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烦恼的事,九成都不会发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执着无意义,学会遗忘和放手(2)

他先周全、耐心地分析整个情况,找出万一失败可能发生的最坏后果。他想:“不管结果怎么样,至少没有人会把我关起来或者枪毙我,最多不过被解职。但老板也有可能撤换机器,自己受点损失。”

预测了最坏的后果后,自己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接受它。卡瑞尔对自己说,事情还不至于那么糟,尽管会丢掉差事,但机会有的是,自己还会有其他工作可干的。而且,老板也知道他们现在正在试验机器,他们完全可以把损失算在试验费上,因为这毕竟只是一个试验而已。同时,自己也要完全地轻松下来,用一份平静的心情去对待将要发生的一切事。

“然后把我的精力和时间,拿来试着改善面临的情况。努力去寻找方法,力图减少我们面临的2万美元的损失。做了几次试验后,我惊喜地发现,只要再多花5000美元,添一些设备,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公司同意照我的主意办,结果损失只有5000美元。”

卡瑞尔的努力挽回了许多损失,自然赢得了老板的青睐。

如果当时卡瑞尔一直担忧下去的话,恐怕也就没有随后的成功了,而且事情可能还会更糟。因为忧虑的最大坏处,就是会毁了集中精神面对挫折的能力。

当我们忧虑的时候,思想激烈碰撞,无法形成一个定式,最终只会丧失所有做决定的能力。

可是,如果强迫自己接受现状,先有了一个精神准备,那我们就能够衡量所有可能的情形,进行细致的考虑,使我们的思想能够充分地集中,去想办法扭转局势。

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卡瑞尔的解除忧虑公式就会发现:它能把我们从那个巨大的灰色心理忧虑作用中拉出来,让我们不再为忧虑而盲目地摸索;它使我们能稳稳地站在地面上,而且能知道自己所站的正确位置;心理上能接受最坏后果,实际上就成为发挥你个人潜力的最佳保证,因为当我们接受了最坏打算后,就不会再有什么损失了,反正一切都已显得微不足道,换句话说,一切都可以失去,也都能够回来。

但总有许多人,因忧虑而毁了他们的生活,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接受最坏的东西,不肯由此进行改进,不愿意在灾难中尽可能地救出点东西来,他们整个身心投入到了利弊得失的忧虑中——实际上,他们只有损失,最终成为那颓废的情绪的牺牲品。

卡瑞尔的魔术公式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心理效果,而且应用的范围也如此广?因为我们烦恼时容易陷入盲目的状态,而在其中摸索的我们可以应用这个方法,帮我们从层层乌云中解脱出来,脚踏实地走在平稳的大地上。

应用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也曾对学生说:“欣然接受已发生的不幸,正是踏出克服不幸的第一步。”这与卡瑞尔提出的克服忧虑法则是一回事。

在这里,马萨诸塞州的俄尔·哈内先生亲身经历的故事证实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

“那是1920年的事,那时我因忧虑过度而致胃溃疡。有天晚上因大量吐血,立刻被送到医院,体重由70公斤直降到40公斤。病情相当严重,连举起手来都被禁止。医师已宣告我没有希望。每小时服用碱粉、半匙牛奶及胃乳一次来苟延生命。护士每天晚上将橡皮管插入我的胃,吸出里面的污液。

“这样持续了好几个月,最后我对自己说:‘你毕竟死到临头了,你还是好好利用你剩余的时间吧!你不是梦想要环游世界一周吗?何不趁此死亡前夕去完成?’于是我告诉医师们我想去环游世界。他们都惊讶地瞪大眼睛说我太疯狂,以这种光景出去旅行,不死在海上才怪。他们一致劝我放弃,但我心意已决,岂肯就此作罢!我决定带着自己的棺材外游。事先和轮船公司取得联系,坐着备有棺材的船,一旦死了就请亲戚把我的尸体放入冷冻库运回家乡埋葬。

“当我坐在洛杉矶船运公司前往东方的邮轮上,突然觉得神清气爽起来,渐渐和医药绝了缘,开始享用各地美食,连所谓的会要了我的命的刺激性的异国料理也都无所禁忌。几个礼拜之后,也能尽情享受雪茄的吞云吐雾之乐,甚至来者不拒地饮用掺苏打水的威士忌,过着前所未有的快乐日子。旅行期间我也经过了能送我早入棺材的季风区及台风区。令人心惊肉跳的各式各样的冒险既愉快又刺激。”

