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一天(9)
菲罗美娜没想到那顶王冠会加在自己头上,腮帮子上不由得泛起了娇羞的红晕,不过她想起了方才潘比妮亚所说的那一番话,[36]就克制了慌张,鼓起勇气来执掌国政。她首先追认了潘比妮亚所颁发的一切命令,接着宣布大家明天仍留在这里,又布置了明天的日程和当天的晚餐,于是说道:
“最亲爱的伴侣们,承蒙潘比妮亚立我做你们的女王,这并不是我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实在是她的厚爱。所以,在安排我们的共同生活方面,我不打算独断独行,还得征求大家的意见。我现在把我的打算简单地说一说,不妥当的地方,可以由大家提出意见来补充或是修改。
“照我看来,潘比妮亚今日所安排的程序,十分出色,使我们今天这一天过得十分愉快。假使大家并不以为再过一天这样的生活有些讨厌,或者另有反对的理由,那么我认为这程序没有变更的必要。
“等我们把这回事办好之后,大家就可以离开此地,各自去找消遣。等到太阳下山了,我们就在凉快的晚风里吃饭;饭后,大家就唱几首歌,玩一阵子,然后睡觉。明天,我们清早起来,各人可以随意散一会步,到时候,就像今天一样,大家回来一起吃饭,饭后,我们跳一会舞,然后午睡,等睡醒之后,也像今天这样,大家回到这儿来开始讲故事——讲故事,我觉得是挺有趣,也是挺有益处的玩意儿了。
“潘比妮亚在匆促中给推选为女王,来不及给大家指定一个讲故事的范围;我想,好在我们现在有着充分的时间,我不妨出一个题目,让大家可以预先在这范围内,想好一个出色的故事。我说,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人类始终受着命运的支配,将来一定还是这样,直到世界的末日;所以这故事的主题,要是各位没有意见,我想这样规定:每人都讲一个起初饱经忧患,后来又逢凶化吉、喜出望外的故事。”
在场的青年男女一致拥护这个规定,表示愿意遵守;但是等大伙儿都静下来以后,忽然听得第奥纽说道:
“女王,大家所说的话也就是我想说的话,我觉得你定下的办法很值得赞美,会提高我们的兴趣,只是我想请求你一个特殊的恩典(我而且希望,在我们一起欢聚的这段时间内,一直能享受这一恩典),那就是说,我可不受你这法令的束缚,非得在题目的范围内讲一个故事不可;倘使我高兴,我就可以随意讲一个我所喜爱讲的故事。为了免得大家以为我提出这样的请求,是因为肚里故事不多的缘故,以后我愿意总是在最后一个讲故事。”
女王知道他是一个富于风趣的人,也了解他提出这个请求,也有他的用心,那就是说,如果遇到大家听着同一个主题的故事听得有些厌倦了,他就可以另外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来作为调剂;所以在征求得大家的同意后,女王就准许了他这个特权。
于是各人离席而起,缓步来到一道清泉边,泉水从一个小山头上流下来,经过巉岩乱石、青苔绿阴,又流入树木障天的山谷里去。他们都光着臂、赤着足,踏进水里,闹着玩着,直到快要吃晚饭的时候,才一起回去,于是就高高兴兴地一起用饭。
晚饭后,女王吩咐取出乐器,又教劳丽达领舞,爱米莉亚唱歌,由第奥纽弹着琵琶伴奏。在劳丽达婆娑起舞的时候,爱米莉亚果然在旁边献展歌喉,莺声呖呖,唱着下面的歌词:
我爱上了我自己的美貌,
我的热情只为着自己燃烧。
我不懂得除此以外的爱情——
爱情,除此以外,我也不想要。
我从镜子里注视着自己的娇颜,
我的娇颜引起我无限的爱怜,
眼前的光景,往昔的思绪——
这一切都不能夺去我这乐趣;
天下还有什么可爱的东西,
能在我的心里唤起
一种从未有过的柔情蜜意?
每逢我记挂我那倩影,
它总是立即出现在我眼前;
它从不曾叫我失望伤心,
它总是笑吟吟,脉脉含情,
累得我没法把我的欢喜说清,
除非啊,你跟我怀着一样的爱怜,
你永远不会知道这片情意的深浅。
我越是注视着这可爱的娇容,
爱情的火焰越是燃烧着我的心胸。
我把我自己整个儿献给了它,
换来的将是无穷快乐的代价,
未来的欢乐比现在更要强烈几倍,
可是谁又曾怀过这样强烈的爱!
