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的糖代谢紊乱,机体出现持续性高血糖状态、尿糖阳性等。糖代谢紊乱进而会引起蛋白和脂肪等代谢障碍,甚至酸碱平衡失调。因病变程度不同,机体可有不同的表现。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这一“三多一少”的典型症候群。久病者常伴发动脉硬化,心血管、脑、眼、肾及神经系统等慢性疾患。
中医学中虽然没有糖尿病这一病名,但从临床表现来看,“消渴”一证与糖尿病非常相近。消渴是指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等引起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症。在古代文献中,消渴又有“消瘴”、“肺消”、“消中”等名称。对消渴的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气厥论》载:“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中医对消渴证的论述非常丰富,其资料散见于历代医书中。
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并把他们进行消化吸收转变为人体自身的物质,以供各个器官正常活动,一日三餐就是不断地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吃饭后,血糖升高,这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在胰岛素的作用下,一方面血糖进入肝脏,变成肝糖原储于肝脏,变成肌糖原储存于肌肉中,也可转变成脂肪储备起来;另一方面体胰岛素还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以及蛋白质、脂肪转变为葡萄糖的反应,也就是说阻止了血糖在饭后的过度升高。当空腹或饥饿时胰岛素分泌减少或停止,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同时体内蛋白质及脂肪也可分解转变为葡萄糖,使血中葡萄糖得到及时的补充,以供脑及其他组织利用并保持正常功能,而不发生低血糖。这个循环是靠中枢神经和内分泌腺的调节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血糖水平的调节需要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作用,两者分泌异常共同导致血糖水平异常。改善β和α细胞功能和药物能全面、有效调节血糖,改善患者的预后,可以优选。
一天中血糖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规律为餐前血糖偏低,而餐后血糖偏高,但正常人的血糖,无论是空腹时还是饭后,都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的幅度不大。一般来说,凌晨三四点钟血糖处于最低点,但多不低于3.3mmol/L(60.2mg/dL)。以后由于体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水平的逐渐升高,血糖值也有所升高,正常人空腹血糖应在3.3~6.1mmol/L(60~1100mg/dL)的范围。三餐后30~90分钟之间的血糖值往往最高,一般在10.0mmoL/L(180mg/dL)以下,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200mg/dL)。餐后2小时血糖又应降至7.8mmol/(140mg/dL)以下。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节奏的改变,天长日久,聚集了有代谢性疾病的高血压、冠心病、高血黏、高血脂、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微量白蛋白尿、高凝状态等的一组症候群呈高发趋势。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吃美食、住好房,穿好衣、不步走,开汽车、不散步,上下楼、坐电梯”成为许多人的追求。一日三餐大鱼大肉,美酒佳肴。出门能骑车不走路,能坐车不骑车。回家后坐沙发,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殊不知,就在这所谓的幸福生活中,许多疾病便悄悄走近了你的身旁。由胰岛素抵抗这根藤串起许多个苦瓜,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Ⅱ型糖尿病、冠心病、心肌梗死、脑中风、微量白蛋白尿等就成了威胁人们生命的主要“敌人”。
具体要注意下列这十种人:
1.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中有患糖尿病者,即为有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有遗传易感性,所以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更要重视糖尿病的预防。
2.肥胖人群:俗话说“腰带长寿命短,一胖百病缠”,肥胖会引发很多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Ⅱ型糖尿病发生与肥胖具有很大的关系,通常肥胖者的病程越长、程度越重,患糖尿病的危险就会越高,尤其是腹型肥胖也称内脏型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患Ⅱ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此外,肥胖还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之一,胰岛素抵抗容易造成胰岛素过多地分泌,由于胰岛素过多分泌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胰岛细胞最后会因不堪重负而发生功能衰竭,最终引发糖尿病。
3.体力活动不足或者有高热量饮食习惯的人群: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的膳食及体力活动不足,易导致肥胖及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可促进糖尿病的发生。
4.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高龄是糖尿病人的得病因素之一,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群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到了这个年龄后,建议每年检查血糖、血脂、血压等,必要时还要进行糖耐量的检查,便于早期发现糖尿病。
5.出生时体重小于5斤的人群:胰岛素发育有问题,导致患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几率高。
6.生过8斤以上巨大儿的妇女及这个巨大儿:二者将来得糖尿病的危险性都比较大,所以即使是在孕期体重增长也不能过多、过快。
7.糖耐量异常人群:空腹血糖在6.1~6.9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0mmol/L时称为“糖耐量异常”,我国20岁以上者有5%以上的人糖耐量异常而成为糖尿病的后备军,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调整生活方式,“糖耐量异常”者会以每年10%的速度转变成Ⅱ型糖尿病。
8.空腹血糖高于5.6mmol/L的人群:美国有研究显示,空腹血糖5.6mmol/L时人体内胰岛素水平已经开始受到影响。在美国已经将空腹血糖标准调至5.6mmol/L以下。凡是体检发现空腹血糖超过5.6mmol/L,应列作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尽早防治糖尿病。
9.代谢综合征人群: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包括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HDL-C血症)以及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症候群,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10.曾经出现血糖增高或曾经尿糖呈阳性的人群:无论何种原因出现过这种情况的人群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查血糖、尿糖,发现不正常要及时就医,进行正规的治疗,防止贻误病情。
曾经有过血糖高或曾经尿糖呈阳性是糖尿病的危险人群:有这种情况的人不仅要做到“少吃、多动、减压”之外,还要定期进行有关糖尿病的体格检查,以期尽早发现糖尿病,不要等到糖尿病已发病多年,已经发生了并发症时再去看病,那时并发症得到逆转的机会大大减少,甚至丧失殆尽了。对于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的干预如二甲双胍等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功能、有效降低血糖阻止或延缓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的转换。不过,即使发现了糖尿病,也不要紧张焦虑,这时候,患者需要积极对待,正确处理,尽最大努力把血糖控制在基本满意的水平,才是控制糖尿病、及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正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