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历史系列(套装共6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t1

第五节
元代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为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元代多元汇合、丰富多彩、卓有建树的文化、科技成就,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思想与宗教

蒙古人最早信仰的是原始萨满教。接触外界各种思想文化之后,蒙古统治者采取了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的态度。元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是汉地,汉地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是儒学,统治者必然推行尊崇儒学的政策。而各种宗教,只要不悖逆元朝的统治,都可以在全国自由传播。

元朝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文化,是程朱理学。金朝崇尚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三苏”之学。金亡后,蒙古军南下伐宋,被俘的宋儒赵复等人受到礼遇,开始在北方传授程朱理学。忽必烈奉命管理汉地,特别是建立元朝后,招徕汉族儒士,其中就有不少理学家。许衡(河南新郑人)被任命为负责教育的国子祭酒,他以程颢、程颐、朱熹的著作作为基本教材,扩大了理学的影响。姚枢、窦默等理学家也是忽必烈谋士集团的成员。从此,州县乡社遍立学校,名山胜地多建书院,都主要研习程朱理学。元仁宗时期恢复科举制度后,考试内容也以程朱理学为主,非议理学的其他学术思想均遭排斥。这就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统治地位。

宗教是蒙古统治者统治人民的辅助工具。元朝对待各宗教派别态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元朝境内各族人民信奉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萨满教等。各种宗教内部存在不同的宗派。如佛教有禅宗、藏传佛教等。道教分全真教、真大道教、太一教、正一教等派别。基督教有聂思脱里派(景教)、罗马天主教等。各教各派的势力大小不一。佛教派生出来的白莲教,又名白莲宗、莲宗、白莲社、白莲会,由南宋初昆山(今属江苏)僧人茅子元创立。崇奉阿弥陀佛,宣扬“弥陀出世”,以劝在家人斋戒念佛,死后“同生净土”为宗旨。因教义浅显,修行简便,南宋后期得到广泛传播。入元后大盛,堂庵遍布全国。元政府时而承认,时而禁断,但其信徒不断增加。到元末,白莲教为红巾军起义所利用。

藏传佛教在元朝的地位尤为突出。这是因为藏传佛教本身富有神秘色彩,其侈设仪式、讲究修法、演习咒术,与汉地禅宗及其他宗教相比,更容易被信仰萨满教的蒙古统治集团所接受,而且可以借此抑制汉族地区佛教势力的发展。藏传佛教之盛特别体现在对帝师的尊崇上。皇帝即位前,由帝师受戒9次方能正式君临天下。英宗时,诏令在全国各州治所修建帝师八思巴殿,其规制高于孔庙。泰定帝时,绘制了11幅八思巴像,颁布各行省,令塑像祭祀。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大部分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教法体系,涌现出众多学问精深的高僧。帝师八思巴是位学识渊博、精通佛法的大师。所著《彰所知论》,当时就有汉文译本,后收入汉文《大藏经》中。藏传佛教喇嘛的活动范围遍布全国,佛事支出耗费巨大,仗势恣肆、扰乱朝纲、危害社会的现象颇多。

元朝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既有摩擦排斥,也有交流融会。1255年,在蒙哥汗的指示下,佛、道两教的代表人物在和林举行了一次宗教辩论。1258年,在忽必烈的主持下,来自吐蕃、畏兀儿及西夏、大理故地的300多僧众,与道教各派200多道士,于开平举行大辩论,并有200多儒士旁听作证,结果佛教占了上风。入元以后,宋金以来出现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潮,继续有所发展。主张三教同功归一、各具其用的思想,不仅三教信徒中大有人在,也被统治者接受。

 

二 史学、文学与艺术

私修史书有胡三省(浙江宁海人)的《资治通鉴注》和马端临(江西乐平人)的《文献通考》。《资治通鉴注》对《资治通鉴》一书作校勘、注释,尤其注意对地名异同、州县废置、制度沿革的考订。《文献通考》, 348卷,分24门,继承并发展了唐代杜佑《通典》的修史方法。史料丰富,考证精审,体系完整,特别重视制度变通和历史变革的研究。这两部史学名著,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至正三年至五年,以中书右丞相脱脱为都总裁的《辽史》、《宋史》、《金史》三部正史纂修成书。三史由汉、蒙古、畏兀儿、哈剌鲁、唐兀、康里等多个民族的学者共同参与修撰,在中国史学史上意义重大。三史摆脱无谓的正统之争,采取平等对待三朝的原则,符合多民族国家的客观实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的史学著作,同样珍贵。蒙古族第一部史书《蒙古秘史》,不仅具有珍贵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不朽的古典文学名著。吐蕃学者蔡巴·贡噶多吉的《红史》《红史》一译《红册》。作者亦译作搽里八·公哥朵儿只,曾任蔡巴(搽里八)万户长,有多种著述。,是研究藏族历史的重要文献。云南白族历史文献《白古通记》(原书已佚),主要记载南诏、大理及元初云南史事,后代有关云南的史志多取材于此书。