哈内正是在不知不觉中应用了卡瑞尔的神奇公式克服了忧虑,重新找回了快乐的生活。所以,忧虑可以毁灭你,你也同样可以毁灭忧虑。

生命感悟:

今天太宝贵,不应该为酸苦的忧虑和辛涩的悔恨所销蚀,抬起下巴,抓住今天,它不再回来。

【选了这个,会怎样?——不要让那些“如果”影响了你的果断】

快速的决策和超常的胆量使许多成功人士度过了危机和难关,因为这些人深刻地意识到优柔寡断的个性只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那些总是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的人肯定是个性软弱、没有主见的人,他们最终将一事无成。

威廉·沃特说:“如果一个人永远徘徊于两件事之间,对自己先做哪一件犹豫不决,他将会一件事情都做不成。如果一个人原本做了决定,但在听到自己朋友的反对意见时犹豫动摇、举棋不定——在一种意见和另一种意见、这个计划和那个计划之间跳来跳去,像风标一样摇摆不定,每一阵微风都能影响他,那么,这样的人肯定是个性软弱、没有主见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只能是一无所成,无论是举足轻重的大事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他不是在一切事情上积极进取,而是宁愿在原地踏步,或者说干脆是倒退。古罗马诗人卢坎笔下描写了一种具有恺撒式坚忍不拔精神的人,实际上也只有这种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种人会首先聪明地请教别人,并与他人进行商议,然后果断地决策,再以毫不妥协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力来执行他的决策。”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就是患有优柔寡断这种性格疾病的典型例子。他实际的精神能力和他的理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些人只看见事物一面就很轻易地做出决定,也很轻易地分辨出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但哈姆雷特看见了事物的所有方面。他的头脑里充斥了各种各样的观念、恐惧和臆测,他的性格变得优柔寡断、拖泥带水。他无法断定自己看到的鬼魂是否真的就是父亲的冤魂,也无法断定自己的决定是对是错,是吉是凶,因而他一遍遍地问自己“是活着还是死去”。

墙头草般左右不定的人,无论他在其他方面有多强大,在生命的竞赛中,他总是容易被那些坚持自己的意志且永不动摇的人挤到一边,因为后者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并立刻着手去做。甚至可以这样说,连最睿智的头脑都要让位于果敢的判断力。毕竟,站在河的此岸犹豫不决的人,是永远不会登陆彼岸的。

数不胜数的成功者就是因为在某个关键点上,冒着巨大的风险,快速地做出决定,从而创造了财富。而成千上万的人之所以在生命的战场中溃败而归,仅仅是因为耽搁和延误。

淮阴侯韩信一生的经历再好不过地说明了优柔寡断对人的害处。韩信一生身经百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一员颇具大智、大勇的战将。可是,他的“大智、大勇”却掩盖了他优柔寡断、胆小怯弱的性格。在长达4年的楚、汉相争期间,如果韩信既不从项羽也不属刘邦,自树一帜,即可与刘、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且当时的环境也为他自立提供了多次机遇。正是由于他优柔寡断、胆小怯弱的性格,才使他最终不仅失去了自立为王的机会,还被吕后设计害死。

韩信率兵伐齐,斩了齐王田广,占领了齐国,不仅扩大了疆域,也壮大了自己的势力。这时,他已拥有数十万大军,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当时楚、汉相争的形势是,韩信叛刘归项则刘灭,向刘背项则项亡。如果韩信自树一帜就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在刘邦与项羽相争得最激烈时期,诸侯各据一方,或叛项归刘,或背刘降项,或自立为王,群雄逐鹿,各逞其能。在风云变幻的楚、汉相争中,英雄辈出,居然有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蒯通。他把当时天下的形势看得极为透彻。他深知“天下权在信”。于是拜见韩信,从当时的形势,韩信所处的环境与他的实力,以及他将来得天下的利益等诸方面苦口婆心地规劝他造反自立。可是韩信考虑许久还是说:“先生言之有理,容我权衡一下,再做决定。”蒯通见韩信已被自己说服,便告辞了。

