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独立后时期

一 巩固独立时期

迅速实现的国家独立,使哈萨克斯坦人感到无比兴奋,但也暴露了国内各方面准备的不足。对哈萨克斯坦来说,当时面临三项重大任务:第一,使国家保持政治稳定,民族团结,防止出现重大动荡,巩固来之不易的独立成果,同时抓紧确定作为独立国家所必需的国家象征(国旗、国徽、国歌)和组建作为独立国家所必需的各种机构;第二,克服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时抓紧改革经济体制,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第三,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树立独立主权国家形象,争取能尽快在国际社会中体面立足。

独立初期,哈萨克斯坦国内政局虽然基本上稳定,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最高苏维埃对总统和政府的决定经常起掣肘作用;“阿扎特”和“热尔托尔桑”等反对派要求总理下台,组建联合政府;族际不和的阴影一直存在;因经济困难不时发生工人罢工。

在经济方面,受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影响,哈萨克斯坦也被迫放开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继而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生产形势呈现不断下降之势,经济陷入严重危机。

在外交方面,面临赢得国际社会的承认,并通过卓有成效的外交努力确保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的艰巨任务。同时,通过发展对外关系,为本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1992年5月16日,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发表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哈萨克斯坦的形成和发展战略》一文,为哈萨克斯坦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强调,哈萨克斯坦要走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的道路,并确定了外交的基本方针。

独立后,哈萨克斯坦立即着手确定国家的象征:国旗、国徽和国歌,并于1992年6月4日通过。同时,开始组建本国军队,对原有的法律进行修改,并陆续制定一系列新法律。1992年1月13日,该国通过了《对〈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地方自治和地方人民代表苏维埃法〉在过渡时期进行修改和补充的法律》,废除了长期执行的苏维埃执委会制,改行由总统垂直领导的行政长官制,这对加强总统权限和维护国家的政令统一十分重要。独立后不久即在全国开展了制定新宪法的讨论。当时,国内上下对宪法内容存在分歧。其中争论最大的是关于俄语的地位和国籍问题。经过近一年的酝酿,1993年1月28日,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即1993年宪法,经第12届最高苏维埃通过。

1993年宪法由5篇21章131条组成;此外还有过渡条款13条。该宪法规定哈萨克斯坦为民主、世俗和单一制共和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原则。议会仍为一院制的最高苏维埃。总统为国家最高元首,领导共和国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该宪法继承了苏联时期的某些特点,具有过渡性质,特别是存在立法机构和总统争权问题,严重影响国家改革进程,因此在运行两年多时间后便被另一部宪法所取代。

由于议会与总统存在较大矛盾,在拥戴总统势力的策动下,先是一些地方苏维埃自行解散,继而发展到最高苏维埃停止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最高苏维埃于1993年12月中旬做出了提前选举议员的决定。选举工作定于1994年3月7日举行。新议会成员减少,实行职业化。

1994年3月7日,新一届最高苏维埃选举如期举行。73.52%的选民参加了投票,176人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人民统一联盟获70席,是议会中席位最多的政治组织。

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原以为新议会会有效地配合他工作,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议会对许多涉及经济改革的法律议而不决或者反对。1994年,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议会发表讲话时,批评议会制定的文件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翌年,有人揭发这届议会选举有舞弊行为。1995年3月6日,哈萨克斯坦宪法委员会裁定1994年议会选举“违宪”。因此,议会本身不合法,随后议会被解散。从1995年3月起直到新议会被选举出来为止,哈萨克斯坦没有立法机构,在这段总统治理时期,总统以“总统令”方式代行立法职能。

鉴于国内经济形势日益恶化,总统多次指责内阁工作不力。在此情况下,1994年10月11日,捷列先科内阁向总统提出辞职。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接受了辞呈,于10月12日任命阿·乌·卡热格尔金为内阁总理。新政府于10月14日组成并宣誓就职。这是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内阁首次更迭。1995年3月11日,因议会“违宪”,由议会批准成立的本届政府自然也不合法。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罢免了卡热格尔金内阁总理的职务,随后又重新提名他为总理,很快又组成了新一届内阁。

1994年选出的议会于1995年3月因被宣告“违宪”而遭到解散。虽然许多议员对宪法委员会的裁定表示抗议,但抗议无果而终。1995年12月5日和9日,哈萨克斯坦分别举行了参议院(即上院)和马日利斯(相当于众议院或下院)选举。新议会于1996年1月正式产生。1996年1月30日举行了两院联席会议。1995年3月至1996年1月,总统代行立法权期间共发布了134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总统令和批准了60个国际条约,这对推动经济改革和稳定国内形势是有利的。

