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书札(6)
评点
世间真正切身有用的道理,都是平实粗浅的,正如对身体真正有益的饮食,也都是平凡普通的一样。曾氏一贯不喜欢高言危论,一向看重的是实事小事。实事小事虽细末,却可以累积为功;高言危楼犹如泡沫,虽美丽却是空的。比曾氏晚生六十年的湖湘才子杨度,在学佛时说过这样的话:“佛为凡夫,极其平常,人人可成,只将一切妄念去掉,归到极平实的地步,便是成佛。”(见《杨度集》中复杨庄函)平实可以成佛,平实自然更可以成功。
不妄求人知
原文
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译文
君子想要有所建树,必须自不胡乱求人知晓开始。
评点
求人知,就是想出名,文人此心甚重。出名并非坏事,只是应建筑于实在的基础上,所谓实至则名归。妄,即指不择手段、不走正途出名。此非正人君子之所为。
危险之际见爱者
原文
危险之际,爱而从之者,或有一二,畏而从之,则无其事也。
译文
危险的时候,出于敬爱而跟从者,或许有一二人,出于惧怕而跟从者,则没有这种事。
评点
部属对长官的跟从,通常出于两种心态:一为敬爱,一为惧怕。这两种心态中,前者极少,后者极多。处于危险中的长官,让部属惧怕的权势已不复存在,故后者没有必要再跟从。前者因为敬爱的是他本人,所以可能有依旧跟从的,但也只是极少极少,绝大部分会选择离去。这是因为危急时刻,自我保护始终是人的本能。曾氏这两句话,说出了他对人性的清醒认识。
喜惧不随众人
原文
我辈办事,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惟在己之规模气象,则我有可以自主者,亦曰不随众人之喜惧为喜惧耳。
译文
我们这些人办事,成与败听之于天命,毁与誉听之于别人,只有自己的精神面貌,则可以由自己做主之处,也就是说,不随众人的喜与惧作为自己的喜与惧。
评点
任何一个人要想办件大一点的事,都必须有“成败在天、毁誉在人”的气度,否则,就干脆不办事,随大流做一个平庸人。面对着别人的或毁或誉,自己要立定脚跟,不改自我规模气象。曾氏带着他的一班同志,做的是一番“赤地新立”的大事,即将朝廷实行两百年的世兵制改为募兵制,不仅要与敌人斗,还要与世俗文法斗,其难度该有多大,其面对的非议该有多少!他只得抱听之任之与守定自我的态度,否则,不须太平军打,自己营垒中的人就早把他打垮了。
临阵须臾之顷
原文
平日千言万语,千算万计,而得失只争临阵须臾之顷。
译文
平日里说一千道一万,费尽心机种种算计,而最后的得失只取决于战场上的一瞬间。
评点
这就是用兵打仗的残酷性和实战性:最后的得失都体现在战场上,而战场上的关键又只在某一个瞬间。
实行与粗浅
原文
立法不难,行法为难,以后总求实实行之,且常常行之。应事接物时,须从人情物理中之极粗极浅处着眼,莫从深处细处看。
译文
立法规不难,难的是切实依法规行事,希望以后能实实在在坚持不懈地执行。应对接待事物时,须得从人情物理中的极粗浅处着眼,莫从深细处去看。
评点
幕僚李榕进士出身,曾做过礼部主事,为人精明,但眼界过高,持论过深。曾氏以实行与着眼粗浅相戒,说的亦是他一贯所主张的平实二字。
变易须十倍之力
原文
先哲称利不什不变法,吾谓人不什不易旧。
译文
先哲说利益不十倍不变法,我说人员不十倍不改变旧制。
评点
法规制度也好,风气习俗也好,一旦实行已久,则成为定势,要改变它非有极大的强力不可,所谓什,即指此。
畏有识者窃笑
原文
君子不恃千万人之谀颂,而畏一二有识之窃笑。
译文
君子不依恃千万人的阿谀颂扬,而畏惧一二个有识者的暗自讥笑。
评点
一二有识者的窃笑,可能笑的正是致命之处,故而应畏。
将心放宽
原文
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在于胸怀坦夷,其效在于身体康健。圣贤之所以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将此心放得宽,养得灵,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伤。
译文
古人处患难苦恼的时候,正是道德学业长进的时候,他们在胸怀坦平上用功,而在身体健康上收效。圣贤之所以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关键都是在大磨难的时候,把这颗心放宽松,滋养得灵泛,有活泼泼的胸襟,有坦荡荡的意境,则在身体上虽然受到外面的刺激,也不至于引发内心的伤痛。
评点
陈湜因疏于防务被革职流放,他给曾氏写信说“外感内伤同时举发”,曾氏遂以这段话开导他。俗话说“想得开,放得下”,正是对不顺意的开脱。曾氏说圣之所以为圣、佛之所以为佛,其关键亦在此,更是将此法奉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了。
不嫉妒不贪婪
原文
祸机之发,莫烈于猜忌。此古今之通病,坏国丧家亡人,皆猜忌之所致。《诗》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仆自省生平愆咎,不出忮求二字。今已衰耄,旦夕入地,犹自憾拔除不尽。因环观当世之士大夫,及高位耇长,果能铲除此二字者,亦殊不多得也。忮求二字,盖妾妇、穿窬兼而有之。自反既不能免此,亦遂怃然愧惧,不复敢道人之短。
译文
祸害的引发,莫厉害于猜忌。这是古今的通病,国遭破坏家庭丧败人遭死亡,都是猜忌所招致的恶果。《诗经》说“不忮不求,怎会不得到善的回应呢”,我自省平生所招来的过失怨尤,不出于忮与求两个字。现在已衰老,早晚间就要过世入土,还自己遗憾对这两个字铲除不彻底。因而环顾当今士大夫,以及处于高位的长者,果真能够铲除这两个字的,也是很不可多得的。忮求二字,是妇人的心思与偷盗的行为兼而有之。自己反省既不能免除,也就惭愧恐惧,不再敢说别人的短处了。
评点
忮即嫉妒,求即贪婪,是人性中的两个极坏的毛病,而这两个毛病几乎在每个人身上都程度不等地存在。曾氏反复教导两个儿子,要他们尽量做到不忮不求。同治九年六月,他将赴天津处理教案,担心一去不返,临别时给二子写下遗嘱。内中有一长段话谈及忮求二字。现抄录如次:“余生平略涉儒先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名贪利,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忮不常言,每发露于名业相侔、势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见,每发露货财相接、仕进相妨之际。将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谓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则仁不可胜用也。将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扫除净尽。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此二者痛下工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
曾氏认为,人若不嫉妒不贪婪,则心地就干净了。这真是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不嫉不贪,做起来并不难,只要想做,谁都可以做得到。不嫉不贪,还可以让人省去许多烦恼,日渐接近清心寡欲的境界。由此看来,它也是养生健身之良方。
困厄激发人的潜力
原文
人才非困厄则不能激,非危心深虑则不能达。
译文
人才不遭遇困厄则不能激发潜力,不心存戒惧深怀忧虑则不能发达。
评点
古今中外,绝大多数杰出人物都是在困境在磨难中诞生的,这可能正像流水要遇到坎坷遇到阻力才能迸放出水花一样,反之,太平静的日子会将人潜在的创造力慢慢消蚀湮灭。司马迁于此有远过常人的体会,他的一段话两千年来被人无数次地引用过,千千万万处困境中的人,从中得到巨大的鼓舞。今天,我仍愿意在这里引用一次,借以激励我的读者诸君:“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