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言谈有道,说话要说到点子上(1)
有什么样的说话形象和说话风格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社会交往的语言要简洁、精练,并尽可能地承载更多有用的信息。反之,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必然有损自身的说话形象和说话风格。
让舌头高贵无比,把话说好
在犹太人的智慧寓言中,有一则这样的故事:
一位拉比(意为师傅或教师,是受社会尊敬的宗教知识分子)吩咐他的仆人到市场买一些好东西回来吃。拉比以为仆人一定会买些美味的食物,可是仆人转了大半天,买回来的是舌头。过了两天,拉比又让这个仆人去市场,这次要买的是不好的东西,拉比以为仆人会买些粗食之类的,可是这个仆人买回来的还是舌头。拉比不解地问:“前两天我叫你购买美味的食物,结果你买回来舌头,今日我要你购买粗食之类的,又是买来舌头。这是什么道理呢?”仆人答道:“舌头这种东西好则高贵无比,坏则低贱至极。”
我们知道,舌头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它说出的话是好是坏。一句话,说得好是它,说得不好也是它。那么,如何让你的舌头“高贵无比”,如何把话说得好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不会说话的事例,看看你能从中发现几处错误。
有一个人请客,眼看约定的时间到了,却还有一些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着急,说道:“怎么搞的,该来的人咋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于是这些敏感的客人就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这种情况,更着急了,就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他们也离开了。
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关系较好的朋友,看到这种尴尬的场面后,就劝主人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呀!”朋友听了大为恼火,说道:“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这位朋友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从这个故事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在说话时犯了以下几个错误:
①用词不准。他说的“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走了”,这些话中的“该”就属于用词错误。如果说成“这些人怎么没来呢”“这些人怎么走了呢”,就不会引起别人的误会了。
②没有注意说话的对象。如果他跟已经走的人说“不该走的咋走了呢”,这些人听了会很高兴,可是他却把这话跟没走的人说了,没有注意到他们内心的感受。
③重音不对。在最后一个朋友劝他时,他说的“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呀”,如果把重音放到“叫”字上,而不是放到“他们”上,这个朋友就不会误会了。
由此可见,在说话时有很多学问和技巧,方方面面都要注意到,否则就会犯故事中主人的错误。通常来讲,在说话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场合
说话一定要分场合,什么场合说什么样的话,用什么样的语气。在娱乐场合可以放松一些,说话语调可以上扬,可以说些笑话等来活跃气氛。若是在庄重的场合,如开会时,一定要严肃,不能说笑,说话的语气也要平缓。
2.注意对象
要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地位、年龄、文化程度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一定要记住,这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已,并不是态度上的转变。有一个酸秀才,晚上睡觉时被蝎子蜇了,对他老婆说:“吾妻速燃灯烛,吾被毒虫所袭,身如琵琶尾如钩。”他老婆没读过书,听不明白秀才在说什么,所以半天没有回应。秀才疼痛难忍,不由得大叫道:“老婆快点蜡烛,蝎子蛰俺腚了!”他妻子一听,立刻把蜡烛点上了。
3.注意语调
语调,简单地说就是声音的一种形式,在说话的时候,尽量用温柔、平缓的语调去说,这样说出的话有时比大喊大叫更有力量。
英国博物学家威勒德·普赖斯的《哈尔·罗杰历险记》中的15岁男孩罗杰,是一个勇敢、机智、善良、可爱的男孩。书中描写了他驯服北极熊的故事。罗杰轻声细语地对北极熊说话,温柔地爱抚着它,仿佛它只是一只小猫咪。尽管这只大北极熊听不懂罗杰的话,但是它会分辨人说话的语调。罗杰用温柔的语音使得北极熊感受到了他的友好和感情,得到了心灵上的沟通。
围绕主线说话,才能有条有理
说话条理清楚,是从结构上来讲的。平时交谈,说一两句简短的话,谈不上条理清楚。如果要说的事比较复杂,头绪比较繁多,就需要将话题安排得有条不紊、脉络清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说话者对所讲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并对要说的事有全局的周密的安排。一定要抓住主线,并紧紧围绕主线,安排好次要线索,并注意前后衔接、首尾照应,这样讲起来自然就条理清楚了。