1995年是哈萨克斯坦独立后政治生活极为重要的一年。议会解散后,总统咨询机构——哈萨克斯坦各族人民大会成立。各族人民大会于1995年3月24日在阿拉木图市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总统支持者在会上提出了将现任总统任期延长至2000年的倡议并以会议决议的形式给予通过。当局决定通过全民公决来决定这一政治大事。1995年4月29日,该国举行了独立后的第一次全民公决,91.3%的合法选民投了票,赞成延长者占投票人员的95.4%。纳扎尔巴耶夫的总统任期因此延长至2000年。此前,1993年宪法规定,总统任期为5年,1996年应为选举年。

根据形势变化,哈萨克斯坦决定制定独立后第二部宪法。1995年6月30日,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各族人民大会上做长篇报告,为制定新宪法规定了基本原则。同年7月4日,公布了新宪法草案。8月30日,举行了全民公决。90.58% 的法定公民参加了公决,赞成新宪法者占89.14%,新宪法获得通过。同年9月6日,纳扎尔巴耶夫签署了关于新宪法正式生效的总统令,1995年宪法正式生效。

与第一部宪法不同的是,第二部宪法明显加强了总统的权力,取消了副总统职务,议会由一院制改为两院制。

独立初期,哈萨克斯坦经济的特点是经济危机与经济体制改革并存。1992年年初,受俄罗斯放开价格的影响,哈萨克斯坦开始推行商品价格自由化政策,除部分商品外,绝大部分商品价格放开。与此同时,国内开始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工业生产急剧下降。这一年农业获得大丰收,对稳定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进入1993年后,国内经济状况仍不见好转。同年4月,政府发布《稳定经济和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刻不容缓反危机纲领》,力图扭转经济颓势。1993年,各项经济指标继续恶化。国内总产值与上年相比下降12.9%,工业产值下降16.1%,农业产值下降9.8%。物价和劳务费用仍大幅上涨。1994年,经济形势仍不见好转。同年7月,哈萨克斯坦政府提出了《关于深化改革和摆脱经济危机的政府行动纲领》,旨在落实总统用15年时间使国家摆脱经济危机的要求。10月,哈萨克斯坦政府更迭后,新总理仍继续执行这一纲领。

由于俄罗斯发行新货币给哈萨克斯坦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与俄罗斯就建立统一卢布区谈判未果,哈萨克斯坦于1993年11月15日在物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行了本国货币——坚戈,这标志着哈萨克斯坦朝经济独立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继续推行经济体制改革。1993年3月15日,该国通过了《1993~1995年(第二阶段)国家非国有化和私有化纲领》,在1991年通过的第一个纲领基础上继续对所有制进行改革,并取得了重大成果。至1993年年底,已对8889家企业的所有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造。至1995年年底,“小私有化”基本完成。重工业企业私有化占到28%;建筑业占到70%;农工综合体私有化占到65%。另外40多家大型企业交给外国公司管理。

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政府积极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大力吸引外资。至1994年年底,注册合资企业已达1100多家,实际运作的491家,其中哈美合资田吉兹-谢夫隆石油公司(即田吉兹-雪佛龙石油公司)规模最大,拟议投资额40年达200亿美元。

经过一年的努力,1995年经济虽然仍在下降,但下降的趋势明显减缓。1994年哈萨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下降25%, 1995年则为9%。宏观经济形势好转尤其表现在通货膨胀得到遏制上。1994年,该国通货膨胀率为1258.3%, 1995年降至160.3%。本国货币汇率也较前期明显稳定。

二 步入稳定时期

哈萨克斯坦第二部宪法于1995年8月30日经全民公决通过。这部宪法使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的权力扩大,地位进一步加强。

1996年1月,新当选的议会两院开始工作。此届议会与总统有较好的配合。

1997年3月,哈萨克斯坦对政府机构做了重大调整,由21个部减至14个部;委员会由11个减至3个。此举一方面为了节省经费,另一方面也为了加强“总统治理”。鉴于卡热格尔金内阁已不适应哈萨克斯坦已经变化了的国内形势,1997年10月10日,努·巴尔金巴耶夫取代卡热格尔金出任政府总理。哈萨克斯坦研究机构认为,此次政府更迭“意味着对改革方针进行重大调整,开始从致力于宏观经济调整向微观进程调节转化”。

