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特色资源
一 名胜古迹
泰国被称为“亚洲最具异国情调的国家”。泰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与人文古迹辉映,佛教文化与西方文明交融,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泰国的名胜遍布全国,不过相对集中在14个府,即中部的曼谷,北部的清迈府、清莱府、彭世洛府,东北部的柯叻府、乌汶府,东部的春武里府,西部的甘乍那武里府、碧武里府、巴蜀府,南部的宋卡府、普吉府、陶公府、素叻他尼府。
帕塔亚(Pattaya) 帕塔亚是泰国最为知名的海滨度假观光胜地,位于曼谷东南约147千米。帕塔亚原本是落后的小渔村,后来由于风景秀丽,成为泰国王室海上俱乐部的所在地。越战期间,不少美国军人来此度假,使得帕塔亚自20世纪50年代起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享誉海外的“东方夏威夷”。帕塔亚海滨休闲设施相当完善,在长约3000米的白色海滩上,各式水上娱乐项目一应俱全。而且,帕塔亚还是著名的不夜城,入夜后,鳞次栉比的娱乐场所灯火通明,其中也包括不少色情服务,而最为著名的则是成立于1974年的蒂芬妮(Tiffiny)歌舞团的人妖表演。
普吉岛(Phuket) 普吉岛意为“山丘之岛”,位于曼谷以南862千米,是泰国最大的海岛,被誉为“泰南明珠”。普吉岛面积543平方千米,南北长48千米,东西宽21千米,与马来半岛有一座长约660米的萨拉信桥(Sarasin Bridge)相连。普吉岛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锡矿的开采更是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锡矿还曾长期是泰国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不过,20世纪70年代以来,普吉岛的旅游业迅速发展,该岛现已成为东南亚地区著名的观光胜地,被称为“热带天堂”。攀牙湾(Phang Nga Bay)被誉为“普吉岛最美的地方”,散布着近百座大小岛屿,湛蓝的海面上怪石嶙峋,景色秀丽而又气象万千。007岛、铁钉岛、钟乳岛等,都以其天然奇景而久负盛名。
大皇宫(Grand Palace) 大皇宫始建于曼谷王朝拉玛一世(1782~1809年在位)时期,占地约21.84万平方米。大皇宫坐北朝南,临湄南河而建,四周筑有高约5米的白色宫墙,宫墙全长约1900米。大皇宫的古建筑布局错落有致,依照阿瑜陀耶王宫的式样而建,其风格具有鲜明的暹罗建筑艺术特点,堪称泰国的建筑、绘画、雕刻和装潢艺术的精华,因此被誉为“泰国艺术大全”。大皇宫是曼谷王朝拉玛一世至八世的王宫,因此亦称“故宫”,是泰国历代王宫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伟、风格最具民族特色的王宫。1946年拉玛九世移驾集拉达王宫(Chitralada Palace)居住后,大皇宫开始对外开放,成为泰国最著名的名胜之一。目前,大皇宫仍是重要的宫廷庆典仪式的举行地,并且也是部分国家机关的所在地,包括枢密院、财政部、宫务处等。
大皇宫内的主建筑有四处,分别是兜率殿、摩天宫殿群、节基殿和武隆碧曼宫。
兜率殿(Dusit Maha Prasat Hall)是大皇宫中最早建成的大殿,建于1782年。其名“兜率”(Dusit)源自梵文,指的是佛教欲界的第四重天,为弥勒菩萨的修行之地。兜率殿的平面呈“十”字形,殿顶有四层重檐,中间有七层重檐的方形尖顶,尖顶下雕有金翅鸟捕龙像,殿内摆放有拉玛一世时期的御床。兜率殿主要用于举行王室成员的丧葬仪式,也举行部分王室庆典活动。