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也称北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从民间小曲演变而来。套数融合并发展了唐宋以来大曲、鼓子词、传踏、诸宫调和赚词的联缀方式。散曲虽然源自民间,吸收了“俗谣俚曲”的大量营养,但它并不是民间说唱艺术,而是韵文的一种新兴形式,传世作品主要出自上层社会出身的作家之手。元杂剧是在金院本与诸宫调的基础上,吸收其他艺术形式,将套数(唱)、宾白(白)、舞蹈动作(科)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的综合性戏剧艺术。在我国戏剧史上,元杂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关汉卿(大都人)的《窦娥冤》,王实甫(大都人)的《西厢记》,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是元杂剧中最出色的代表作。元曲繁荣的背景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市民生活的活跃(见彩图二十七)。元末,杂剧逐渐衰落,代之而兴盛的是原流行于江浙地区的南戏。

元代的书画艺术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宋宗室赵孟頫(fǔ)(浙江湖州人),号松雪道人,工书画。他的人物画继承唐人技法,山水画宗五代人,以书法笔调写竹,用飞白法画石,自成一家风格,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很大。他的书法用笔圆转流美,骨力秀劲,世称“赵体”。传世代表作有《三马图》、《松水盟鸥图》等。黄公望(江苏常熟人),号大痴、一峰道人,擅长山水画,笔势雄伟,意境苍茫。传世代表作有《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的流传极富传奇色彩。明末收藏家吴洪裕令将它焚烧殉葬,被救出,但已烧为两段。前段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两岸联手,在台北举办了该画两段的联合展览。、《九峰雪霁图》等。元代绘画,写意之风盛行,淋漓挥洒,抒写画家胸中逸气,求意趣而不重形似。这种写意派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开山之功。

 

三 科学技术

元代科学技术在天文、水利、农学、医学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各民族都不乏优秀的科技专家。

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河北邢台人),改进和发明了近二十种天文仪器。他简化了传统的浑天仪,保留了两套观察用环,一个测量赤道坐标,一个测量地平坐标,名之为简仪。其赤道装置与现代望远镜的装置基本结构一样,滚珠轴承装置比世界上同类仪器早二百多年。据有关学者推算,郭守敬主持的“四海测验”,其最南的南海测点就在今西沙群岛一带或中沙群岛附近的黄岩岛。他主持修订的《授时历》,计算详尽而准确,达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最高水平。郭守敬负责开凿大运河最北段通惠河,根据地形地貌,修建白浮堰,解决了水源问题;他设计制造的闸坝、斗门,很好地解决了水量水位问题。

在元朝广阔的疆域中,由于各民族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水利事业也取得巨大的成就。女真族地理学家蒲察都实、阔阔出兄弟实地考察黄河河源,对当地的地形、水系、动植物等都有翔实记录,在水文勘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潘昂霄(山东济南人)根据他们的考察经历,撰成《河源志》。顺帝至正十一年,水利学家贾鲁(山西高平人)由都水监迁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负责整治决口北流的黄河。在前期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疏、浚、塞并举的工程方案,又创造了石船堤障水法。由于方法得当,技术先进,终于使河复故道,取得治河成功。

农学家王祯(山东东平人),著有《农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全国范围内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经验。全书分三部分:《农桑通诀》总论农时、地利、耕垦、播种、锄治、施肥、灌溉、收获等知识。《百谷谱》介绍各种农作物、树木的栽培技术,特别是对棉花种植的研究推广最有价值。《农器图谱》绘制了306幅各种农具、机械图纸,并有文字说明,不少是新创制或有待推广的器具和机械。他还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法,推进了印刷技术的革新。畏兀儿农学家鲁明善所著《农桑衣食撮要》也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外科医术专家危亦林(江西南丰人),在麻醉和骨折复位手术方面贡献突出。所著《世医得效方》,是世界上关于全身麻醉法的最早记载。他运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符合现代整复手术原理,比欧洲人提出的时间早数百年。

在实用计算技术方面,珠算是元代一大发明,既快捷又方便,在我国民间长期使用,并流传至许多国家。

来自中亚的回回科学家还带来了阿拉伯、波斯科学技术的精华。天文学家札马剌丁,建造了浑天仪、天球仪、地球仪等多种天文仪器,还编制《万年历》,主持回回司天台的工作。郭守敬与他在学术上多有交往。兵器技术专家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创制了威力巨大的“回回炮”。建筑学家亦黑迭儿丁参与设计大都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