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概览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

一 地理位置

以色列国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北与黎巴嫩接壤、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与埃及毗邻。它位于亚洲西部,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它既是西濒地中海、南临红海并通向印度洋的海上枢纽,又是连接埃及与肥沃新月地带各国的唯一的陆路通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二 地形气候

以色列国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却复杂多变。根据地形,以色列可划分为4个区域。

1.地中海沿岸平原地区

这是一条狭长地带,由北到南从海岸沿线平均伸进内地约40公里。地中海沿岸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土地肥沃,海法、纳塔尼亚、特拉维夫等大城市分布于此,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工业、农业、旅游业以及近一半的人口,是以色列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2.中部丘陵山区

这一地带从北到南主要有加利利、撒玛利亚和犹地亚三个山区。最北部的赫尔蒙山脉常年积雪。加利利山海拔500~1200米,山间溪流和较充足的雨水使这里终年常青。加利利山和撒玛利亚山之间的杰茨雷埃勒谷地是以色列最富饶的农牧业区,占国土总面积的25%。蜿蜒起伏的撒玛利亚和犹地亚山地,展现出岩石山峦与肥沃河谷交相辉映、城镇与村庄点缀其间的景象。在政治意义上,约旦河西岸包括撒玛利亚和犹地亚山地的大部分地区,巴以间存在争议的圣城耶路撒冷坐落在犹地亚山地。

3.约旦河谷地带

约旦河谷地带是一条纵贯以色列东部的大裂谷,属于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构成了以色列与约旦的边境。自北向南,依次是约旦河、太巴列湖(加利利海)和死海。

约旦河全长约300公里,源自赫尔蒙山,流经胡拉谷地后进入太巴列湖,然后穿越约旦河谷进入死海。约旦河仿佛一条闪闪发光的银链,将太巴列湖和死海这两颗璀璨夺目的宝石串在一起。

太巴列湖位于加利利山和戈兰高地之间,是巴勒斯坦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戈兰高地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20多公里,海拔约为800~1000米,最高点在北部的赫尔蒙山上,海拔约1200米。戈兰高地地理位置特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乃兵家必争之地,目前由以色列控制。戈兰高地高出太巴列湖千余米,居高临下,对于严重缺水的以色列来说,戈兰高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

死海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18公里,面积1020平方公里。死海是世界上最深的咸水湖,平均深度301米,最深处湖床海拔-800米。死海有“世界的肚脐”之称,湖面低于海平面422米,湖岸是地球陆地表面的最低点。死海无出口,进水量与蒸发量大致相等,是地球上盐度居第二位的天然水体,仅次于吉布提的阿萨勒湖。湖水富含镁、钠、钾、钙盐等矿物,含盐量高达23% ~25%,为一般海水的8倍多,鱼类无法生存,只有细菌及浮游生物,因此被称为“死海”。因湖水盐分高,浮力大,人们可以平躺在水面上看书读报。

4.内盖夫沙漠

内盖夫沙漠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约占以色列领土的一半,但居民仅占总人口的8%。内盖夫沙漠在地理上属于西奈半岛的延伸,地质构成主要是石灰岩和白垩岩,地势较平缓,外表呈现为低矮的砂岩山和峡谷以及干涸的河道。以色列建国后,进行北水南调和土壤改良,将内盖夫北部大片沙漠变成绿洲,出产的粮食、棉花、水果、蔬菜和鲜花甚至可供出口。

以色列北部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但在不同的高度气候有相当大的差别。低于海面的河谷地带,尤其是埃梅克谷,以及约旦河上游的邻近地区,酷热潮湿。气温从北向南递增,夏季为24℃ ~40℃,冬季为10℃ ~17℃。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湿季,之后是连续7个月的干旱季节。降水年际变化大,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年降水量由北向南递减,北部为700~800mm,中部平原为400~600mm,南部内盖夫沙漠只有20mm,全国一半以上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80mm,蒸发量却极大,这也是南部地区地下水多为咸水的原因。

三 国土面积

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成立。经过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实际控制的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国土呈南北狭长形,从最北边的迈图拉到最南端的埃拉特,全长约470公里,东西最宽处仅有135公里,海岸线长198公里。

四 行政区划

以色列全国划分为6个行政区,自北而南依次为:

北部区 面积4478平方公里,首府拿撒勒,下设阿卡分区、戈兰高地分区、加利利海分区、耶兹列分区和采法特分区。

海法区 面积863平方公里,首府海法,下设海法分区和哈代拉分区。

中央区 面积1276平方公里,首府拉姆拉,下设佩塔提克瓦分区、拉姆拉分区、雷霍沃特分区和沙隆分区。

特拉维夫区 面积171平方公里,首府特拉维夫-雅法,仅设一个分区,即特拉维夫分区。

耶路撒冷区 面积652平方公里,首府耶路撒冷,仅设一个分区,即耶路撒冷分区。

南部区 面积14231平方公里,首府贝尔谢巴,下设阿什凯隆分区和贝尔谢巴分区。

五 人口语言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犹太人为主要民族的国家。以色列国的《独立宣言》和《回归法》确认:世界上凡是犹太人均有在以色列国定居的权利。1952年颁布的《国籍法》规定:无论是本地出生者、本地居民,还是归化者,不分种族、性别、宗教或政治信仰,均享有以色列公民权。每个公民可按其愿望持双重国籍。

