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历史系列(套装共6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t1

第四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夏商西周的思想文化,从盛行上帝神、自然神、祖先神崇拜到首倡“明德”、“慎罚”、“保民”的德治思想,从灿烂夺目的青铜艺术到礼乐相和的制度文明建构,都彰显着中国上古时代王朝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的鲜明特色。

 

一 哲学思想

宗教信仰萌芽于原始社会。从夏代开始,宗教观念中的政治色彩愈益明显。“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商人迷信,几乎无日不占,无事不卜。他们还保留着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遍祀日、月、星、风等天神和山川四方等地祇;他们敬重鬼神,尤其对祖先崇拜完备周到,并形成了周祭周祭,商代人用五种祀典对上古以来的祖先周而复始地进行祭祀的制度。制度。随着地上最高统治者王的出现,在天上也有一个至上神,称之为“帝”,或“上帝”。商代上帝神的权威性极高,包括自然神和祖先神的职责,也都集中于上帝一身,它还是商政权的直接保护神。

周人继承与发展了殷人的上帝观念。他们的至上神是天,或称上帝,认为周王权力的确立是“受命于天”,能使政权延续下去叫“永保天命”,上帝是周人心目中的保护神。鉴于夏商覆亡的教训,周人惊呼“惟命不于常”,“天命靡常”,开始对天、上帝的信仰发生了怀疑、动摇,这一宝贵思想,比过去殷人迷信鬼神的宗教观要进步得多。

周人还总结夏商“失德而亡”的历史教训,认识到要“永保天命”,必须“以德配天”,注意“敬德保民”,做到“明德慎罚”。周公是提出和实践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所谓明德,就是要加强道德修养,力戒奢侈淫逸恶习,“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指狩猎)”;慎罚,就是要用刑慎重,量刑恰当,不要滥施刑法;保民,就是要“闻小人之劳”,“知稼穑之艰难”,宽厚待民,关注弱势人群,做到“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引文分见《尚书·无逸》、《康诰》。。这种“明德慎罚”、“敬德”、“保民”的思想,在当时对稳定周邦具有进步意义,对后来兴起的儒学思想也颇有影响,孔子的“仁”学和德治思想可能就是从中演变而来。

《尚书·洪范》篇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西周文献,文章中提出了“五行”说,认为自然界由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构成。这是我国早期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易经》本是卜筮之书,形成于殷周之际,原由蓍(shī)和卦两个部分组成。蓍,也叫策,指蓍草,用于筮法的筹码;卦,即画,指符号,包括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在内等,用于表示吉凶。从《易经》六十四卦的结构来看,它是用八卦“因而重之”的方法组织起来,八卦分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包含着八卦中的两个卦,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很明显地体现出阴阳的观点;再从筮法来看,筮法的大衍之数是由十个数字的奇数与偶数合在一起构成的,里边都贯穿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二 文化和教育

最初的汉字从原始社会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演变而来,早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有一些刻划符号,但那只是一种原始的记事方法,不属于文字范畴。后来在大汶口文化、陶寺遗址、偃师二里头文化、郑州二里岗文化和藁城台西商遗址、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中都发现了一些陶器符号,其中多数已近似象形甲骨文,应属于文字范畴的陶文,而不是单纯的符号了。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汉字的前身。从19世纪末在殷墟小屯首次发现有字甲骨开始至今,已发现约15万片以上,共有4000多个单字(见彩图九)。从甲骨文的结构看,它已使用象形、会意、形声、假借四种造字法,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所记录的内容很丰富,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丰富资料,而周原甲骨的发现周原甲骨,即通常所说的西周甲骨。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在陕西周原一带出土的带字甲骨,内容涉及祭祀、册告、出入、往来、征伐和田猎等,是研究商末周初的可信史料。,也进一步证明了商周在文化上的承继关系。

金文是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晚商时期的铜器上只刻铸了较少的铭文,用以表明器物的主人、用途或做器人。西周时青铜器一般均有铭文,并出现了一些长篇大作,如毛公鼎铭文有497字,是目前已知字数最多的一件青铜器。东周以后的青铜器也大多刻铸有铭文,这些铭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所记内容反映了西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诸方面的情况。相传周宣王时太史籀(zhòu)作大篆,在甲骨、金文的基础上,对当时流行的文字做了初步的规范整理工作。