1994年7月6日,哈萨克斯坦议会做出迁都决定,由阿拉木图迁往阿克莫拉。阿克莫拉当时是一座不到30万人的中等城市,要成为国家首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大兴土木。在总统府、议会大厦、政府大楼基本竣工后,1997年12月10日,所有机构一律迁往新都。1998年5月6日,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下令将阿克莫拉改名为阿斯塔纳。1998年6月10日,哈萨克斯坦举行隆重迁都庆典。一些国家领导人出席,中国派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出席庆典祝贺。

从1996年起,哈萨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已停止下降,1997年较上年同比分别增长2%和4%。通货膨胀率继续下降,1996年为128.7%, 1997年为111.2%。但农业形势却仍相当严峻。总的来看,经济危机形势趋缓。这一时期,经济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债务的彼此拖欠和国家拖欠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失业问题也较严重。鉴于经济危机趋缓,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1997年10月10日,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向议会提交了题为《哈萨克斯坦-2030——繁荣、安全和全体哈萨克斯坦人福利改善》(简称为《哈萨克斯坦-2030》)的国情咨文,系统地阐述了该国至2030年优先发展的7项战略目标和1998年以及1998~2000年的具体任务。这是哈萨克斯坦迎接经济起飞的宣言。

1998年9月30日,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向议会发表了题为《关于国内形势和国内外政策基本方针:在新世纪社会民主化与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国情咨文,提出了面向21世纪哈萨克斯坦发展的重要改革设想。为此,他建议对宪法进行必要的修改,其中包括使选举工作民主化、分阶段实行地方选举、扩大政党在议会中的作用、加强非政府组织在公民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司法独立、扩大新闻自由和重视妇女工作等政治改革的内容。10月7日,议会两院联席会议本应对总统提出的宪法修正案进行讨论,但并未进行。马日利斯议员科佩代表两院88名议员宣读了致总统的呼吁书,提出了自己的宪法修改方案,同时提出提前举行总统选举的动议。这一举动虽出乎总统的意料,但他表示尊重议会的决定。经表决,议员们赞同推迟讨论总统关于宪法的修改草案。后来经过协商,议会做出了两项决定,一是通过了总统提出的宪法修正案;二是缩短现任总统的任期,于1999年1月10日举行新一届总统选举。

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是:取消政府公务员任职最高年龄规定,将总统任期延长至7年;参议员任期改为6年,马日利斯议员为5年,马日利斯议员67人中有10人按比例分配制从党派中产生。

根据1998年10月7日议会通过的决议,1999年1月10日,哈萨克斯坦举行了有史以来的首次总统差额选举。有4名候选人参选,他们是:现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哈共领导人谢·阿布季尔金、国家海关委员会主席加尼·卡瑟莫夫和上院议员恩·加巴索夫。选举结果不出人们所料,纳扎尔巴耶夫获得了投票选民81.7%的支持,再次当选为哈萨克斯坦总统,任期7年。

1999年1月22日,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任命努·巴尔金巴耶夫为总理,组成了新内阁。1999年10月12日,巴尔金巴耶夫辞去政府总理职务,总统任命卡·托卡耶夫担任这一职务。此前,托卡耶夫为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托卡耶夫上任后对政府进行了改组,用有经验的老人取代了年轻的政府成员。

1999年10月10日,哈萨克斯坦举行议会选举,有9个政党参选。结果,祖国党、共产党、农业党、公民党赢得7%以上选票,进入议会。全国57个独立选区有559人参加竞选,祖国党和公民党推选的候选人在很多选区获胜。

从1999年开始,哈萨克斯坦经济呈现较快发展的态势。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对哈萨克斯坦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进入21世纪,哈萨克斯坦发展步入快车道。

三 进入21世纪

进入21世纪,哈萨克斯坦进入政治基本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外交十分活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时期。

政治方面,2000~2014年,政府曾发生几次改组。2002年1月托卡耶夫辞去总理职务,由伊·塔斯马加姆别托夫接替。此人只任职一年多。2003年6月由达·艾哈梅多夫接替。这位总理干到2007年1月,接替他的是卡·马西莫夫。2012年9月,马西莫夫由谢·阿赫梅托夫接替。2014年4月,卡·马西莫夫重新被任命为政府总理。虽然政府总理变化频繁,政局变化却不大,始终保持基本稳定的态势。哈萨克斯坦总统始终没有变化,一直由纳扎尔巴耶夫担任。

哈政局稳定,通过2005年总统选举这件事可以看出。这一年中亚地区形势很紧张。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先后发生所谓“颜色革命”,吉总统阿卡耶夫被赶下台。此前,格鲁吉亚和乌克兰总统也在所谓“颜色革命”中下台。国际社会因此担心哈萨克斯坦总统选举会发生类似情况。结果,哈萨克斯坦总统选举平稳进行,纳扎尔巴耶夫获得91.02%的选票而顺利当选。此后,在2011年4月举行的又一次总统选举中纳扎尔巴耶夫继续高票当选,这反映了他在哈萨克斯坦威望很高,地位稳固。

