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职业电影人成为电影作者
电影创作是所有影视创作中最重大的一种创作。因为它投资巨大、周期较长,往往采用最专业的人才、最新的技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力争达到最大的商业成功和最好的艺术效果。一部伟大的电影,不仅可以从文化上影响一个时代,而且可以在技术革新上引领时代变革,在艺术创新上引领创作思潮。电影创作需要最专业的影视创作机构,通过高度的市场化运作,进行最具投资风险的市场角逐。因此,电影创作往往是电视等其他影视节目创作的风向标,研究电影创作者对研究其他影视节目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部电影创作需要一个或多个专业的创作机构,需要很多部门、工种、专业人士合作协同工作,如制片、导演、编剧、监制、演员、摄影、灯光、录音、美术、特效等各种工作人员都参与了影视创作。众多创作者共同创作了一部电影,但对一部电影成败和艺术质量好坏负主要责任的人才能成为电影作者。
电影作者论成为影视本体批评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论”的第一次提出是在1954年1月。在法国《电影手册》第31期上,弗朗索瓦·特吕弗发表了令其名噪一时的文章:《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他的初衷是对法国影坛通常被称为“优质传统”的电影导演及其作品进行攻击,从而革新法国电影观念。
按弗朗索瓦·特吕弗和雅克·里维特等人的观点,他们是根据严格的有关“导演个性”和“影片风格”的标准来进行选择的,并强调,真正的电影“作者”应该是把某种真正个人的东西带进他的题材的人。一个导演不仅仅表现他的个性,而且在其全部作品中能有“一致性”的风格,并且这种风格是“有意义的”时候,这位导演就可荣获“作者”的称号,有了“作者”的身份,就会被看作是伟大的导演了。
“作者论”的提出,提高了导演地位,促进了法国“新浪潮电影”思潮。在欧美学术界,“作者论”与反“作者论”影评派的分歧至今也难有定论。但不管怎样,“作者论”为我们研究电影提供了一个角度、一种方法。
电影作者有时是导演、编剧、演员,甚至可能是监制,但通常来看,能够称得上一部电影的作者,能称得上一部电影的精神灵魂的缔造者,有三个角色非常重要,那就是导演、编剧、监制。
(一)导演
所谓导演,是指影视作品创作生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文学形象创作为视觉形象的总负责人。一部电影的艺术风格、艺术质量、思想灵魂主要取决于导演的艺术趣味、艺术水平和精神追求。导演主要负责将文学形象创作为视觉形象,通常情况下风格鲜明的导演就是电影作者。
新世纪以来,我国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导演,但具有强烈个人风格能称为电影作者的导演并不算多,张艺谋、陈凯歌、姜文、贾樟柯、冯小刚、冯小宁、陆川、徐峥、李安、陈可辛、王家卫、周星驰、徐克、侯孝贤、吴宇森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导演个人艺术风格主要体现为其在电影题材、电影类型及创作手法上的整体倾向性及特点,例如同样是喜剧电影导演,周星驰和冯小刚的风格就大为不同,周星驰擅长拍摄小人物题材、喜剧类型、无厘头创作手法,表现小人物奋斗的艰辛及对善良的坚持,常让人笑中带泪,形成了无厘头喜剧风格;冯小刚善于拍摄生活类题材、贺岁喜剧类型,通过机智风趣的语言对白,夸张的表演,在幽默中表现对现实问题的嘲讽,表现了生活的一种荒诞性,形成了京味儿喜剧风格。
(二)编剧
所谓编剧,是指以文字形式创作影视作品内容的人。编剧最重要的成果是编写一个优秀的剧本,剧本可以原创,也可以购买其他作家版权进行改编。原创编剧是一部影视作品主题思想的缔造者,是电影人物灵魂的塑造者。当电影非常忠于编剧的原著小说时,编剧也可以视为电影作者。
剧本乃一剧之本,关系到电影故事是否精彩、主题是否深刻,人物塑造是否可信感人,笑点看点是否突出等。编剧工作通常在电影拍摄之前就已经完成,编剧不需要参与电影现场拍摄,但有时编剧也作为艺术顾问参与现场拍摄工作,例如挑选演员,修改台词乃至剧本。
剧本分为文学剧本和电影剧本,编剧的主要工作就是把主要靠文学想象的文学剧本改编成具有画面感的电影剧本。编剧通常在自己擅长的题材领域进行创作,但有时投资方、导演或者演员等有一些创意想法,也会要求编剧根据其要求,为某些题材、某些演员量身打造一部作品。
目前,国产电影、电视剧创作最大的短板是编剧。观众可以忍受略显虚假的场景、浮夸的表演、粗糙的特效,但难以忍受一个既没有趣味又不合逻辑的故事,不能忍受一个毫无真实感、立体感的人物角色。讲好故事、塑造人物是编剧的重要能力。
根据编剧的工作领域,可分为电影编剧、电视剧编剧、情景剧编剧、舞台剧编剧等;根据编剧的工作方式,可分为个人创作、团队创作;根据编剧的来源,大概可以分为作家编剧、职业编剧和兼职编剧。下面对这三种编剧人群进行简要分析。