摩天宫殿群(Phra Maha Monthian)是由前后相邻的因陀罗议政殿(The Audience Hall of Amarin Winitchai)、护国神殿(Paisal Taksin Hall)、乍迦博碧曼殿(Chakrapat Phiman Building)组成的。其中,因陀罗议政殿建于1785年,原是国王临朝议政的所在,现在主要用于举行国王的重要典礼仪式,殿内摆放有雕工精美的御座。护国神殿是国王举行加冕仪式的所在,殿中供有暹罗护国神(Phra Syam Thewathirat,简称Phra Syam),该神像铸成于拉玛四世(1851~1868年在位)时期。乍迦博碧曼殿是拉玛一世至三世的寝宫,后来的国王虽不再居于此,但传统上在加冕后都要在此驻驾一晚,以示正式亲政。
节基殿(Chakri Maha Prasat Hall)是大皇宫中最宏伟的大殿,建于1876年。其名“节基”(Chakri,亦译为“却克里”),有“神盘”和“帝王”之意,也是曼谷王朝的正式名称,即节基(却克里)王朝。节基殿的主体结构属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风格,而殿顶则是泰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方形尖顶。殿内分正座、东座、西座三部分。正座顶层供奉历代先王的灵位,中层是国王接见国宾的所在,底层是御林军总部;东座顶层为古玩陈列室,中层为国宾厅,底层为客厅;西座顶层供奉历代皇后及亲王的灵位,中层为皇后接见臣民的所在,底层为图书馆。
武隆碧曼宫(Borom Phiman Mansion)是欧式建筑,建于1903年。武隆碧曼宫曾是拉玛七世(1925~1935年在位)的寝宫,后来拉玛八世(1935~1946年在位)和拉玛九世(1946年至今在位)也曾在此居住,目前武隆碧曼宫常作为接待国宾下榻的所在。
玉佛寺(Wat Phra Kaeo) 玉佛寺,建于1782年,亦称护国寺,位于大皇宫内北侧,包括玉佛殿、藏经殿、先王殿、佛骨殿、叻达纳大金塔、藏经堂、尖顶佛堂、骨灰堂等建筑。其中以玉佛殿最为重要,殿内供奉有泰国三大国宝之一的“碧玉佛”。碧玉佛宽43.8厘米,高66厘米,以整块翡翠雕刻而成,通体碧翠无瑕。
碧玉佛由何而来已无可考,仅能从其禅定式的造型风格,推测可能源于南印度或锡兰。据史料记载,碧玉佛最早见于1434年,当时清莱府的一座佛塔在雷雨中被毁,塔中所藏的碧玉佛由此重现于世。兰那泰王得知后,随即下令迎请碧玉佛至清迈城供奉,但运送碧玉佛的大象却在半路直奔南奔城而去,兰那泰王于是下令在南奔城建寺供奉,计30余年。1468年,兰那泰王朝的提洛克王(King Tilok)将碧玉佛移至清迈城供奉,计80余年。1552年,兰那泰王朝的差亚阙陀王(King Chaichetta)领兵前往琅勃拉邦(现老挝境内)平叛,并留在琅勃拉邦为王,碧玉佛于是随之移至琅勃拉邦供奉,计12年。1564年,琅勃拉邦迁都万象,碧玉佛也随之移至万象供奉,计214年。1778年,吞武里王朝的郑信王挥兵攻破万象,将碧玉佛迎回泰国。1784年,曼谷王朝拉玛一世将碧玉佛移至玉佛寺供奉,并视之“镇国之宝”,还特为碧玉佛制作了雨季和热季的衣装,后来拉玛三世又为其添置了凉季衣装。现在,每年换季之时,泰国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由国王亲自(或由王储代行)为碧玉佛换装。
碧玉佛的佛座两侧,各有一尊外饰黄金的青铜先王佛像,这两尊佛像是拉玛三世分别为拉玛一世和二世所铸的。每尊佛像所用黄金重约38千克。玉佛殿的四壁绘有不少壁画,其中碧玉佛正面的壁画内容为“魔罗扰乱图”,背面的壁画内容为“三界图”,左右两侧的壁画内容为“佛陀应化事迹图”和“国王出巡图”。殿顶为三层重檐,并有龙首、凤尾等装饰。殿壁外墙为贴金花纹,并饰有小块镜片。殿门经由泰国传统的贴金雕漆工艺制成,其工序是先在门板上涂漆,而后在漆未干时于选定的部位刷上胶水,并贴上金叶片,再经水洗和打磨,即可在门板上留下精美的图案。殿外回廊中绘有178幅壁画,内容是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泰国《拉玛坚》的故事。