商周青铜艺术非常发达,许多青铜器造型美观,形态生动,不仅是礼器、实用器,更是上等的艺术品。它们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造型和纹饰两个方面。商代多用兽面纹(饕餮纹)、蟠螭龙纹等作装饰,西周则盛行凤纹。传世的商周青铜器有许多艺术精品,如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四角附着四只外伸的羊头和前肢,羊角蜷曲,肩部有四条龙盘缠,工艺精巧,别具匠心。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面具以及神树,是中国古代青铜冶铸和造型艺术达到巅峰水平的标志。商周的雕刻艺术有石雕、玉雕和牙雕等。商朝的玉器种类多,玉质好,形制精美。安阳妇好墓出土玉器755件,其中玉龙、玉凤、玉象等雕琢精细,圆润光洁,形象生动,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精品。

夏商西周都重视音乐和舞蹈。相传舜时作的“韶乐”传到孔子时代,孔子称赞它尽美尽善,可令人“三月不知肉味”。商代的音乐有了发展,乐器种类增加许多,不仅有吹奏器陶埙(xūn),还有打击乐器钟、鼓、磬、铙、铃等。西周贵族特别重视音乐,乐器比商朝更丰富,有了成套的乐器,如编钟、编镈、编磬等,还有琴瑟等弦乐器和笙竽等管乐器。舞蹈分为专供王室、贵族祭祀及享乐用的表演舞蹈和流行于民间的群众性舞蹈。西周王朝制礼作乐,使宫廷舞蹈有了很大发展,分为文舞和武舞两类。如文舞《大夏》是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歌舞,后来被用于祭祀山川。武舞《大武》是纪念武王伐纣胜利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共分六场,载歌载舞,表现了武王征商、平定四方的威武雄壮场面;同时有打击乐器、管弦乐器伴奏,烘托出巍然壮观的气氛,达到了宫廷歌舞艺术的最高水平。歌词至今保留在《诗经·周颂》中。

夏礼、商礼、周礼本是一脉相承,而周礼最完备,成为当时人们的行为规范,也具有法的功能。礼渗入贵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起居、服饰、祭祀、交往、节日以及人生礼仪等,而人生礼仪就包括诞生、冠、婚、寿、丧葬等,每种礼都有具体的要求和细节。礼与乐是密不可分的,贵族行礼时,往往以乐相和。礼乐的核心是“明贵贱,辨等列”,维护森严有序的等级制,以保障各安其位、恪守名分的社会秩序,并营造规行矩步、彬彬有礼的礼仪文化氛围。周代建立的礼乐文明,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而且远播域外,尤其是周边邻国。古代中国于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世界。

夏商西周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开创时期。《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就是说名称虽不同,但同样都是学校。相传夏朝学校以军事教育为主。商朝学校在甲骨卜辞上也有记录,出现了“学”和“大学”,我国古代最早的大学教育可能从这一时期开始。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趋向完备,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按学生年龄与程度又分设大学和小学,周天子所设大学旨在培养上层贵族子弟,年幼贵族子弟上小学,地方学校为乡学。教学内容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三 科学技术

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我国很早就有了天文气象学知识。据说在尧舜时代就有了“观象授时”的专职人员。相传夏代的《夏时》大概就是当时的历书。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夏小正》,可能也是取材于夏代的历法。《左传》引的《夏书》,记载了夏朝发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商朝天文历法知识也有了新的进步。甲骨文中有关于日食、月食的确切记载,也有观测到的岁星(今木星)、火星等星名,此外还有大量的气象记录。商朝历法已非常完善,它以太阴(月)记月,以太阳记年,干支记日,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年终置闰,叫做十三月。西周时,天文历法又有了较大的发展。《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一次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的日食记录。

数学萌芽于原始社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制计数的国家之一。从甲骨文可以看出,商朝已经采用了十进制。西周时“数”为“六艺”之一,数学已发展为独立的学科。当时人们发明了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并可以熟练地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

我国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传说神农氏尝百草,反映了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即试探用草药去医疗疾病的状况。商朝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疾病的名称,不过当时的医学还没有脱离巫术,往往是巫、医不分,其主要治疗方法仍然是祈祷占卜。大约从西周以后,宫廷里开始设置专门的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