1.作家编剧
作家编剧来自作家,作家将自己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也有作家根据需要重新创作一个全新的电影剧本。20世纪曾经有段时间,为了凸显电影本体的艺术本性,有人提出电影应丢掉文学和戏剧的“拐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影越来越需要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秀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是电影创作最宝贵的剧本资源库。张艺谋曾说,中国电影离不开文学这根拐杖。张艺谋的电影大多来自文学作品,例如《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菊豆》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秋菊打官司》改编自陈源斌的小说《万家诉讼》,《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山楂树之恋》改编自艾米的同名小说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张艺谋电影的艺术成就是站在中国文学的肩膀上的。
我国作家中从事影视编剧工作的有王朔、刘恒、芦苇、邹静之、石康、陆天明、刘震云、海岩、六六、郭敬明、韩寒等。这些知名作家的作品,其原著精髓经过影视创作后能得以较好保留。因此,他们可以被视为电影作者。和好莱坞编剧相比,国产编剧的权力相对小一些。好莱坞制片人非常尊重编剧的艺术创作,编剧有很大的创作自由,甚至有权换掉导演、明星等任何主创人员。因此,好莱坞编剧更能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更应被视为电影作者。
2.职业编剧
职业编剧的主要工作就是编剧,也有人把他们称为专业编剧,其主要工作内容是把别人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或者根据需要直接编写电影剧本。职业编剧常以团队方式创作,团队常根据故事构想、情节走向、人物对白、镜头画面感等写作需要进行分工,但职业编剧中也有很多是个人创作的工作方式。我国著名的职业编剧有陆柱国、申捷、王蕙玲、王斌、胡建新、陈文贵、宁财神等。
3.兼职编剧
许多影视创作者本职可能是导演、演员等,但按捺不住对作品创作的冲动,有时也兼职参与一些编剧工作。例如,被誉为“旧瓶装新酒”的鬼才导演徐克,他善于改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既体现了原作精髓,也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色,《黄飞鸿》系列、《狄仁杰》系列等徐克都参与了编剧工作;周星驰以喜剧演员出名,但他自己在其导演或出演的电影中,经常参与编剧工作,例如《食神》《喜剧之王》《美人鱼》等众多经典作品都有他作为编剧的功劳。
此外,我国很多导演都参与了电影编剧,例如张艺谋编剧《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等,冯小刚编剧《非诚勿扰》《天下无贼》等,冯小宁编剧《紫日》《超强台风》等。赛车手、导演、作家韩寒也作为兼职编剧,编剧了《后会无期》《乘风破浪》。
导演、主演兼职做编剧,能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创作走向。而作家编剧和职业编剧,其作品被导演创作后,可分为忠于原著和不完全忠于原著两种情况,有的改编成功,有的则糟蹋了原著。如果导演尊重编剧的原著精神,尽可能保留原编剧的艺术旨趣,编剧也可以视为电影作者。反之,如果作品只保留了原著的名称和一些情节、人物等,导演做了较大改编,更多体现了导演的艺术旨趣,那么编剧则难以认定为电影作者。
(三)监制
监制是电影创作中不为大众熟知的一个重要角色。代表制片人监督导演的艺术创作和经费支出是监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监制的地位相当于导演,有时也能起到影视作品灵魂的作用。例如,徐克监制的作品往往有其鲜明的个人风格,《笑傲江湖》《新龙门客栈》《黄飞鸿之王者之风》《黄飞鸿之西域雄狮》等,大家也认可为徐克作品。
此外,制片人也是一个对影片质量负主要责任的人。中国观众对这个重要角色不太熟悉,因为中国是导演中心制,美国是制片人中心制,俗称导演背后的导演。制片和导演相比,导演相对更关注作品的艺术质量,制片人相对更关心投资人的利益和观众对作品的需求,更善于处理艺术创作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