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十一年,带领沟通课程八年,在心灵的疆域里翻山越岭,有时清明,有时混沌,时而喜悦,时而挫败。我有很多“成功”的心得分享给你,更有不少“失败”的经验提供给你。有时我觉得“沟通”只有两个字,但做起来太难;有时我又觉得沟通并不难,难的是一个人的心性和愿心,是否敢于面对自己,是否真正想要健康的人际关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沟通其实不难。这些年我分享传播的P.E.T.课程就足以满足沟通方面的需求,它已经帮助无数父母得以跟孩子和其他家人、朋友,通过良性的互动,真正建立起关系来。
P.E.T.主要讲的是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这套课程所运用的理论皆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可以说集人本主义的精髓,融会贯通于沟通中,使高深的心理学知识得以被父母运用。虽然P.E.T.以亲子关系为着眼点,实际上适用于所有人际沟通。
倾听
P.E.T.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倾听、表达、应对冲突和关系建设。当孩子被某事所困扰,或有高涨的情绪时(也就是处在问题区时),父母要做的就是倾听。伴随同理、接纳和真诚的内在态度,通过倾听和陪伴,梳理孩子被卡住的情绪或感受,协助孩子的情绪流动,让孩子重新回到情绪与思考的平衡状态,为孩子创造一个能够思考如何解决他所遭遇的问题的空间,而不是把孩子的问题拿过来,替他解决。
表达
在表达方面,通常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会有一个误区:“当我对他有不好的感受时,最好不说出来,说了可能会伤害他。”那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表达方式不恰当。当我们遇到自己被卡住、处于问题区(被他人的行为困扰)的情况时,应该表达“我信息”,而不是指责他人的“你信息”。通过“我信息”的表达,不但不会伤害对方,反而让对方有机会学会了解和感知他人的情感世界,使彼此的关系更深入,甚至有可能帮助对方成长。
应对冲突
第三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关系中,我们如何应对无法避免的、必然会发生的两种冲突:需求冲突和价值观冲突。
面对冲突,通常很多人都不太愿意深入。我们以往所经验到的,都是冲突破坏性的一面,我们觉得一有冲突,关系就会被破坏,彼此就会受伤。实际上,冲突也具备建设性的一面,如果冲突的双方有约定俗成的应对冲突的方式,就会更加深入彼此的世界,看到更真实的对方。如果我们不能深入地分享彼此生命中的愤怒、悲伤、贪婪等所谓负向的感受,那么其实我们连喜悦也无法分享。也就是说,如果不深入冲突的话,很多时候关系是停留在表面的。
P.E.T.使用“第三法”来解决需求冲突。第三法建立在尊重彼此需求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首先要看到彼此的需求是什么。承认孩子的需求非常重要,父母的需求也同样重要。P.E.T.用尊重孩子和父母需求的方式来解决冲突,而不只是让父母牺牲自己的需求。P.E.T.不提倡家庭里任何一方有所牺牲。
关系建设
生活中,如何在大家相安无事或无人遭受情绪困扰时,通过关系技巧的使用、时间管理以及环境调整,来促进彼此的关系,也是P.E.T.里非常重要的部分。
以上四个部分,托马斯·戈登博士通过“行为窗口”的概念,做了清晰的归属。
“行为窗口”是整个P.E.T.的精髓,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很大的智慧。它不以好坏、对错为标准来进行问题归属。
简单来说,问题归属就是当时谁有情绪、谁被困扰,谁就处于问题区。比如说,父母想要休息,孩子却把音乐的声音开得很大。通常我们会认为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但回到场景中,孩子把音乐声开得那么大,在那个片刻谁受到了干扰?谁对这个声音有情绪呢?
孩子可能很享受音乐,并没有情绪上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有情绪的是父母。也就是说,父母是被困扰的一方,是遇到问题的一方。所以,P.E.T.不是以对错来区分问题,而是从当下的真相出发,谁被困扰、谁有情绪,谁就有问题,即处于问题区。
以往我们处理问题时,可能总想分出好坏、对错、曲直、高下,思维陷入二元对立模式。而行为窗口恰恰打破了二元对立模式,让我们回到沟通的本质上来。
沟通的本质不在于论对错,而是在当下的那个片刻,谁被卡住?谁遇到问题?谁需要被帮助?谁要为此负起责任?P.E.T.父母效能训练的奇妙与卓越之处在于,突破以往的习惯,引领父母进入沟通的本质:没有对错的评判,只有事实的陈述和真实感受的流淌。我们之间没有好与不好,只有相同或者不同。
P.E.T.所传递的精神是一致性沟通,它没有评判,界限分明,鼓励关系中的各方为自己负起责任,它和平而没有攻击性。正如我的好友微微辣所总结的: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无伤害、一致性。
当我们能够活出这几个特质时,也就活出了人本的精神,活成了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从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无伤害、一致性和自我调整这几个方面,分享我关于P.E.T.的心得与体会。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所以获得那么多肯定与认同,可能就在于它鼓励人们做真实的自己,它教导的是如何成为一个人。而深得此精髓的P.E.T.之所以会风靡全球,皆因这门沟通学说传递给父母的是,沟通是以关系间有爱的流动为基础的。
通过实践P.E.T.,看似是父母在带领和养育孩子,实际上是孩子在引领父母的成长。这样的关系,就好像哈利·帕尔默和萨古鲁说的:真正的带领是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退至孩子的身后,给孩子空间与自由,同时保有连接和支持,这就是最好的带领。
纪伯伦说,孩子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我们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当我们站在远远的背后,就不会想要操控孩子,而是尊重和允许孩子成为自己;
当我们站在远远的背后,就能纵观孩子所处时空的全貌,真正看见孩子;
当我们站在远远的背后,就不是在带领,而是跟随。
愿此书与你共勉,愿我们都能高高山头立,也能深深海底行,活出所知所学,利己也利他。
感谢书中提供案例的朋友,你们的分享支持了我也将支持更多人;感谢一路上与我相遇的父母,你们的谦卑深深滋养了我;感谢我的女儿,我生命中的天使,谢谢你让我进入你的宇宙。
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