庸,郑信脱离了王朝,在泰国东南一带扩充军队。闻首都被缅军占领和破坏,郑信统军北上。在他的召唤下,各地人民应声而起,经过激烈的战斗,重新夺回了阿瑜陀耶城,暹罗又获得了独立。郑信战功彪炳,把一个支离破碎的王国团结了起来。1767年12月18日,郑信成为泰国第三代王朝的开国之君吞武里大帝,史称郑王。因郑信曾为达府侯王,故泰史又称之为达信大帝。吞武里王朝是泰国的第三个王朝,只存在了短暂的15年。1782年,朝内发生军队政变,郑信被叛将废黜,后被处死。
郑信是唯一一个在海外当国王的华人,因此民间流传着关于他的许多故事,最著名的是“十八缸咸菜”的传说。据说,郑信建国称王的时候,家乡亲戚派人前往暹罗。临走时,郑王赠送18缸礼物,叮嘱亲人要好好保管,回乡后分赠父老乡亲。在回程的船上,众人急欲知道郑王所赠为何物,便打开缸,只见缸中装满咸菜,一连打开17只缸,缸缸如此,一气之下众人便把这些陶缸扔到海里,只带了一缸回到家乡。到家后,大家都来看郑王的礼物,把缸中之物倒出,只见上面是咸菜,下面全部都是金光闪闪的金银珠宝。原来,郑王怕亲人路上遇上海盗,便在缸口上盖上咸菜以掩人耳目,亲人见状,懊悔不已。据说,当年最后的一个咸菜缸至今还保存在郑氏族人家中。棕色深螺旋云雷凸纹布满缸身,使这只陶缸与其他陶缸迥然不同。
由于郑王对国家和民族做出极大贡献,泰国人民对他十分敬仰,敬奉他以大帝衔(泰族立国共历4个王朝50个国王,只有5位被谥为大帝)。1950年泰国政府在吞武里斗圈广场中央,建立郑王达信纪念碑,并塑立一座30余米高的郑王塑像,供人们瞻仰。泰国政府还规定,每年12月18日吞武里大帝登基日为“郑王节”庆典日。这天,泰国国王必率文武百官莅此举行仪式,亲自点燃象征胜利的烛炬,向大帝像献上花串,以纪念这位大帝抗击侵略者、光复河山的卓越业绩和不朽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