1948年建国时,以色列有人口80.6万,1949年首次达到100万,1958年人口达到200万。自2003年以来,以色列人口增长率为1.8%,与20世纪80年代人口增长率相似。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年底总人口已达813.45万,其中,犹太人为610.45万,占人口总数的75%;阿拉伯裔以色列人为168.32万,占人口总数的20.7%;其余4.3%(约34.68万)为没有在内务部登记的犹太人、德鲁兹人和切尔克斯人等。http://www.cbs. gov. il/reader/shnaton/shnatone_new. htm?CYear=2014&Vol=65&CSubject=2, 2015年1月11日。近六成的阿拉伯人居住在北部,北部区有43.1%,海法区占14.5%;约13%的阿拉伯人(多为贝都因人)居住在南部区;18.8%的阿拉伯人定居耶路撒冷区。

2012年以色列独立日至2013年以色列独立日,以色列的净增人口为13.8万,增长率为1.8%,其中有16.3万新生儿,新移民1.95万,死亡4.1万。近年来,犹太人的本土出生率稳步上升。在希伯来语中,将出生于以色列国的犹太人称为“萨卜拉”(Sabras)。建国初期只有35%的犹太人出生在以色列,到2011年年底,这一比例已升至73%。

以色列人口的年轻化程度和人均寿命普遍高于其他西方国家。以色列人口中,0~14岁的儿童占28.2%;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10.3%。但以色列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大,2000年为27.6岁,2011年则为29.5岁。以色列人的平均寿命持续增长,2011年,男性的平均寿命是80岁,女性为83.6岁。犹太男子的平均寿命比阿拉伯裔男子长4.2岁,犹太女子的平均寿命比阿拉伯裔女子长3岁。

以色列人口分布不均衡,中部地区人口密度较高,2011年超过四成的以色列人分布在这一地区,其中24%在中央区,16.5%在特拉维夫区。此外,近17%的以色列人居住在北部,14%定居于南部,耶路撒冷和海法地区均为12%,4%在约旦河西岸。2000年以色列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8人,2011年增至347人(不包括西岸)。特拉维夫区的人口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7522人,耶路撒冷区和中央区的人口密度也很高,分别为每平方公里1484人和1464人。北部区和南部区相对较低,分别为每平方公里292人和79人。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是位于特拉维夫东北的贝内贝拉克,每平方公里22145人,其总人口超过20万。特拉维夫市的人口密度也居高不下,每平方公里7505人,紧随其后的是耶路撒冷市,为6446人。

以色列社会基本上已实现城市化,90%的居民生活在城市。建国时,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只有特拉维夫-雅法市,现已增至14个,其中耶路撒冷、特拉维夫-雅法、海法、里雄莱锡安、阿什杜德和佩塔提克瓦六座城市的人口已超过20万。

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均为以色列的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希伯来语曾是古代犹太人的语言,《旧约》的绝大部分就是用古希伯来语写成的。当犹太民族流散到世界各地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接受了当地的语言,遂使希伯来语同当地语言混合使用,如西亚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基本上都说阿拉伯语;中、东欧的犹太人把希伯来语与德语相混合,形成了意第绪语;西南欧和拉美的犹太人讲古希伯来语与西班牙语混合而成的拉迪诺语。自中世纪以后,希伯来语逐渐成为犹太教拉比们在举行宗教活动和祈祷时使用的书面语言,以及学者们研究古代历史和宗教、进行诗歌创作及篆刻碑铭的文字,作为日常口语的希伯来语已经消亡了。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本·耶胡达通过教育和写作实践,成功地把希伯来语从一种复杂、生硬、费解的老式语言转化成一种简明实用、逻辑性强、容易学习和掌握的现代语言。希伯来语的复兴不仅创造了语言学上的奇迹,还带来了希伯来文化的繁荣,是犹太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在以色列,由于家庭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人们往往在正式的公开场合讲希伯来语,在家里或社团中仍说自己熟悉的语言。这一点在第一代移民中尤为突出。

六 国旗国徽国歌

1.国旗

以色列国旗呈长方形,长宽之比为3∶2。白色旗面,上下各有一条蓝色宽带。蓝白两色取自犹太教徒使用的祈祷巾的颜色。旗面中央是一个蓝色的六角星,这是古以色列国王大卫王之星,象征国家权力。大卫星(即六芒星,又名大卫之盾、所罗门封印、犹太星),是犹太教和犹太文化的标志。

2.国徽

以色列国徽为长方形盾徽。蓝色盾面上有一个七杈烛台,据记载此烛台为耶路撒冷圣殿中点亮祭坛的物件。烛台两旁饰以橄榄枝,象征犹太人对和平的渴望。烛台下方用希伯来文写着“以色列国”。

3.国歌


《希望》

只要心灵深处

尚存犹太人的渴望

眺望东方的眼睛

注视着锡安山冈

我们还没有失去

两千年的希望

做一个自由的民族

屹立在锡安山和耶路撒冷之上


以色列国歌《希望》(Hatikvah)的词作者是诗人纳夫塔里·赫尔茨·伊姆贝尔(1856~1909)。1871年,他创作了《我们的希望》,共9节,国歌仅为原诗的第一节。音乐采用犹太民族传统曲调谱成。这首歌原为犹太复国主义者的颂歌,在1897年第一届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上首次演唱。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将其确定为国歌。

这首《希望》之歌,十分悲凉哀婉,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悲怆的国歌。不过,最后高潮部分的乐曲激扬高亢,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