卧佛寺(Wat Pho) 亦称涅槃寺或菩提寺,坐落于曼谷,占地约8万平方米,初建于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后由拉玛一世于1793年颁旨重修。寺内佛塔、佛像的数量居曼谷各寺之首,故该寺有“万佛寺”之称,是曼谷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佛寺。寺内供奉有泰国三大国宝之一的“卧佛”,佛像全长46米,身高15米,以砖石砌成,并漆贴金箔,是泰国三大卧佛之一。佛像侧卧,右手托头,呈涅槃状,脚长5米,脚底有以贝壳镶嵌而成的108个吉祥图案。寺内佛塔林立,主要有大塔4座,分别以青、白、黄、蓝四色瓷砖镶嵌;小塔91座,塔身多贴有金箔或镶满彩色瓷片。寺内回廊的柱、壁及各佛殿的墙上都镌刻有很多碑文,其内容涉及历史、佛经、药方、风俗、诗歌等方面,是由拉玛三世颁旨收集镌刻的,旨在广开民智,因此卧佛寺亦有“泰国的第一所大学”之称。
金佛寺(Wat Traimit) 位于曼谷唐人街附近,据说是由三位华人集资建成的,故而亦称三华寺或三友寺。寺内供奉有泰国三大国宝之一的“金佛”。金佛高3米,重5.5吨,以纯金铸成。据称,金佛铸成于13世纪的素可泰王朝时期。18世纪的阿瑜陀耶王朝末期,人们为避免金佛被入侵缅军掠夺,而将金佛埋入地下。300多年后,金佛被再次挖出,但由于覆盖灰泥,因此一开始并未引起重视,直到1953年泥壳剥落,金佛才现出真身,并被移至金佛寺供奉。
郑王庙(Wat Arun) 亦称黎明寺,位于曼谷大皇宫对岸的吞武里,始建于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原名“玛喀寺”,后由吞武里王朝的郑信王更名为“黎明寺”。郑信王过世后,泰国华人为纪念这位驱逐缅军、光复暹罗的华裔国王,而将之称为郑王庙。寺内有一座高达79米的巴朗式(Blang)佛塔,名为郑王塔,亦称黎明塔,素有“泰国埃菲尔铁塔”之称。该塔始建于1824年,竣工于1851年。郑王塔的底座和塔身呈四方形,塔身由下至上分层递减,每层的四面塔壁上都雕有佛像,并有以各色碎瓷片镶嵌而成的花饰,显得古朴而庄重。郑王塔的主塔周边还有4座陪塔,样式与主塔完全相同,只是规模较小,从而形成一组对称均衡的塔群,因此这5座塔亦称五界塔。
三宝公庙 位于阿瑜陀耶旧城以南10千米,是泰国人祭祀三宝太监郑和的所在。三宝公庙本名帕南车寺(Wat Panan Choeng),始建于1324年,后来郑和下西洋途径暹罗时,曾到访阿瑜陀耶城,于是当地华人就将该寺更名为三宝公庙,该寺庙至今依旧香火鼎盛。寺中供奉有一尊参禅式佛像,宽14米,高19米,名为“銮抱多”,意为“大佛”,亦称“三宝佛公像”。寺门两侧贴有两副中文对联,其中一副是“七度使邻邦有明盛纪传异域,三宝驾慈航万国衣冠拜故乡”,另一副是“三宝灵应风调雨顺,佛公显赫国泰民安”。
挽巴茵行宫(Bang Pa-In Summer Palace) 位于阿瑜陀耶旧城以南28千米,曼谷以北58千米,占地约13万平方米,原本是阿瑜陀耶王朝的巴塞通王(King Prasat Thong)于1632年建立的夏日行宫。阿瑜陀耶王朝被缅甸覆灭后,都城南迁至曼谷,挽巴茵行宫由于路途遥远而被荒弃。曼谷王朝拉玛五世(1868~1910年在位)时期,由于蒸汽船的使用缩短了航行时间,挽巴茵行宫在经过重修扩建后,再次成为王室的夏日行宫。挽巴茵行宫内有3座颇具特色的主建筑,分别为泰式、欧式和中式,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其中,中式建筑为建于1889年的天明殿(Phra Thinang Wehart Chamrun),是中国南方传统建筑式样的双层木结构建筑,由泰国华人出资建造后献给拉玛五世;泰式建筑为建于1876年的湖心亭(Phra Thinang Aisawan Thiphya-Art),是一座位于湖中的三尖顶木结构凉亭,亭内有一尊拉玛五世像;欧式建筑为建于1876年的瓦罗帕披孟殿(Phra Thinang Warophat Phiman),曾是拉玛五世召见大臣议事的所在。
