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在现代学科体系下,一谈到田野,人们自然将其与人类学联系起来。但实际上,历史学也有着悠久的田野传统,史学家们一直努力走向田野,以获得对史料语境的准确理解与把握。近几十年来,历史学与人类学在方法论上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历史学也越来越重视田野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学在保持学科特色的前提下,无论在研究还是教学领域,都在不断强调田野。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未有系统的历史学田野实践教材。本书即是出于此目的一个初步尝试。
中山大学历史学科有着长期的田野实践教学经验,开设有专门课程,并与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政府一起,共建西樵实践教学基地。这一基地于2013年、2014年分别被批准为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们在西樵实践教学过程中所撰写的论文和专著,一些已经公开发表或出版;一些则被地方政府所采纳,为地方文化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现在我们拟将多年的教学心得与体会形诸文字,编成教材,既有利于今后的教学,也方便就教于同仁。我们教材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理论与方法的总结;二是结合具体田野点来说明实践教学的实际开展过程;三是同学们在田野实践教学中所取得成果的选集,由此呈现教学成效,并为今后选修此课程的学生提供一个样本。前两个部分汇集于一册,题名《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的理论、方法与案例》,是为方法与实践;第三部分单独成书,题名《西樵历史研究——历史学田野教学成果集》,是为成果展示,已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5月正式出版。
下面对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进行简要论述。
一、围绕学科特点展开的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
中山大学历史学长期坚持田野实践教学,完全出于本系师生对历史学学科方法的理解。历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没有多少直接的、立竿见影的“应用”价值。这对教与学都形成了一种挑战,许多学生可能会因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表面上的相距甚远而意兴阑珊。对此,我们可以通过阐述历史学在人类认识中所体现的古今之间的双向影响,以及历史学拓展个人与群体狭隘的经验世界等理论等来消除学生的误解,但到此为止,尚未能很好解决“历史学有什么用”的问题。所以我们更需要通过实际展示、体验、践行历史学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然而,对于缺乏研究经历的本科生,仅凭课堂上的讲授、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拼凑完成的作业(往往得不到仔细批改)和走马观花似的教学考察等,完全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我们需要带着学生,到一个具体的田野点,进行封闭式强化训练。每天从早到晚,结合田野调查,发现问题,搜集并解读史料,相互辩难、相互启发,度过一段全天沉浸于学术中的生活。在此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助教要与学生就研究目标、问题的性质、解决问题的途径、怎样寻找材料、如何解读史料等问题反复研讨。学生的成果出来后,教师还要认真点评。这就是我们心中的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一种践行史学思维方式的教学。
为何要选择田野而非图书馆作为实践教学的抓手呢?这固然缘于我们的学术传统,同时与历史学的另一个基本特点不无关联。我们认为,历史学是一门典型的人文学科,它关注人作为人的那一面,而且是作为实际生活中的人而非抽象的人的那一面。它重视具体的人或群体的个性,对他们予以关注和理解,体现人的价值、尊严与自由。如果她要阐释某个社会的总体进程,也一定要基于具体的方式而非抽象的原则。职此之故,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对社会的透彻了解,是优秀史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把学生带到田野中去,训练他们去考察一个社区的实际运作,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再结合丰富的史料阅读,他们自然能体会到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渗透,从中增长知识与学问,并学习为人处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