哈萨克斯坦注意改善民主状况。2007年议会选举由于政党准入门槛过高,形成由“祖国之光”人民民主党一党组成的议会。为改变这种情况,2009年该国修订了《选举法》和《政党法》,规定议会必须由两个以上政党组成,并降低了政党准入标准,获7%以上选票的政党可以进入议会。在2012年议会下院选举中,“祖国之光”人民民主党、“光明道路”民主党、共产主义人民党3个政党获7%以上选票进入议会,议会下院由一党组成改为多党组成。

哈萨克斯坦国内政治方面也不是毫无问题。2011年12月16日,在西部石油重镇扎瑙津发生反政府群体事件——“扎瑙津事件”。这是该国最近十多年不曾有过的骚乱,是反政府势力利用民众对民生问题的不满而精心策划的。该事件很快被平息,没有扩散到全国。

2012年12月16日,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发表题为《哈萨克斯坦 -2050》的国情咨文,这是哈萨克斯坦在1997年提出至2030年发展战略之后,推出的又一个发展战略,是对国家至2050年各方面发展的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在2050年使哈萨克斯坦进入世界发达国家30强行列。

经济方面,最近这十多年是该国发展最快的时期。哈萨克斯坦官方资料显示,1999~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达7.6%,经济总量由1997年的1.7万亿坚戈增加到2011年的28万亿坚戈。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倍,由1998年的1500美元提高到2012年的1.2万美元。国家财政状况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公民的现金收入增长了15倍,月平均工资增长了8.3倍,养老金平均支付额增长了9倍,收入低于贫困线以下的人数下降了5/6,失业人口减少了50%。应该看到,上述统计时期还包括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哈萨克斯坦产生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形势最好的2000~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曾年均增长10%以上。

经济形势良好催生了该国包括《工业创新计划》在内的一系列纲要,这一系列纲要提出在发展资源型经济的同时要大力发展非资源型经济,发展高新技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2014年该国又提出“光明大道”新经济计划。在这十多年间,连接东西部并通往中国的输油管道、由北向南的输气管道、通往土库曼斯坦的哈土铁路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成。首都阿斯塔纳也以崭新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不过,由于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哈萨克斯坦经济受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影响较大。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使哈萨克斯坦经济受到重挫。外资的撤走使很多企业资金链断裂,建筑业和商业银行受到的打击最大。不过,由于哈政府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一两年后经济开始逐渐恢复。2013年在世界经济仍增长乏力的情况下,该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1.3万美元。

2011年12月发生的“扎瑙津事件”使哈萨克斯坦政府认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重视民生工作。2012年1月27日,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议会上下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国情咨文《社会经济现代化——哈萨克斯坦发展的主要领域》,提出今后10年哈国内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提高民众福利”,重点解决就业、住房、教育、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等民生问题。

最近十多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不确定因素增多。哈萨克斯坦在这期间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以应对来自外部的不利影响,为本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哈萨克斯坦活跃的外交也使本国的国际地位有很大的提升。此间值得提及的外交大事主要有以下这些。

2001年6月15日,哈萨克斯坦以创始国身份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是由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在中国上海成立的,以维护中亚地区安全和促进经济合作为基本宗旨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此后哈萨克斯坦积极参加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在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2002年6月4日,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倡导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简称亚信)第一次峰会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举行,哈萨克斯坦担任主席国。2006年,亚信成员国第二次峰会在哈萨克斯坦举行。2014年,亚信第四次峰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亚信是致力于维护亚洲安全的论坛,其影响在逐渐扩大。

2009年11月27日,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签订组建关税联盟的文件。2010年1月1日,关税联盟条约正式生效。该联盟于2012年正式升格为统一经济空间,于2014年5月29日进一步升格为欧亚经济联盟,此举强化了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的特殊关系。

2010年12月1日,欧安组织峰会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举行,哈担任轮值主席国,成为独联体国家中第一个举办这种会议的国家。这反映欧安组织成员国对哈国际地位的肯定。

2003年9月举办的世界与传统宗教领袖大会,此后又在2006年9月、2009年7月、2012年5月举办。这也是哈萨克斯坦引以为傲的外交大事,是哈萨克斯坦为世界和平和世界宗教界交流与和睦相处做出的贡献。

2009年,哈萨克斯坦在突厥语国家元首会晤机制下又与土耳其、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组建了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突厥语国家加强合作的动向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