玛哈达寺(Wat Mahathat) 位于素可泰,长宽各200米,始建于12世纪初,是王室拜佛祈福的地点。正殿分为两层,共有11根立柱,供奉有利泰王时期所造的释迦牟尼像。寺庙的中央建有主塔,四周有8座陪塔,建筑风格具有锡兰特色。此外,遗址公园入口处的兰甘亨博物院,是参观的最佳起点。馆内不仅详细记载了素可泰的历史,还珍藏了不少素可泰时期的文物,其中包括在泰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宋加洛瓷器。
松德寺(Wat Suan Dok)位于清迈,建于1383年,周围曾是兰那泰王朝时期的御花园,寺内供奉有泰国北部最大的青铜佛像,而寺后的众多白色佛塔,则供奉着兰那泰王朝历代王室成员的骨灰。此外,松德寺还供奉有佛祖舍利子,因此被视为佛教圣地。每年4月宋干节期间,寺中都会举行隆重的清迈佛教大典。
素贴寺(Wat Phra That Doi Suthep) 位于清迈,建于1383年,在海拔1053米的素贴山(Doi Suthep)上,由于寺前石阶有两道栩栩如生的龙形琉璃扶手,因此亦称“双龙寺”。据传说,锡兰高僧受兰那泰王之邀携佛祖舍利子至清迈时,曾将舍利子置于白象背上,任由白象择福地以建寺。后来白象在素贴山长久驻足,于是兰那泰王就颁旨修建了素贴寺。不过,在高僧将舍利子移入素贴寺舍利塔时,舍利子却分为两粒,于是其中一粒被供奉于素贴寺,而另一粒则被移至松德寺供奉。
此外,曼谷的大佛寺、云石寺(亦称大理石寺)、金山寺、善见寺、大秋千、四面佛、唐人街(主要包括三聘街、耀华力路、石龙军路)、王家田广场、民主广场、玫瑰园等,也都是重要的名胜古迹。
二 著名城市
曼谷 曼谷作为泰国首都的历史已经超过200年了。历史上,曼谷只是湄南河边的一个淳朴和荒凉的小渔村,人烟稀少,经济很不发达。不过,由于曼谷靠近泰国湾,泰国最大的河流湄南河从这里蜿蜒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来自日本、中国和欧洲的大货船大多必经此地。商贸的发达和川流不息的运输使曼谷从一个无名的小渔村变成了交通咽喉和商贸重地。居民不断增多,社会生活也初具规模。
1782年,曼谷王朝建立后,泰国国王拉玛一世把首都迁到湄南河东岸,并赐名该地区为曼谷。曼谷的全称很长,有142个拉丁字母,泰国人称其为“军贴玛哈拉空”。曼谷有“天仙之都”、“伟大的都市”、“天使之城”、“神仙之城”、“幸福之城”、“玉佛宿处”及“坚不可摧城”等赞美含义。世界各国都称泰国首都为曼谷,这一名称是根据泰文“滨岛”一词音译而成的,中文是从闽南话音译而来的。现今,曼谷已经是颇有声誉的国际大都市。曼谷市区面积约1568平方千米,2014年常住人口为569.2万,占全国人口的8.7%。曼谷是泰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泰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曼谷市的行政管理机构是市政府,由市长和4名副市长组成。市长任期4年,由全市人民直接选举产生;副市长在市议员中产生。市政府接受市议会的监督,议员由所属各行政区的选民选举产生,任期4年。曼谷全市分24个行政区。
曼谷市市容整洁繁华,现代化大楼参天耸立,宽敞笔直的马路上车水马龙,湄南河上船只往来如梭。曼谷是全国的交通枢纽,水、陆、空交通都很发达。全国各地的货物多数都必须通过曼谷的海港和空港运往全世界。曼谷北郊有东南亚最大的国际空港廊曼机场,每天都有无数货物和旅客进出。