劳丽达[37]在唱着这支歌曲的时候,大家都一齐起劲地跟着她唱,有几个人还把歌词玩味了一番。大家又跳了一会舞,时间已经不早,夏天的夜晚原很短促,所以女王下令这第一天的程序到此结束。仆人点起火炬,女王吩咐大家好好休息一夜,于是大伙儿各自回卧室去了。
[第一天终]
注释:
[1]这三个是医师和医神。盖伦(Galen,130—200?)和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59?)是古代希腊名医,伊斯克拉庇斯(sculapius)是希腊神话中主医药的神。
[2]根据麦克威廉译本,里格译本作“不超过二十八岁”。
[3]潘译本根据希腊字源,在注解中解释了前面六个名字的意义,如潘比妮亚意谓“指导”,菲罗美娜意谓“爱好歌唱的”,爱米莉亚意谓“妩媚”,劳丽达意谓“戴桂冠的”,妮菲尔意谓“好奇的”等,但对最后一个名字却说意义不明。阿尔亭顿译本在“爱莉莎”后面加括弧说明:(或者“处女”)。
[4]指下午六时。
[5]指上午九时。当时教堂每天祷告七次,按时鸣钟,民间就以教堂的钟声来定时刻。——据潘译本注解
[6]在当时,桌子只是一块台面,搁在脚架上;不用的时候,为了节省地位起见,就把它撤掉,放在墙脚边。——据潘译本注解
[7]指下午三时敲的祷告钟声。
[8]一个从佛罗伦萨移居法国的商人,颇得法王的宠爱,因而取得了买卖的专利权,成为巨富。——潘译本原注
[9]即“美男子腓力”(Philippe le Bel,1268—1314)。底下所说的查理,历史上也实有其人。
[10]“他凭他的奸诈给缪夏托效劳”一句从阿尔亭顿译本。
[11]伦巴第(Lombardy),意大利北部的地区,那里的人以善于理财著名。
[12]天主教徒临终时,由神父为他举行临终忏悔、搽抹圣油等一系列仪式,称为“终敷礼”。
[13]四旬斋(Lent),复活节前四十日内的斋戒,纪念当初基督在荒野里禁食的事迹。
[14]从麦克威廉译本。圣安息日(Holy Sabbeth),复活祭前的礼拜六。里格译本作“礼拜日”。
[15]指圣餐礼中的面包。
[16]指起誓、诅咒而言,参阅《新约·马太福音》第5章第34节以下:“什么誓都不可起;不可指着天起誓,因为天是上帝的座位;不可指着地起誓,因为地是他的脚凳……”
[17]指《圣经·旧约》首6章所载“摩西十诫”等法规。古时宗教司法合一,所以也泛指《圣经·旧约》。
[18]红衣主教:天主教会的最高级主教,在教廷中地位仅次于教皇,由罗马教皇直接任命,赐红袍红帽,故名。总数约七十人,教皇死后,由红衣主教中选出一人继任。
[19]禧年(Jubilee),以色列人每五十年举行一次的节日,到那一天,失田产者恢复旧业,投靠人者重得自由。(见《旧约·利未记》第25章)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即第一个故事中所说起的那个教皇)在1300年恢复此节日,凡来罗马朝拜者俱获赦罪。至1470年,罗马教会又规定每二十五年举行一次“禧年”。
[20]从麦克威廉译本,与里格译本意思相同。潘译本作“他赶去看他,心中不希望别的,就只希望他会改奉天主教”。似与前文抵触。
[21]罗马向来有“神圣的京城”的称号。
[22]指教皇。底下一句的“牧羊者”指教士。
[23]意即做他的教父。在基督教国家里,婴儿受洗礼时,要有教父教母在场;教父教母除了给婴儿取教名之外,还负责婴儿的宗教教育;这责任直到孩子在十四岁时行过“坚信礼”后,才告结束。
[24]即埃及。中世纪时,开罗有“埃及的巴比伦”之称。——据潘译本注解
[25]1095年,罗马教皇以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为号召,发动侵略性远征,即十字军东侵,前后八次,历时近二百年(1095—1291)。第三次东侵(1189—1192),德、法、英国等君主都亲自参加。
[26]指腓力二世(1165—1223),他以武功著称,为法国的繁荣昌盛奠定基础;曾于1191年参加十字军东侵。
[27]异教裁判所:欧洲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反动特务机构,假借镇压异端邪教的名义,猖狂迫害当时的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对他们进行秘密审讯,非刑拷打,以残酷著称,被判处火刑者,数以千万计。
[28]意大利的金币上镂刻着圣约翰的像。说神父崇拜金币上的雕像,隐然讽刺他贪财。——根据里格译本注解
[29]伊壁鸠鲁(公元前341—270),古代希腊哲学家,杰出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他认为事物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存在的。而且肯定灵魂是物质的,会死亡的:他反对因惧怕神和死亡而引起的愚昧和迷信。因此他的哲学一直遭到神学家的仇视。
[30]盖伦,古代希腊名医,见第9页注。
[31]参阅《新约·马太福音》第19章第29节:“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儿子、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卜伽丘为了行文方便,把这段话重新改写了。——依据潘译本注解
[32]腓特烈二世(1194—1250),西西里国王、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33]中世纪的行吟诗人,通常又是打诨人、弹唱人、说故事人——三者集于一身。凭这种种身份,他们说话有着最大的自由和特权。通常他们总是依附在国王的朝廷上。有时找不到这种永久性的位置,便游行各处,拜见达官贵人,求得赏识他们的才能和取得酬报的机会。——潘译本注解
[34]戈弗雷·德·布永(1060—l100),法国公爵,曾于1096年参加第一次十字军东侵,进军耶路撒冷,自称“圣墓保护人”;书中所说光复圣地,即指此而言。
[35]这就是说,如果她挑选情人也像吃东西那样不辨好坏,弃其精华,却取其糟粕,那么条件差的情人反而有希望了。
[36]指第15页上的那一段话。
[37]应为爱米莉亚。里格译本和麦克威廉译本都只说“大家都欢乐地跟着这支歌一起唱……”未提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