但有些人常常犯一个毛病,即说话杂乱无章,主要表现在:
1.有的人兴之所至、高谈阔论,说着说着就把话题扯到别的地方去了。
2.有的人讲话层次不清、颠三倒四,往往一个问题还没有说完,忽然又节外生枝,岔到了别处。
3.有的人说话没头没脑,常常中途突然冒出一句莫名其妙的话,让人摸不着头脑。
要解决说话杂乱无章的毛病,办法主要有:
1.讲话要有一定的中心。除非按预先拟好的讲稿照念,一般都不可能没有发挥。特别是即兴性的发言,言语顺序不那么严谨,有时会插进一些题外话,有时会发现已经讲过的某个问题尚有遗漏,要临时补充等等。这样,便容易显得杂乱。但作为一个高明的讲话者,应时刻把中心记在脑子里,不管怎样插话、补充,不管转了多少个话题,都不偏离讲话的中心。
日常交谈,话题可能更散,东拉西扯,似乎没有也没必要有中心。其实,它只不过是没有大的中心,小的中心也还是有的。
2.说话要言之有序。说话前要认真考虑清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讲。安排顺序的原则,以听者是否方便为准。
我们平时讲话尽量不要颠倒时间次序。最好从开头一步一步地讲到现在,由远及近、有条不紊地叙说。千万不要一会儿讲现在,一会儿又倒叙三年前的事情,一会儿又回到现在,一会儿又补充一件五年前的事情。
3.说话要有头尾,要懂得尊重听者。不要一开口就冒出一句没头没脑的话,使人听不明白。
4.长篇大论要多做些归纳。多归纳,就可以把许多相类似的意思归纳到少而又少的单位,这样便于听众记忆。为了避免说话杂乱无章,不妨事先拟一个提纲。日常口语表达时,想一想再说,也能起到拟提纲的作用。通常说话所拟的提纲应具有以下特点:
集中。你准备说什么,即说话的主旨要明确。这一主旨便是左右说话内容的总观点或总主张。
简洁。要避免由于句子过长或层次过于复杂,而减弱了说话的分量。
连贯。开场白、中心和收尾各要说些什么内容,相互之间该如何过渡,开场白与收尾如何呼应,应该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前后连贯。
适度。这就要求在列提纲时要考虑到,主客观上、内容和形式上、身份和情感上、目的和对象上是否合拍。
借助眼神,传情达意
在面部表情中,最生动、最复杂、最微妙也最富有表现力的莫过于眼神了。眼神又称目光语,是运用眼的神态和神采来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无声语言。
在形态语言中,眼睛最能倾诉感情,沟通心灵。眼神千变万化,表露着人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不同的眼神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眼神明澈、坦荡,表明为人正直、心胸宽广;眼神熠熠生辉,表明精神焕发、勇于开拓;眼神执着、热情,表明坚定自信、奋发向上;眼神狡黠、阴险,表明为人虚伪、心地卑劣;眼神飘浮游移,表明为人轻薄、心胸狭窄;眼神晦暗生涩,表示着屈服于命运、不求上进;眼神如蛇蝎蛰伏,表现着邪恶、刁钻……
在与人接触时,正视对方,表明对对方的尊重,斜视对方,表明对对方的蔑视;看的次数多,表明对对方有好感和重视,看的次数少或不屑一顾,表明对对方反感和轻视;眼睛眨动的次数多,表示喜悦和欢快,也表示疑问或生气,眼睛眨动的次数少甚至凝视对方,表示惊奇、恐惧和忧伤。如果不敢直视对方,可能是因为害羞,也可能有什么事不愿让对方知道;如果怀有敌意的双方互相紧盯着,其中一方突然把眼光移向别处,则意味着退缩和胆怯;如果谈判时有一方不停地转动眼球,这就要提防他出什么新主意或坏主意;如果是频繁而急速地眨眼,也许是表示羞愧、内疚,但也可能表明他在撒谎……
俗话说:“诚于中而形于外。”瞬息万变的眼神,正是人们蕴藏于内心深处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的不自觉的流露。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眼神,来追踪和揭示人们内心的秘密。
运用眼神的方法有点视法、对视法、虚视法、环视法等,在具体运用时,应根据不同场合、对象和谈话内容而有所区别,还要根据情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在说话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眼神,可大大增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眼神流露出热情、真诚的神色,会使对方感到你对他的欢迎和尊重,认为你是可以信赖的人,从而倾心地对你说出肺腑之言。
眼神不仅是心灵沟通的桥梁,还是“破译”人们心灵“密码”的最佳测定仪。世界是复杂的,人的感情也是复杂的。有的感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用语言难以表达,眼神却可以明确地传达出来。
在与人交谈时,不仅要善于听其言,更要善于观其神,从眼神中窥视他的内心,不应放过对方一丝疑惑的眼神。掌握他的思想脉络,这样说话才能取得成功。
运用眼神表情达意,具体的要求是:眼神的变化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注意眼神注视时间的长短(一般占全部谈话时间的40%左右)和注视方式;要把握闭目这一特殊眼神的运用(表现为极度兴奋、极度悲哀和敬慕、怀念等);眼神的运用还要和有声语言及手势、体态语言协调配合,以求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打造形象,说话前先让别人接受你
演说者在演说之前,不要坐着面对听众。你应以崭新的姿态到达会场,这岂不是比听众在演说之前就看到你的真容更好一点吗?