曼谷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自然风景妖娆迷人,民族风情独特,服务热情周到。金碧辉煌的大皇宫位于曼谷市中心,其建筑风格体现了特异和浓郁的泰式文化风采。曼谷王朝自建立起,各代国王就在大皇宫里寝居和理政,200年的王朝延续,使得大皇宫愈发美轮美奂。今天,在位的泰国国王已经不再居住在大皇宫里,而迁居到新建的集拉达王宫。巍峨雄伟的大皇宫对外开放,在金色的阳光下,大皇宫紫红色的琉璃瓦闪烁着灿烂的光辉,述说着灿烂辉煌的悠久历史。
清迈(Chiangmai) 清迈是泰国第二大城市,位于曼谷以北750千米,濒临湄南河的支流宾河,海拔300多米,周围是海拔600~900米的山地,人口约150万。清迈被誉为“泰北玫瑰”,以盛产玫瑰而闻名于世。清迈既是泰国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东南亚著名的避暑胜地。清迈城建于1296年,曾是兰那泰王朝的都城。传说当年兰那泰王朝的曼格莱王(King Mengral)曾在清迈狩猎时偶遇象征吉祥的白鹿,因此决定迁都至此,并在素可泰王朝的兰甘亨王(King Ramkhamhaeng)和帕耀王朝的南蒙王(King Ngam Muang)这两位盟友的协助下,动用9万人在4个月内建成了清迈城。清迈现存的文物古迹颇多,其中有佛寺约79座,多数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
阿瑜陀耶(Ayutthaya) 阿瑜陀耶意为“固若金汤之城”,亦称大城,位于曼谷以北85千米,曾是阿瑜陀耶王朝的都城,始建于1350年,后于1767年被缅甸军队攻陷,自此沦为废墟。1991年,阿瑜陀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上,阿瑜陀耶旧城坐落于湄南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上,为河道所环绕,北面是华富里河,西面和南面是湄南河,东面则是贯通湄南河与华富里河的巴萨运河,城内地势低平,水道纵横,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在旧城所在地现已建成阿瑜陀耶遗址公园,供人怀古凭吊。尽管旧城中的王宫和寺庙都仅剩下断壁残垣,人们已难观旧貌,但从中仍不难感受到阿瑜陀耶王朝曾经的繁华,其中的菩斯里善佩寺(Wat Phra Si Sanphet)堪称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建筑艺术的典范。旧城中现存的佛塔,多数为覆钟式和叠置式:前者塔身呈上小下大的喇叭形,犹如覆盖在地面的古代铜钟,故得名;后者由基座、钟形塔身、塔顶平台及塔尖4部分组成,具有明显的锡兰特色。
素可泰(Sukhothai) 素可泰意为“幸福诞生之地”,位于曼谷以北427千米,曾是泰族的第一个国家素可泰王朝的都城,亦是泰国文化的发祥地。1991年,素可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素可泰旧城东西长2.6千米,南北宽2千米,现已建成素可泰遗址公园,其间有100多处古迹,包括王宫、寺庙及大量佛塔、佛像和石碑。此外,素可泰以北55千米处的西萨查那莱(Sri Satchanalai)遗迹公园,也是重要的名胜。西萨查那莱在历史上曾是素可泰的副城,位于永河的转弯处,依天然地势而建。遗址公园内有不少古迹,其中以象隆寺(Wat Chang Rom)和七排塔寺(Wat Chedi Chet Thaeo)最具特色。象隆寺建于13世纪末,主体建筑分3层,底层矗立着39尊石雕大象,次层的方形台基的每一侧都供奉有5尊保存较为完好的佛像,顶层是锡兰式的佛塔。七排塔寺则因为寺中矗立着7座具有不同时期风格的佛塔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