蒯通本以为韩信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将来一定能做出大事业,可他等了数日,却不见韩信有要自立为王的迹象,便又找韩信,说:“希望将军快做决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韩信当即回答说:“先生请不要再费心了。我考虑再三,自从归汉后,刘邦肯把将军大印交给我,统领数万大军,现在又封我为齐王,如果忘恩负义,必遭报应。况且我平赵、定燕、灭齐,立下战功累累,又一向以忠信对待他。我想汉王不会亏待我的。”

蒯通听后,明知再劝也没用,转身告退。他担心招惹是非,便仰天长叹,佯装疯癫,逃离汉营。

当时,韩信正处于楚、汉相争的乱世,为他自树一帜提供了极好的契机;他本人智勇超常,手握重兵数十万,又雄踞齐地,有能力、有把握自立为王;还有蒯通为他出谋划策,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而他仍然优柔寡断、胆小怯弱。正如韩信自己所说:“我若负德,必至不祥。”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命运果然“不祥”,但绝不是因“负德”,而是由于他优柔寡断、怯弱的性格所致,岂不是咎由自取?

后来,韩信又一次错失良机。刘邦追杀项羽旧部钟离昧,韩信出于同乡之谊收留了他。这招致了刘邦的不满,而此时韩信若能当机立断,肯与钟离昧联手共同抗汉,那不仅保护了钟离昧的性命,他自己日后也能幸免于难,而且或许他们的前程似锦。可惜的是,韩信在这次机遇面前仍犹豫不决,于是不仅失去了朋友,又眼睁睁地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也许,对于韩信来说,最理想的行为方式,就是让别人先反,自己在一旁观看,败则与己无关,胜则乘势而起,韩信确实这样做了。然而,刘邦和吕后却不优柔寡断,他们快刀斩乱麻,处决了韩信。

韩信在优柔寡断中被杀,其实他到死都没有真反,而只是在犹豫,他是被半推半就硬拉上刑场的,直到临死一刻,韩信才仰天长叹:“悔不听蒯通言,反被女人以计诛杀,呜呼哀哉!”

从韩信的故事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拥有坚决果断的个性,对人的一生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知道,坚决果断的个性,可以使我们在形势突然变化的情况下,能够很快地分析形势,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对计划、方法、策略等做出正确的改变,使其能迅速地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而优柔寡断者,一到形势发生剧烈变化时就惊惶失措,无所适从。他们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重新做出决策,而是左顾右盼,等待观望,以致坐失良机,常常被飞速发展的情势远远抛在后面。

果断的性格无论是对领导者,还是对普通劳动者,无论是对于工作,还是对于生活和学习,都是必需的。

坚决果断,是勇敢、大胆、坚定和顽强等多种意志素质的综合。

果断的性格,是在克服优柔寡断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的。人有发达的大脑,行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但过多的事前考虑,往往使人们犹豫不决,陷入优柔寡断的境地。许多人在做出决定时,常常感到这样做也有不妥,那样做也有困难,无休止地纠缠于细节问题,在诸方案中徘徊犹豫,陷入束手无策和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这就是事前思虑过多的缘故。大事情是需要深思熟虑的,然而生活中真正称得上大事的并不多。况且,任何事情,总不能等待形势完全明朗时才做决定。事前多想固然重要,但“多谋”还要“善断”,要放弃在事前追求“万全之策”的想法。实际上,事前追求百分之百的把握,结果却常常是一个真正有把握的办法也拿不出来。果断的人在采取决定时,他的决定开始时也不可能会是什么“万全之策”,只不过是诸方案中较好的一种。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他可以随时依据变化了的情况对原方案进行调整和补充,从而使原来的方案逐步完善起来。

尼古拉斯在对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之间的铁路线进行初次勘测时意识到,那些对此次任务信心不足的官员,其原因多数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是对技术问题的担心。于是他决定快刀斩乱麻,以大刀阔斧的做法来解决这一复杂问题。当部长把铁路路线勘察的地图摆在他的面前,试图解释铁路的铺设方案时,他拿出了一把尺子,在起点和终点之间画了一条直线,然后用不容辩驳的语气斩钉截铁地宣布:“你们必须这样铺设铁路。”于是,路线就这样确定了。

林肯总统在安提塔姆战役刚刚结束时对国会成员说:“宣布《解放奴隶法》的时刻已经到了,不能再拖延下去了。”他认为,公众的情感将会支持这一法令,并且他还对着上帝发誓,自己一定会采纳这一政策。他庄严地宣誓,如果李将军被赶出宾夕法尼亚州的话,他将以解放奴隶来表彰这一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