但是,如果我们必须先坐下来,就要十分注意我们的坐姿。你一定看过别人四处张望找空位子的情形吧,那是否很像一头猎犬在找一处可以让它躺下来过夜的地方?他们先是到处张望着,当他们真的找到一把椅子时,就加快脚步跑上前去,然后像放置一个大沙袋一样,把自己的身体猛地放在椅子上。
懂得坐的艺术的人就不这样。他一般先用脚背碰一下椅子,并使自己在内心的完全控制下,让整个身子从头部到臀部都保持轻松的直立姿势,然后缓缓坐下去。
不要把玩你的衣服或首饰,因为这样做会分散听众对你的注意力。不仅如此,这样做还会给人一种懦弱并缺乏自我控制的印象。任何不能增加你演说分量的动作,都会减少听众对你的注意力。因此,当你站立时,必须保持静止的状态,控制好你的身体,这样你就会给听众留下一种泰然自若的印象。
当你准备站起来向听众发表演说时,不要急急忙忙地开口。你应先深深吸一口气,对着你的听众望大约一分钟的时间,如果听众席上还有嘈杂声或骚动,停下来,等到一切平静为止。
挺起你的胸膛。这种姿势有助于你自信地表达,让听众从你这儿感受到一种力量。当然,也不是说站在听众面前的一刹那你就能笔直地站立,你必须每天都这样练习,只有这样,当你站在听众面前时,你才会很自然地挺起胸膛。
你的双手应该如何摆放呢?忘掉它们吧。如果能够将它们很自然地下垂于身体两侧,那就最理想了。千万不要以为没有人会去注意它们,或是没有人对它们感兴趣。而让它们轻松地下垂于你身体的两侧,这样才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即使是最吹毛求疵的人也无法批评你的这种姿势。当然,如果需要,你还可以自然地打出各种强调性的手势。
但是,假如你很紧张,而且你发现,把它们放在你背后,或是插入口袋中,或是放在讲桌上,能够使你减少紧张的情绪,你该怎么办呢?运用你的常识去判断。我曾经聆听过许多著名演说家发表的演说,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在演说时,会偶尔把手插入口袋中。布莱安曾这样做过,德普也曾这样做过,罗斯福总统也会这样做,即使像英国政治家狄斯雷利这样注重仪态的绅士,有时候也会向这种诱惑投降。但是,天并不会塌下来,明天早上,太阳仍会准时升起来。如果一个人准备演讲的内容是有价值的,而且他也能很有说服力地说出来,至于他究竟如何处理他的双手或双脚,那当然是小事一桩。只要他头脑充实,心中热情澎湃,那么,这些次要的细节大都是可以自行解决的。毕竟,发表演说最重要的部分是内容,而不是手或脚的姿势问题。
手势与晚宴礼服这种可以随意穿上或脱下的东西完全不同。后者只是一个人内在本能的一种外在表现,如同亲吻、腹痛、大笑及晕船一般。而一个人的手势,就如同他的牙刷,应该是专属于他个人使用的东西。而且,诚如人人特点各异一般,只要他们顺其自然,每个人的手势也应该各不相同。
不应该把两个特点各异的人训练成手势完全相同的人。你们可以想象,如果个子修长、动作笨拙、思想缓慢的一个人,和说话很快、个性急躁的一个人使用完全相同的手势,那将是多么的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